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情绪与认知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判断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7 13:59
   目的:考察大学生网络道德判断的特点,探讨情绪与认知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判断的影响作用。方法:(1)以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量表中的17个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作为测量主题并结合大学生日常成活中常见的故事情境编制大学生网络道德判断问卷;为研究二筛选出了 6个大学生网络道德判断材料。(2)使用诱发情绪和操纵认知负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3(情绪状态:愤怒、厌恶、中性情绪)×2(认知负荷:高认知负荷任务、低认知负荷任务)×3(网络道德判断:网络言论失范、网络侵权失范、网络学习失范)的混合实验设计考察情绪与认知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判断的影响作用。结果:(1)大学生网络道德判断问卷共有13个网络道德判断材料,量表有良好的结构效度:χ2 =50.103,df=55,χ2/df=0.911,GFI=0.947,RMR=0.061,RM SEA=0.007,IFI=0.992,CFI=0.971;量表的 Cronbach α 系数为 0.901,重测信度为0.840。(2)网络道德判断的得分差异显著,F(2,155)=28.889,p=0.000,网络侵权失范(M=2.13,SD=1.05)和网络学习失范(M=1.94,SD=0.88)显著低于网络言论失范(M=2.63,SD=0.93)主题的网络道德判断得分;不同情绪状态(厌恶、愤怒、中性情绪)下的网络道德判断的得分差异不显著,F(2,155)=0.197,p=0.821;认知负荷任务(高认知负荷任务、低认知负荷任务)的下的网络道德判断的得分差异显著,F(1,155)=15.928,p=0.000,低认知负荷任务下的网络道德判断的得分(M=2.02,SD=0.64)显著低于高认知负荷任务下的网络道德判断的得分(M=2.44,SD=0.66)。结论:(1)大学生网络道德判断问卷共包含了 13个网络道德判断材料,信效度良好,可以作为大学生网络道德判断的测量工具。(2)网络道德判断的类型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判断有影响,大学生对网络侵权和网络学习失范主题下的道德判断比网络言论失范主题下的道德判断更加严苛;诱发的厌恶、愤怒和中性情绪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判断没有产生影响,认知负荷任务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判断产生影响,在低认知负荷任务下的大学生会做出比高认知负荷任务下的大学生更为严苛的网络道德判断。研究结果支持了道德判断的双加工理论。
【学位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B842
【部分图文】:

模型图,道德判断,认知理论,模型


图 1-1 道德判断的认知理论模型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理论(The Social Intuition Model)着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发展,脑电技术在道德心理学研究中得到应用通过功能磁共振(fMRI)发现了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影响[24]。此时,学术界情绪因素在道德判断过程中的作用,道德心理学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idt 在研究中向个体呈现道德违反事件,要求个体对该道德事件做出是判断。如下情境:断情境:Julie 和 Mark 是兄妹。在大学的暑假,他们一起去巴黎旅行上他们两个单独待在一个房间里,由于好奇,在双方自愿的情况下,行了避孕措施后,发生了性行为。此后,他们对此事进行了保密,并有发生性行为。请问他们的行为是否道德?试在被询问这样的行为是否道德时,他们很快的做出反应,认为这样

模型图,道德判断,双加,模型


1 文献综述图 1-2 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模型1.1.2.3 道德判断的双加工理论(Dual-process Theory of Moral Judgment)认知因素真的如道德判断的社会知觉模型所认为的那样,并不出现在道德判断过程中,只是在道德判断之后,起着一个解释的辅助作用吗,而情绪和认知又是怎样来影响道德判断的呢。Greene 认为道德判断的过程中情绪和认知都有出现。道德判断的过程是一个双加工过程:一个是快速的、无意识、自动化的情绪过程;一个是缓慢、有意识、非自动化的认知过程。两个过程存在着相互冲突和竞争的关系,当情绪因素主导时,人们更倾向做出非功利主义的道德判断,当认知因素主导时,人们更倾向做出功利主义的道德判断(图 1-3)。[24]

电影片,指导语,网络道德


图 4-1 电影片段指导语第二部分,阅读指导语后(图 4-2),被试先进行练习(所使用材料与正式试验内容不同),随后完成网络道德判断任务。一次实验任务的过程(图 4-3)为:①呈现红色“+”注视点 500ms;②呈现需要记忆的 7 个相同或者 7 个不同的数字 4000ms;③呈现 500ms 空屏后,出现网络道德两难故事情境,该屏在按键后消失;④呈现 500ms 空屏后,出现道德判断题目,该屏在按键后消失;⑤呈现 500ms 空屏后,输入之前记忆的 7 个数字。图 4-2 网络道德判断实验指导语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慧瀛;刘亚楠;杜变;黄雪珂;;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年08期

2 罗跃嘉;李万清;彭家欣;刘超;;道德判断的认知神经机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3 李玉华;闫锋;;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研究现状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11期

4 唐超;;网络情绪演进的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12年10期

5 李晓明;傅小兰;王新超;;不同道德评价取向对企业道德决策的预测作用[J];心理科学;2012年05期

6 施霄霞;郑信军;;儿童即时加工道德情境图片的眼动特征[J];心理科学;2012年05期

7 卢福毅;;再论网络道德评判——以“郭美美”事件为例[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8 杨琦;;网络事件中的“道德裁判”问题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2年08期

9 王怡;童玉;;网络与负性情绪的关系[J];现代商业;2012年11期

10 喻丰;彭凯平;韩婷婷;柴方圆;柏阳;;道德困境之困境——情与理的辩争[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1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毕国营;中学生网络道德判断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帅帅;情绪对青少年运动员道德判断影响的实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桂娴;情绪与事件类型对大学生道德判断影响的实证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4 梁栋青;大学生网络道德判断影响因素测验的编制[D];山西大学;2013年

5 李艳霞;重要性及可能性对助人道德判断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6 邓康乐;消极情绪对道德判断影响的实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7 刘晨怡;情绪状态及强度对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8 胡传鹏;情绪与认知在不同道德领域道德判断中的作用[D];湖北大学;2012年

9 任天旭;中国公务员与若干群体道德判断水平之比较[D];东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448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8448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6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