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先梳理了心理模块性理论的理论发展历程,之后解析、论证了当代三大经典的心理模块性理论的理论内容与理论困境,最后创新性地提出了一个新的“具身性功能模块理论”的建构策略。全文共包含七章。 在今天的认知心理学界,每当人们谈起“心理模块”的问题,几乎未有例外地会提起福多的“心理的模块性”理论,也正是福多系统而全面地提出了心理模块理论,这就使他的模块理论具有了标志性的意义,其心理模块理论的发展之路对我们建构新的心理模块理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我们在第一章前一部分首先对福多的心理模块性理论的理论成形之路做了专门的梳理,考察他如何由对20世纪主流心灵哲学的批判来立论自己新的理论思想,同时,我们也将考察他的标志性模块理论得以立论的背景理论。 心理模块理论的肇始是乔姆斯基的“先天语法”命题,乔姆斯基率先论证了可能存在某种先天性的、独立的语言机制,这正是后来的心理模块理论的概念基础;之后,福多创设了心理模块论,普遍性地论证了心理模块性的理论可能性;平克明确了模块化的“语言本能”,使得“语言模块”这个概念真正进入理论家的视野。本文在第一章的后一部分则对当代三大经典心理模块理论之间的理论承袭与争论进行了详细分析。 我们认为,目前现有的这三大经典模块理论各自都遭遇了自身的理论困境,并影响了“心理模块理论”对整个脑机制以及认知活动的解释力。在第二章中,我们对散布于乔姆斯基各著述中的模块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指出乔姆斯基模块的困境源自其用以界定模块的理论预设:(1)在结构心智观视野下,将模块看作是一种结构性存在;(2)在离身心智观视野下,将模块看作是一种“离身”的心理机制。在第三章中,分析了福多的心理模块理论的构成要素,并指出:在低级与高级的“二元”划分,以及在认知机制划分标准上的不合理都将会导致其在认知解读上的失真。在第四章中,将梳理平克于《语言本能》之后的模块论观念,厘清其语言模块的论证逻辑和理论嬗变,并从中指出他和进化心理学模块论所共同遭受的理论困难。至此,三大经典模块理论的难解之困,意味着提出建构新的理论范式的必要。 从第五章到第七章,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在这三个核心章节里,我们试图论证了心理模块理论应有的理论走向和建构方案,并提出和建构了新的心理模块性理论——心理的具身性功能模块观。 在第五章中,我们论证了可以把无形的功能当作逻辑上的先在,而把有形的结构看作功能的逻辑结果。如果功能在逻辑上先于结构,关于心理模块讨论的重点就从结构性特征转移到了功能性特征,我们也由此提出了心理模块理论应有的功能模块论的建构思路。第六章则论证了功能性模块必然是具身性的,反过来,具身性心智也一定是模块性的。也就是说,功能性模块假说与具身心智假说分别代表了从心灵哲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两个方面对第二代认知科学新进路的规划,而两种研究思路的结合则能够形成更有效能的理论,由此,我们需要回归到“脑-身体-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上”。在第七章中,我们将上面论证的功能性模块观和具身性模块观有机地统一起来,按“范式”(Paradigms)的要求建构了新理论的基本理论框架,比如重新设定了心理模块的理论假设和核心标准,调整了心理模块的概念框架,修订和拓展了心理模块的方法论思路。至此,一个新的心理模块理论——“心理的具身性功能模块观”得以建构。
【学位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B84-0
【部分图文】:
“客观主义”意义观之下的心理模块研究到底遗漏了什么?我们尝试以语言模块为例,建立“语言模块的三个层次”(参见图4)来进行分析。语义层▲句法操作(计算)I生活形式(表征层 >世界 I心理表I ■ ■ ,“神经捆绑体 , 生物层 ! 、.一 1I . . .. . J [图4:语言模块的三个层次(图中深色部分含具身属性)在分析之前,有必要先澄清“客观主义”意义观之下的“表征”态度。表征是第一代认知科学的核心概念,自上世纪50年代的“认知革命”以来,认知科学就试图以表征计算来描述脑内认知的信息加工,但第一代认知科学的表征概念“不考虑表征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意义,使得在认知科学中,人这种智能体(agent) —直被视为类似于计算机这类信息加工装置,这严重忽略了人作为一个‘活的’生物表现出的最根本的东西,即个体的感受性(qualia)或主观的方面”(李恒威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哲宏,王中杰;论高级认知系统的模块性——对J·福多“中心系统的非模块性”论证的反驳[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05期
2 熊哲宏,李其维;模拟论、模块论与理论论: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三大解释理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2期
3 熊哲宏,李放放;功能分解与心理的整体模块性——J福多的“认知机制的功能分类”批判[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1期
4 张勇;熊哲宏;;“觉察欺骗者模块”:推理的领域特殊性[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4期
5 奚家文;;语言模块的具身性考察——“第二代认知科学”视野下语言心理研究的新进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2期
6 蒋柯;熊哲宏;;归纳推理是自然选择塑造的领域特殊性适应机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3期
7 熊哲宏;“Mentalese”是否存在?——福多“心理语言”理论的几个难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8 熊哲宏,杨慧;是认知心理学,还是进化史——论“进化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内在矛盾[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熊哲宏;“模块心理学”的挑战:反“文化心理观”[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熊哲宏;心理模块"概念辨析——兼评J.Fodor经典模块概念的几个构成标准[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本文编号:
28531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853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