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羞耻对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8 16:08
   “互联网+”成为国家战略以来,网络已经深度渗透到人们的学习与生活中,大学生也成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由于互联网环境具有去抑制性、视觉匿名、身份可塑等特点,网络使用中更容易出现偏差行为,一般表现为过激行为、色情行为和欺骗行为等。因为互联网环境的复杂性,影响网络偏差行为的因素有很多,而目前对网络偏差行为的研究中,个体情绪情感对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缺乏系统分析。羞耻作为一种在我国传统文化里重要的自我意识情绪,其与个体的社会化密切联系,且在对行为的影响研究中发现,羞耻与负性的行为倾向关系密切。进一步对现有的羞耻研究分析可以发现,研究者一般采用特质取向(羞耻感)或状态取向(羞耻情绪)对其进行研究。由此,本研究拟从羞耻感和羞耻情绪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入手,考察大学生羞耻与网络偏差行为的关系,并重点分析不同羞耻情绪强度对网络色情信息加工的影响。研究结果有利于丰富羞耻研究理论,并促进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研究1主要通过测验法,采用大学生《羞耻感量表》和《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问卷》测量212名在校大学生的羞耻感与网络偏差行为,对两者的分数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1)羞耻感总分与网络偏差行为总分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羞耻感各维度与网络偏差行为各维度也都存在显著正相关。(2)个性羞耻与家庭羞耻可以正向预测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并且个性羞耻还可以正向预测网络色情行为。研究2通过实验室实验法,在研究1的基础上重点探究不同强度的羞耻情绪对网络色情信息加工的影响。使用eprime2.0进行实验编程,以羞耻情绪强度(无、中、高)为自变量,将网络色情信息词的再认正确率和按键反应时作为因变量,招募14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单因素被试间实验,包括羞耻情绪诱发和学习再认任务两个过程。实验结果如下:(1)不同羞耻情绪强度组的网络色情词再认正确率存在显著差异,按键反应时无显著差异。(2)高羞耻情绪组的网络色情词再认正确率显著高于无羞耻情绪组,中羞耻情绪组与其他两组差异不显著。因此,本研究结论为:(1)大学生羞耻感与网络偏差行为关系密切,大学生的羞耻感越强,越容易出现网络偏差行为;个性羞耻能够正向预测网络偏差行为中的网络色情行为。(2)在高强度的羞耻情绪状态下,大学生对网络色情信息的加工存在注意偏向。
【学位单位】:喀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B842
【部分图文】:

网页浏览,材料,网页


现的网页式样为天涯论坛的热帖模块,并通过关键词搜索帖标题(目标词在标题中的位置均为中部),并将共十六坛热帖模块式样的网页图片(每张网页里包含 4 个色情信息的句子以及 6 个无关填充句,位置随机)向被试呈现。为个 block 中的网页图片均制作了两种不同布局的材料以满示。

程序流程图,再认,羞耻,程序流程图


图 2 再认程序流程图耻分数大于 2,中、高羞耻组自评羞耻发失败的大学生,最后有效被试为 134.069,p < 0.001,2= 0.83,这表明不同羞耻情绪强度的诱发符合无、中、高的表 4-3 大学生羞耻情绪诱发结果M SD F诱发组 1.15 0.36 319.069*羞耻组 4.82 1.40羞耻组 6.29 0.8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时勇;范美琳;;大学生网上色情行为与社会支持、感觉寻求的关系[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1期

2 蒙启宇;施春华;;家庭经济困难、自恋与中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年04期

3 高学德;;羞耻研究:概念、结构及其评定[J];心理科学进展;2013年08期

4 金灿灿;邹泓;;父母监控与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关系:人格类型的调节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3年06期

5 杜蕾;;大学生网络道德与网络偏差行为关系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1期

6 罗伏生;张珊明;沈丹;罗匡;;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与人格特征及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04期

7 李冬梅;雷雳;邹泓;;青少年网上偏差行为的特点与研究展望[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01期

8 乔建中,王辉;羞耻感的"罗盘应对理论"及其德育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09期

9 钱铭怡,刘嘉,张哲宇;羞耻易感性差异及对羞耻的应付[J];心理学报;2003年03期

10 钱铭怡,刘兴华,朱荣春;大学生羞耻感的现象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健;网络匿名性对群体极化的影响[D];宁波大学;2015年

2 李婷;中专生生活事件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检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3 张婷;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与自我中心、社会支持的关系[D];赣南师范学院;2014年

4 张馨尹;大学生自我疏离感与网络成瘾、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5 张炎;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与感觉寻求、成本—收益分析及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刘丽芳;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心理需求网络满足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罗璀;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玩家攻击性心理的长时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8 商倩倩;初中生易羞耻倾向与家庭环境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康平;中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自我同一性的调节作用[D];河南大学;2010年

10 范洁;论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及其引导机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603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8603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1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