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感恩与亲社会行为:认知评价和自我价值感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1-01-03 09:36
  感恩与亲社会行为的问题一直是我们所密切关注的,它关乎着学生的心理发展素质状况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当前,存在很多公交车让座、摔倒老人不扶等现象层出不穷,是当代人缺少了亲社会行为吗?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大学生感恩的水平,以及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尝试探讨大学生的认知评价和自我价值感在两者关系之间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分三部分。研究一采用青少年感恩量表(AGS)、亲社会行为量表、感恩内隐测量的方法,探讨感恩的内隐性的存在、内隐感恩和外显感恩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二采用情境想象法,研究认知评价在外显感恩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影响的作用;研究三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自我价值感在感恩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作用。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大学生外显感恩状况良好,性别差异水平不显著;大学生的内隐感恩效应显著,性别差异不显著。2.大学生内隐感恩与总体外显感恩存在较低的相关性,且只与外显感恩中的自然感恩的维度存在较低的相关性,与其他分量表不存在相关性。3.大学生亲社会行为与外显感恩水平相关显著,且各个维度之间都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大学生内隐感恩与总体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较低的相关性,在匿名性、依存性方面存在显著的相关... 

【文章来源】: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图文】:

感恩与亲社会行为:认知评价和自我价值感的作用


外显感恩与认知启动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

自我价值感,亲社会行为,中介模型,中介效应


图 2 自我价值感在外显感恩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模型图由图 2 可知,当在大学生感恩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加入自我价值感这一中介变量感恩对亲社会行为变异解释由 0.38 降到了 0.31,说明自我价值感在感恩与亲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显著。自我价值感的中介效应比是 0.14×0.31/×0.31=15.8%。

模型图,亲社会行为,自我价值感,中介效应


图 3 自我价值感在外显感恩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模型图 3 是运用 Amos 构建的自我价值感在大学生外显感恩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构方程模型图。由表 18 可知,该模型的拟合统计指数 GFI、TLI、NFI、IFI 均在 0.9上,RMSEA﹤0.08,中介模型整体拟合指数良好,表明外显感恩通过自我价值感对亲社行为起到预测作用。表 18 结构方程模型各拟合指标指标 CMIN/DF GFI TLI NFI IFI RMSEA模型 3.783 0.980 0.956 0.973 0.980 0.076.5 讨论.5.1 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特点本研究首先对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总体现状进行了分析,男女生在总体自我价值感方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外显感恩、相对内隐感恩和整体内隐感恩[J]. 何安明,惠秋平,刘华山.  心理学探新. 2013(04)
[2]基于特质感恩的青少年感恩量表的编制——以自陈式量表初步验证感恩三维结构理论[J]. 何安明,刘华山,惠秋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02)
[3]感恩的内涵、价值及其教育艺术探析[J]. 何安明,刘华山.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04)
[4]大学生感恩品质量表的初步编制[J]. 申正付,杨秀木,赵东诚,韩布新,王婷.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1(01)
[5]感恩:概念、测量及其相关研究[J]. 张利燕,侯小花.  心理科学. 2010(02)
[6]内隐利他行为的实验研究[J]. 蒋达,王歆睿,傅丽,周仁来.  心理科学. 2008(01)
[7]评价单一态度对象的内隐社会认知测验方法[J]. 温芳芳,佐斌.  心理科学进展. 2007(05)
[8]初中生感戴维度研究[J]. 赵国祥,陈欣.  心理科学. 2006(06)
[9]略论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J]. 任现品.  孔子研究. 2005(01)
[10]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J]. 龚艺华,黄希庭.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1)

博士论文
[1]自我价值感二维模型的理论架构与实证研究[D]. 杨烨.北京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初中生外显、内隐感恩与亲社会倾向的关系研究[D]. 李诗晗.沈阳师范大学 2016
[2]认知启动对不同依恋类型大学生共情能力的影响[D]. 芮子艺.江西师范大学 2015
[3]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感戴、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D]. 班兰美.陕西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29547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9547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9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