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幻想实现策略对自我损耗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4 13:27
  自我控制反映了个体在目标实现中抵制诱惑或欲望的过程。良好的自我控制有利于目标的实现。但是自我控制受到能量的影响,会出现自我损耗现象。自我损耗会对个体造成不良影响。如何克服自我损耗效应是必不可少的研究。本文借助幻想实现理论中的心理对照和反转对照两种策略来探究他们对自我损耗的调节作用以及对内在机制的探究,为此共展开了三个研究。研究一和研究二是检验幻想实现策略(心理对照和反转对照)对自我损耗的调节作用。两个研究采用不同的自我控制任务和不同的幻想实现策略的启动方式。结果发现,心理对照能对自我损耗起调节作用,但是反转对照不能对自我损耗起调节作用。研究三是探究两种策略对自我损耗调节的内在机制。结果发现,自我损耗后,启动个体的心理对照会表现出趋近动机,进一步分析发现,该动机并不是造成个体行为表现变好的因素。反转对照组和控制组一样,没有表现出任何动机的倾向。本文通过三个研究系统的证明了心理对照对自我损耗的调节作用,并且心理对照的个体会表现出趋近动机,而反转对照对自我损耗不具有调节作用,和控制组一样没有表现出动机的倾向,这一结果再次验证了自我控制的能量模型。未来研究应从测量的精确性以及其他潜在的因素继续... 

【文章来源】: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幻想实现策略对自我损耗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损耗程度和策略对错误率的交互作用

时间差,握力,交互作用,控制组


在低损耗程度下,心理对照(M=14.84,SD=39.23)和反转对照(M=9=6.82)、控制组(M=2.40,SD=35.92)在握力时间差上均无显著差异,5,反转对照组和控制组在握力时间差上无显著差异,p>0.05。在中损耗程,心理对照组(M=6.05,SD=28.31)和反转对照组(M=17.58,SD=35.01力时间差上无显著差异,p>0.05,心理对照和控制组(M=30.94,SD=29握力时间差上无显著差异,p>0.05,反转对照组和控制组在握力时间差上著差异,p>0.05。在高损耗程度下,心理对照组(M=-4.00,SD=40.10)间差显著低于反转对照组(M=59.51,SD=35.67),p=0.01,心理对照组握间差显著低于控制组(M=79.02,SD=12.68),p=0.00,反转对照组和控制握力时间差上无显著差异,p>0.05。交互作用见图 3.1。

动机,策略,程度,内部一致性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研究三32图 4.1 策略通过动机调节损耗程度对坚持时间的影响假设图4.1 被试共招募被试 72 名,其中女生 66 名,男生 6 名,平均年龄为 19.4 岁。其中有 4 名被试在幻想实现策略的启动中因为失败被删除,有 1 名被试因为程序故障未记录到数据被删除,最后进入分析的被试为 67 名。4.2 研究材料4.2.1 损耗操纵检验量表同研究一。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 0.85。4.2.2 情绪检验量表同研究一。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 0.75。4.3 研究流程被试到达实验室后,告知被试该实验是评估个体患老年痴呆症的可能性,整个实验包括两个任务。所有被试首先完成自我损耗任务。屏幕上会依次呈现一个数字,每个数字的呈现时间为随机的,平均范围是 250 ms (±100 ms),每个数字呈现之后的间隔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短时冥想对大学生自我损耗的作用[J]. 王优,黎海珊,叶晶晶,黄一彬,赵久波.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7 (07)
[2]状态焦虑对持续性注意控制的影响:自我损耗程度的调节作用[J]. 李驰,张力为.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7(02)
[3]利他行为的自我控制过程模型:自我损耗下的道德情绪的正向作用[J]. 费定舟,钱东海,黄旭辰.  心理学报. 2016(09)
[4]自我控制对欺骗的影响[J]. 范伟,钟毅平,傅小兰.  心理科学进展. 2016(07)
[5]心理对照对目标追寻的影响[J]. 盖笑松,王国霞,Oettingen Gabriele,Gollwitzer MPeter.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6(03)
[6]抵制说服:自我损耗对大学生态度改变的影响[J]. 齐晓栋,张大均.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05)
[7]自我控制的力量模型[J]. 于斌,乐国安,刘惠军.  心理科学进展. 2013(07)
[8]趋近和回避动机的区分及其对心理病理学的影响[J]. 刘惠军,高磊.  心理科学进展. 2012(11)
[9]自我损耗对工作记忆的影响及其克服[J]. 袁冬华,李晓东.  心理科学. 2012(03)
[10]自我损耗:理论、影响因素及研究走向[J]. 谭树华,许燕,王芳,宋婧.  心理科学进展. 2012(05)

博士论文
[1]自我损耗效应及其克服:积极情绪的作用[D]. 袁冬华.东北师范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不同语言材料的损耗任务对自我控制表现的影响[D]. 朱玉辉.武汉体育学院 2016
[2]动机对自我损耗的影响研究[D]. 阎康康.河北师范大学 2013
[3]内隐联想测验在内隐成就动机研究中的应用及相关研究[D]. 张莉莉.苏州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568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9568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9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