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中的排斥:着眼于被排斥者的心理行为反应
发布时间:2021-01-23 05:14
网络排斥,指通过网络非面对面交流互动中任何他人有意的或自己感知到的被拒绝或忽视的现象。现有网络排斥研究,一部分关注传统社会排斥理论可否解释网络排斥对被排斥者心理行为的影响,另一部分则以网络互动理论为立脚点关注网络排斥影响的独特性。本文以这两类理论为主线索,梳理了网络排斥的相关研究:先简单介绍了网络排斥的常用研究范式;然后分别从传统排斥理论和网络互动理论两个角度,论述了网络与现实排斥对个体心理行为影响的相似与不同,展示了网络排斥研究从个体到群体的视角变化;最后小结了网络排斥的研究进展,并基于以往研究、网络互动的现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文章来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4,22(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研究范式
2 传统社会排斥理论与网络排斥
2.1 生理反应与基本需求受损
2.2 排斥探测与关系修复
2.3 自我意识回避与自我调节受损
3 网络互动理论与网络排斥
3.1 疑似排斥
3.2 反社会行为
3.3 群体身份凸显
4 小结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可隐匿污名的心理效应及其机制[J]. 彭芸爽,张宝山,袁菲.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04)
[2]青少年网络交往与孤独感的关系: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J]. 黎亚军,高燕,王耘.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03)
[3]工作场所排斥后的应对[J]. 王荣,张雯,蒋奖.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02)
[4]社会排斥的研究范式与理论模型[J]. 程苏,刘璐,郑涌. 心理科学进展. 2011(06)
[5]沟通与刻板印象的维持、变化和抑制[J]. 翟成蹊,李岩梅,李纾. 心理科学进展. 2010(03)
本文编号:2994623
【文章来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4,22(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研究范式
2 传统社会排斥理论与网络排斥
2.1 生理反应与基本需求受损
2.2 排斥探测与关系修复
2.3 自我意识回避与自我调节受损
3 网络互动理论与网络排斥
3.1 疑似排斥
3.2 反社会行为
3.3 群体身份凸显
4 小结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可隐匿污名的心理效应及其机制[J]. 彭芸爽,张宝山,袁菲.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04)
[2]青少年网络交往与孤独感的关系: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J]. 黎亚军,高燕,王耘.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03)
[3]工作场所排斥后的应对[J]. 王荣,张雯,蒋奖.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02)
[4]社会排斥的研究范式与理论模型[J]. 程苏,刘璐,郑涌. 心理科学进展. 2011(06)
[5]沟通与刻板印象的维持、变化和抑制[J]. 翟成蹊,李岩梅,李纾. 心理科学进展. 2010(03)
本文编号:29946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994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