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酒师职业人际交流心理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4 03:24
调酒师职业人际交流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流,虽然其并非调酒师的本职工作,但是却是伴随着其工作一起发生的,不可或缺的,甚至伴随着其经济利益而发生的与顾客的人际交流。早在上世纪70年代,调酒师与顾客的人际交流已经进入了外国研究者的视线,许多研究者对其进行了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酒吧业的发达,调酒师的职业人际交流也渐渐成为了中国调酒师的工作中心内容之一。近年来,许多研究者也关注到了在调酒师职业人际交流中形成的,调酒师的两项新的社会功能:非正式心理援助、对饮酒过度的介入。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范式,从调酒师人群本身的角度出发,力求发现调酒师在职业人际交流中的影响因素,包括作为交流主体的调酒师职业内部的个体心理因素,以及作为外部刺激引发交流的外部现象,构建出调酒师职业人际交流的内外部模型。本研究对9名从业经验在2年以上的调酒师进行访谈研究,并且采用扎根理论编码技术以及Nvivo8质性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职业人际交流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个人因素和外部现象两部分,而个人因素则包括职业中心特质和职业角色整合和匹配过程两部分;(2)调酒师所表现出的中心特质是“开放性”和“谨慎...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1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界定以及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调酒师的早期心理学研究
2.2 关于调酒师的认知心理学取向研究
2.3 近期兴起的关于调酒师职业新的社会功能的研究
2.3.1 关于调酒师非正式心理援助功能的研究
2.3.2 关于调酒师对饮酒过度问题介入功能的研究
2.4 对于以往研究的小结以及问题的提出
3 研究方法
3.1 理论基础
3.1.1 扎根理论回顾
3.1.2 扎根理论编码技术
3.2 研究样本
3.3 数据收集与分析
3.3.1 访谈提纲
3.3.2 知情同意
3.3.3 访谈过程
3.3.4 数据转录与分析
4 研究一:个案逐行编码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个案选取
4.3 编码过程及分析
4.3.1 基本资料收集
4.3.2 关于交流习惯
4.3.3 前交流阶段
4.3.4 交流初期
4.3.5 主要交流阶段
4.3.6 关于介入客人私人领域的交流
4.3.7 关于客人醉酒之后的应对
4.3.8 职业人际交流的补充提问
4.3.9 节点以及编码汇总
4.4 个案逐行编码结果
4.4.1 个人因素
4.4.2 交流过程
5 研究二:多案例编码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3 多案例研究结果与分析
5.3.1 调酒师职业中心特质
5.3.1.1 开放性
5.3.1.2 谨慎性
5.3.1.3 危险阈
5.3.2 职业角色整合和匹配
5.3.2.1 人格与职业角色的整合和匹配
5.3.2.2 能力与职业角色的整合和匹配
5.3.2.3 需要与职业角色的整合和匹配
5.4 调酒师职业人际交流心理因素模型总括
5.4.1 调酒师职业人际交流心理因素的中心维度
5.4.2 调酒师职业中心特质的来源——职业角色整合和匹配
5.5 多案例编码研究与个案逐行编码研究之比较
5.5.1 对概念内涵的修正和补充
5.5.2 对模型结构的修正和补充
5.6 对个人因素模型验证的假想
6 研究三:基于现象的交流过程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方法
6.3 研究过程和结果
6.3.1 调酒师职业新的社会功能重提
6.3.2 对于现象的分类与维度的整合
6.3.2.1 无害现象与非正式心理援助
6.3.2.2 危险现象与对饮酒过度的介入
6.3.2.3 对现象维度的整合
6.3.2.4 干扰现象
6.3.3 对于具体交流策略的研究
6.3.3.1 积极策略
6.3.3.2 消极策略
6.4 “英雄救美”——一例游走在“危险阈”灰色地带的案例分析
6.5 基于现象的研究结果总括
7 讨论
7.1 研究的信度
7.2 研究的效度
7.2.1 内部效度
7.2.2 外部效度
7.3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8 结论
附录:被访者访谈原文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2996471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1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界定以及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调酒师的早期心理学研究
2.2 关于调酒师的认知心理学取向研究
2.3 近期兴起的关于调酒师职业新的社会功能的研究
2.3.1 关于调酒师非正式心理援助功能的研究
2.3.2 关于调酒师对饮酒过度问题介入功能的研究
2.4 对于以往研究的小结以及问题的提出
3 研究方法
3.1 理论基础
3.1.1 扎根理论回顾
3.1.2 扎根理论编码技术
3.2 研究样本
3.3 数据收集与分析
3.3.1 访谈提纲
3.3.2 知情同意
3.3.3 访谈过程
3.3.4 数据转录与分析
4 研究一:个案逐行编码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个案选取
4.3 编码过程及分析
4.3.1 基本资料收集
4.3.2 关于交流习惯
4.3.3 前交流阶段
4.3.4 交流初期
4.3.5 主要交流阶段
4.3.6 关于介入客人私人领域的交流
4.3.7 关于客人醉酒之后的应对
4.3.8 职业人际交流的补充提问
4.3.9 节点以及编码汇总
4.4 个案逐行编码结果
4.4.1 个人因素
4.4.2 交流过程
5 研究二:多案例编码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3 多案例研究结果与分析
5.3.1 调酒师职业中心特质
5.3.1.1 开放性
5.3.1.2 谨慎性
5.3.1.3 危险阈
5.3.2 职业角色整合和匹配
5.3.2.1 人格与职业角色的整合和匹配
5.3.2.2 能力与职业角色的整合和匹配
5.3.2.3 需要与职业角色的整合和匹配
5.4 调酒师职业人际交流心理因素模型总括
5.4.1 调酒师职业人际交流心理因素的中心维度
5.4.2 调酒师职业中心特质的来源——职业角色整合和匹配
5.5 多案例编码研究与个案逐行编码研究之比较
5.5.1 对概念内涵的修正和补充
5.5.2 对模型结构的修正和补充
5.6 对个人因素模型验证的假想
6 研究三:基于现象的交流过程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方法
6.3 研究过程和结果
6.3.1 调酒师职业新的社会功能重提
6.3.2 对于现象的分类与维度的整合
6.3.2.1 无害现象与非正式心理援助
6.3.2.2 危险现象与对饮酒过度的介入
6.3.2.3 对现象维度的整合
6.3.2.4 干扰现象
6.3.3 对于具体交流策略的研究
6.3.3.1 积极策略
6.3.3.2 消极策略
6.4 “英雄救美”——一例游走在“危险阈”灰色地带的案例分析
6.5 基于现象的研究结果总括
7 讨论
7.1 研究的信度
7.2 研究的效度
7.2.1 内部效度
7.2.2 外部效度
7.3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8 结论
附录:被访者访谈原文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29964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2996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