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认知理论的寓身进路
发布时间:2021-02-02 04:53
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哲学家一直关注认知对情绪的影响,但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一直停留在思辨阶段。直到认知神经科学的实验证明“情绪脑”与“认知脑”是无法分离的,认知对情绪的影响是即抑制,也助益,情绪的生成、变化、发展都对认知具有依赖性。本文从认知科学哲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认知对情绪的影响,主要从认知如何使情绪的身心变得协调、表达变得规范、结构变得有序三方面来夯实这一依赖性的理论基础。第一章,论文从历史的角度回溯了情绪的认知理论的发展历程,并针对其与生理理论的矛盾展开分析,进而表明情绪的两个研究传统:现象学和认知主义。情绪的认知理论经历了萌芽、衰落、复兴三个阶段,情绪与认知的关系也由被引起、被支配转化为依赖。寓身认知的思想对情绪的认知理论面临的“离身”困境和概念化倾向进行了现象学修正,对情绪中包含的生理反应进行了融合和解释,情绪也成为“寓身认知”思想最典型的代表。第二章,论文从情绪的寓身意向、寓身判断、寓身评价、表征的寓身性四方面缓和了情绪的身心本质的争论。人们的信念驱动注意指向情绪对象的同时身体也指向相同的对象。寓身状态代表了人们对自身-环境关系的身体反应。寓身状态不仅影响人们对情绪对象的指向,还一...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17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情绪的概念及其与认知关系的历史溯源
1.1 情绪涵义的界定
1.1.1 情绪和情感的辨析
1.1.2 情绪的多元内涵
1.1.3 无意识情绪的归属问题
1.2 情绪认知理论的萌芽
1.2.1 情绪的心灵居所和信念起因
1.2.2 人类情绪意向的评价基础
1.3 情绪认知理论的衰落
1.3.1 二元论框架下情绪的身体化
1.3.2 情绪的生理研究趋向
1.4 情绪认知理论的复兴
1.4.1 情绪生理理论的还原倾向
1.4.2 情绪生理理论的身-心因果关系错置
1.4.3 情绪认知理论的现象学发展
第二章 情绪的“寓身认知”特质
2.1 情绪对象的身心指向
2.1.1 情绪意向的信念基础
2.1.2 情绪意向的现象学特征
2.1.3 情绪的寓身意向
2.2 情绪的身心判断
2.2.1 情绪的反思性判断基础
2.2.2 情绪的寓身判断
2.3 情绪的身心评价
2.3.1 情绪的主观性评价起因
2.3.2 情绪的寓身评价
2.4 情绪的心理表征与身体感觉的互动
2.4.1 情绪表征非模态解释的“离身”困境
2.4.2 情绪表征的“寓身认知”机制的神经生理学解释
2.4.3 情绪的身体表征和心理表征的双加工解释
第三章 情绪的认知规范
3.1 情绪范畴的认知约束
3.1.1 情绪范畴先验性的生物还原困境
3.1.2 情绪的语言边界
3.1.3 情绪范畴化的认知匹配
3.2 情绪范式转换的认知基础
3.2.1 情绪自然化的“心理发展”困境
3.2.2 情绪研究的范式转换:自然化向社会化的转换
3.3 情绪社会化的认知中介
3.3.1 情绪表达的社会-文化约定
3.3.2 社会-文化规则的内化
3.4 情绪的自然化和社会化的认知综合
3.4.1 情绪的自然化和社会化的矛盾
3.4.2 情绪矛盾的“寓身认知”解决途径
3.4.3 情绪的寓身互动的表征共享
第四章 情绪的认知建构
4.1 情绪的认知归因实验的建构主义解释
4.1.1 情绪生成的“情境”必要性
4.1.2 情绪生成机制:情境-身体-认知的互动
4.2 情绪和图式的循环
4.2.1 情绪反应的图式同化
4.2.2 图式结构的情绪嵌入
4.2.3 图式结构的情绪异化
4.3 情绪的认知再建构
4.3.1 情绪的认知再解释
4.3.2 情绪的“情境认知”重构
4.3.3 情绪的记忆重组和记忆封闭
4.4 认知发展的情绪随附
4.4.1 情绪历史一致性的认知认同
4.4.2 情绪发展的“认知平衡”解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承诺书
本文编号:3014088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17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情绪的概念及其与认知关系的历史溯源
1.1 情绪涵义的界定
1.1.1 情绪和情感的辨析
1.1.2 情绪的多元内涵
1.1.3 无意识情绪的归属问题
1.2 情绪认知理论的萌芽
1.2.1 情绪的心灵居所和信念起因
1.2.2 人类情绪意向的评价基础
1.3 情绪认知理论的衰落
1.3.1 二元论框架下情绪的身体化
1.3.2 情绪的生理研究趋向
1.4 情绪认知理论的复兴
1.4.1 情绪生理理论的还原倾向
1.4.2 情绪生理理论的身-心因果关系错置
1.4.3 情绪认知理论的现象学发展
第二章 情绪的“寓身认知”特质
2.1 情绪对象的身心指向
2.1.1 情绪意向的信念基础
2.1.2 情绪意向的现象学特征
2.1.3 情绪的寓身意向
2.2 情绪的身心判断
2.2.1 情绪的反思性判断基础
2.2.2 情绪的寓身判断
2.3 情绪的身心评价
2.3.1 情绪的主观性评价起因
2.3.2 情绪的寓身评价
2.4 情绪的心理表征与身体感觉的互动
2.4.1 情绪表征非模态解释的“离身”困境
2.4.2 情绪表征的“寓身认知”机制的神经生理学解释
2.4.3 情绪的身体表征和心理表征的双加工解释
第三章 情绪的认知规范
3.1 情绪范畴的认知约束
3.1.1 情绪范畴先验性的生物还原困境
3.1.2 情绪的语言边界
3.1.3 情绪范畴化的认知匹配
3.2 情绪范式转换的认知基础
3.2.1 情绪自然化的“心理发展”困境
3.2.2 情绪研究的范式转换:自然化向社会化的转换
3.3 情绪社会化的认知中介
3.3.1 情绪表达的社会-文化约定
3.3.2 社会-文化规则的内化
3.4 情绪的自然化和社会化的认知综合
3.4.1 情绪的自然化和社会化的矛盾
3.4.2 情绪矛盾的“寓身认知”解决途径
3.4.3 情绪的寓身互动的表征共享
第四章 情绪的认知建构
4.1 情绪的认知归因实验的建构主义解释
4.1.1 情绪生成的“情境”必要性
4.1.2 情绪生成机制:情境-身体-认知的互动
4.2 情绪和图式的循环
4.2.1 情绪反应的图式同化
4.2.2 图式结构的情绪嵌入
4.2.3 图式结构的情绪异化
4.3 情绪的认知再建构
4.3.1 情绪的认知再解释
4.3.2 情绪的“情境认知”重构
4.3.3 情绪的记忆重组和记忆封闭
4.4 认知发展的情绪随附
4.4.1 情绪历史一致性的认知认同
4.4.2 情绪发展的“认知平衡”解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承诺书
本文编号:30140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014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