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的影响—自我控制资源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1-02-11 19:19
羞耻情绪作为一种典型的道德情绪,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一直充满争议,在以往的研究中,羞耻后的个体行为表现并不一致,羞耻具有特殊的“两面性”,既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有引发一系列回避行为的“丑陋的”一面,也是一种道德情绪,有激励个体产生积极行为的一面。近年来,Hooge的一系列理论试图调和这一矛盾,他从动机的角度出发,对羞耻情绪导致不同行为后果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其理论认为:羞耻个体可能会有不同的行为,这和具体情境有关,但其行为动机均是恢复和保护受损的自我。为验证该理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并更全面地探讨羞耻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本研究以欺骗这种典型的不道德行为为例,验证并探讨羞耻情绪对它的影响及机制。实验一采用简单任务失败范式诱发被试的羞耻情绪,用视觉感知任务考察被试的欺骗行为,考察羞耻对欺骗行为是否存在影响。结果发现:羞耻组的欺骗次数和欺骗倾向显著低于控制组。为更全面地探讨不同情境下的羞耻对欺骗行为的影响,实验二改进了实验一的不足,将羞耻的情境分为道德失范和能力不足两种,加入情境带入法诱发道德失范的羞耻,用找不同任务范式考察欺骗行为。结果发现:道德失范羞耻组的欺骗次数显著低于控制组,能力...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羞耻情绪的概述
1.1.1 羞耻情绪的概念
1.1.2 羞耻情绪的产生与类型
1.1.3 羞耻情绪的测量
1.1.4 羞耻情绪的实验启动范式
1.1.5 羞耻情绪对个体行为影响的研究
1.2 欺骗的概述
1.2.1 欺骗的定义
1.2.2 欺骗的相关理论
1.2.3 欺骗的实验范式
1.2.4 欺骗与自我控制资源的关系
1.3 自我控制资源的概述
1.3.1 自我控制资源的概念
1.3.2 自我控制资源的机制
1.3.3 自我控制资源的研究范式和其影响因素
1.3.4 羞耻情绪与自我控制资源的关系
1.3.5 自我控制资源对欺骗的影响
2 问题提出
2.1 已有研究的不足
2.2 本研究的问题提出
2.2.1 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的影响
2.2.2 羞耻情绪影响欺骗行为的条件
2.2.3 羞耻情绪影响欺骗行为的机制
2.3 研究的逻辑关系
2.4 研究意义
2.5 研究的总假设
3 实验1 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的影响
3.1 实验目的
3.2 实验假设
3.3 实验方法
3.3.1 被试
3.3.2 实验材料
3.3.3 实验设计
3.3.4 实验任务
3.3.5 实验程序
3.3.6 数据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道德同一性与诚信态度差异检验
3.4.2 情绪诱发操作检验
3.4.3 决策反应时
3.4.4 欺骗行为和欺骗倾向
3.5 讨论
4 实验2 道德失范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的影响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假设
4.3 实验方法
4.3.1 被试
4.3.2 实验材料
4.3.3 实验设计
4.3.4 实验任务
4.3.5 实验程序
4.3.6 数据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道德同一性与诚信态度差异检验
4.4.2 情绪诱发操作检验
4.4.3 任务时长
4.4.4 欺骗行为
4.5 讨论
5 实验3a 道德失范羞耻情绪对自我控制资源的影响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假设
5.3 实验方法
5.3.1 被试
5.3.2 实验材料
5.3.3 实验设计
5.3.4 实验任务
5.3.5 实验程序
5.3.6 数据分析
5.4 实验结果
5.4.1 损耗任务操作检验
5.4.2 情绪诱发操作检验
5.4.3 自我控制资源
5.5 讨论
6 实验3b 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的影响—自我控制资源的中介作用
6.1 实验目的
6.2 实验假设
6.3 研究方法
6.3.1 被试
6.3.2 实验材料
6.3.3 研究设计
6.3.4 实验任务
6.3.5 实验程序
6.3.6 数据分析
6.4 实验结果
6.5 讨论
7 总讨论
7.1 道德失范的情景同样能诱发羞耻情绪
7.2 只有道德失范的羞耻能遏制欺骗
7.3 羞耻情绪可提高自我控制资源
7.4 羞耻情绪通过调集自我控制资源遏制欺骗
7.5 羞耻并不可耻
7.6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自我控制:内涵、理论及展望[J]. 关元,何嘉梅.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02)
[2]自我欺骗:为了调节个体心理状态[J]. 范伟,杨博,刘娟,傅小兰. 心理科学进展. 2017(08)
[3]欺骗判断与欺骗行为中自我控制的影响[J]. 范伟,钟毅平,李慧云,孟楚熠,游畅,傅小兰. 心理学报. 2016(07)
[4]自我控制对欺骗的影响[J]. 范伟,钟毅平,傅小兰. 心理科学进展. 2016(07)
[5]道德情绪的特点、发展及其对行为的影响[J]. 陈英和,白柳,李龙凤.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5(05)
[6]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内疚感和羞耻感对反事实思维的影响[J]. 高学德.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3(02)
[7]内疚和羞耻的关系——来自反事实思维的验证[J]. 高学德,周爱保. 心理科学. 2009(01)
[8]论羞耻心的心理机制、特点与功能[J]. 汪凤炎. 江西教育科研. 2006(10)
[9]大学生羞耻和内疚差异的对比研究[J]. 钱铭怡,戚健俐. 心理学报. 2002(06)
[10]中国大学生羞耻和内疚之现象学差异[J]. 谢波,钱铭怡. 心理学报. 2000(01)
硕士论文
[1]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的影响[D]. 曾燕玲.广州大学 2016
[2]中学生内疚与羞耻关系的实证研究[D]. 樊召锋.西北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29581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羞耻情绪的概述
1.1.1 羞耻情绪的概念
1.1.2 羞耻情绪的产生与类型
1.1.3 羞耻情绪的测量
1.1.4 羞耻情绪的实验启动范式
1.1.5 羞耻情绪对个体行为影响的研究
1.2 欺骗的概述
1.2.1 欺骗的定义
1.2.2 欺骗的相关理论
1.2.3 欺骗的实验范式
1.2.4 欺骗与自我控制资源的关系
1.3 自我控制资源的概述
1.3.1 自我控制资源的概念
1.3.2 自我控制资源的机制
1.3.3 自我控制资源的研究范式和其影响因素
1.3.4 羞耻情绪与自我控制资源的关系
1.3.5 自我控制资源对欺骗的影响
2 问题提出
2.1 已有研究的不足
2.2 本研究的问题提出
2.2.1 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的影响
2.2.2 羞耻情绪影响欺骗行为的条件
2.2.3 羞耻情绪影响欺骗行为的机制
2.3 研究的逻辑关系
2.4 研究意义
2.5 研究的总假设
3 实验1 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的影响
3.1 实验目的
3.2 实验假设
3.3 实验方法
3.3.1 被试
3.3.2 实验材料
3.3.3 实验设计
3.3.4 实验任务
3.3.5 实验程序
3.3.6 数据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道德同一性与诚信态度差异检验
3.4.2 情绪诱发操作检验
3.4.3 决策反应时
3.4.4 欺骗行为和欺骗倾向
3.5 讨论
4 实验2 道德失范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的影响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假设
4.3 实验方法
4.3.1 被试
4.3.2 实验材料
4.3.3 实验设计
4.3.4 实验任务
4.3.5 实验程序
4.3.6 数据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道德同一性与诚信态度差异检验
4.4.2 情绪诱发操作检验
4.4.3 任务时长
4.4.4 欺骗行为
4.5 讨论
5 实验3a 道德失范羞耻情绪对自我控制资源的影响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假设
5.3 实验方法
5.3.1 被试
5.3.2 实验材料
5.3.3 实验设计
5.3.4 实验任务
5.3.5 实验程序
5.3.6 数据分析
5.4 实验结果
5.4.1 损耗任务操作检验
5.4.2 情绪诱发操作检验
5.4.3 自我控制资源
5.5 讨论
6 实验3b 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的影响—自我控制资源的中介作用
6.1 实验目的
6.2 实验假设
6.3 研究方法
6.3.1 被试
6.3.2 实验材料
6.3.3 研究设计
6.3.4 实验任务
6.3.5 实验程序
6.3.6 数据分析
6.4 实验结果
6.5 讨论
7 总讨论
7.1 道德失范的情景同样能诱发羞耻情绪
7.2 只有道德失范的羞耻能遏制欺骗
7.3 羞耻情绪可提高自我控制资源
7.4 羞耻情绪通过调集自我控制资源遏制欺骗
7.5 羞耻并不可耻
7.6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自我控制:内涵、理论及展望[J]. 关元,何嘉梅.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02)
[2]自我欺骗:为了调节个体心理状态[J]. 范伟,杨博,刘娟,傅小兰. 心理科学进展. 2017(08)
[3]欺骗判断与欺骗行为中自我控制的影响[J]. 范伟,钟毅平,李慧云,孟楚熠,游畅,傅小兰. 心理学报. 2016(07)
[4]自我控制对欺骗的影响[J]. 范伟,钟毅平,傅小兰. 心理科学进展. 2016(07)
[5]道德情绪的特点、发展及其对行为的影响[J]. 陈英和,白柳,李龙凤.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5(05)
[6]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内疚感和羞耻感对反事实思维的影响[J]. 高学德.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3(02)
[7]内疚和羞耻的关系——来自反事实思维的验证[J]. 高学德,周爱保. 心理科学. 2009(01)
[8]论羞耻心的心理机制、特点与功能[J]. 汪凤炎. 江西教育科研. 2006(10)
[9]大学生羞耻和内疚差异的对比研究[J]. 钱铭怡,戚健俐. 心理学报. 2002(06)
[10]中国大学生羞耻和内疚之现象学差异[J]. 谢波,钱铭怡. 心理学报. 2000(01)
硕士论文
[1]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的影响[D]. 曾燕玲.广州大学 2016
[2]中学生内疚与羞耻关系的实证研究[D]. 樊召锋.西北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295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029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