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还是破坏性?羞愧的双路径模型
发布时间:2021-02-17 13:50
羞愧是一种典型的自我意识情绪,在个体行为以及心理发展结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羞愧同时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道德情绪,被认为是中国人自我反省的重要途径。但当前关于羞愧的导向性存在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羞愧导向建设性还是破坏性?理论模型包括:其一,羞愧导向破坏性,相应的理论解释有社会威胁防御模型、羞愧调节模型等,其二,羞愧导向建设性,相应的理论解释有进化心理学视角及功能主义视角等。这两种观点均得到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为了合理解释这一分歧,系统理解羞愧促发的行动机制,本文提出羞愧的双路径结构模型,突出社会自我威胁评估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未来研究需要开发出更客观全面的羞愧测量方法,基于文化差异关注社会自我修复的影响因素,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社会对羞愧的诠释,从而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干预方法,以促进个体羞愧可能的破坏性结果向建设性方向转化。
【文章来源】:心理科学进展. 2020,28(08)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羞愧行为结果的双路径结构模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羞耻罗盘扩展模型的初步建构[J]. 王柳生,桑标. 心理研究. 2019(05)
[2]青少年自伤行为的自我惩罚功能:源于内疚感还是羞耻感?[J]. 王玉龙,陈慧玲,覃雅兰,蔺秀云.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9(02)
[3]大学生人格、羞耻感和社交焦虑的关系分析[J]. 郭瞻予,李阳.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4]自我概念羞耻感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J]. 汪启荣,钱铭怡. 中国学校卫生. 2010(08)
本文编号:3038077
【文章来源】:心理科学进展. 2020,28(08)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羞愧行为结果的双路径结构模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羞耻罗盘扩展模型的初步建构[J]. 王柳生,桑标. 心理研究. 2019(05)
[2]青少年自伤行为的自我惩罚功能:源于内疚感还是羞耻感?[J]. 王玉龙,陈慧玲,覃雅兰,蔺秀云.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9(02)
[3]大学生人格、羞耻感和社交焦虑的关系分析[J]. 郭瞻予,李阳.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4]自我概念羞耻感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J]. 汪启荣,钱铭怡. 中国学校卫生. 2010(08)
本文编号:30380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038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