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自我同情对负性偏向的影响及干预

发布时间:2021-02-25 22:38
  负性认知偏向是心理疾病产生、发展和维持的重要原因。传统认知疗法的逻辑就是通过挑战个体已有的消极思想,改善或缓解已有的负性认知偏向(即去负性偏向),以此来解决情绪和行为问题。尽管它们具有良好的短期疗效,但是存在中长期效果不佳、复发率高等不足。继正念之后,自我同情作为去负性偏向一种有前景的方法引起了临床心理学家的关注。自我同情就是对自己和自己困难或不足给予关爱和同情。已有研究表明自我同情与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自我同情与心理疾病呈显著负相关,自我同情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预防方面有重要作用。目前临床心理学家已经开发一些自我同情干预方法,且已在临床、非临床领域得到初步验证,但目前自我同情与负性偏向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充分的阐释,自我同情发挥功效的内在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围绕自我同情与负性偏向的关系,以及自我同情干预的去负性偏向效应,开展系列实验研究,主要包括三个研究,共9个实验。研究一主要考察高低特质自我同情组在负性认知偏向上的差异,实验1-3分别利用线索-靶子范式、外显记忆再认范式、词句联想行为学实验范式,并辅以负性思维、负性情绪问卷,主要为了考察高低特质自我同情组在负性认知(注意偏向、记忆偏向、解...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自我同情对负性偏向的影响及干预


实验具体流程图

词语,句子,情绪词,自我参照


义性情境)句子,停留 6s 后自动消失,接着会出现一个词语,然后请词语与前面的情境句子是否相关。如果 相关 请按 F 键, 不相J 键。判断完成进入下一轮。一共 90 项,分 2 组。每项句和词只出现 1词和负性词出现的频次相同,各出现 45 次。3 结果3.1 解释偏向(1)认可率两组在自我参照条件下对不同解释词汇的认可率(即判断匹配情绪词与子是否相关判断任务时,选择 相关 ,按 F 键的比率)的平均数,见图 5。

反应时,负性,指标


图 7 两组的良性解释偏向、负性解释偏向指标注:良性解释偏向=认可良性解释反应时-拒绝良性解释反应时负性解释偏向=拒绝负性解释反应时-认可负性解释反应时.4.3.2 负性思维和情绪两组的抑郁、消极沉思、自动化思维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 11。t结果显示:低自我同情组的抑郁、消极沉思、自动化思维得分均显著高于高同情组,差异显著。表 11 两组在负性情绪和负性认知上的描述性统计及 t 检验高分组 低分组t M SD M SD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怜悯水平及其与快感缺失间的关系[J]. 高艳平,董毅,耿峰,朱道民,岳君思,谢思思,穆菁菁,谢军,高莉玲,方文梅,汪凯.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6(05)
[2]自我同情团体训练对研究生抑郁的干预效果初探[J]. 杨琳,刘晔颖,邵佳,马敏娜,田康.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5(05)
[3]认知偏向修正训练及其内在机制[J]. 杨冉明,崔丽霞,孙玮洁.  中国特殊教育. 2015(02)
[4]负性偏向的神经机制[J]. 朱永泽,毛伟宾,王蕊.  心理科学进展. 2014(09)
[5]青少年自我同情量表的修订及其信效度检验[J]. 宫火良,贾会丽,郭天满,邹璐璐.  心理研究. 2014(01)
[6]自悯与佛教慈悲观的自我构念差异[J]. 彭彦琴,沈建丹.  心理科学进展. 2012(09)
[7]不同人格类型对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影响[J]. 杜巍,高红丽,闫春平,杨世昌.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2(03)
[8]注意资源对不同自我条件下负性偏向的调控作用[J]. 张元頔,钟毅平.  咸宁学院学报. 2012(03)
[9]中文版自悯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 陈健,燕良轼,周丽华.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1(06)
[10]大学生自我怜悯问卷的修订及信效度研究[J]. 井凯,王敬群,刘芬.  社会心理科学. 2011(08)

博士论文
[1]特质感恩与状态感恩的认知偏向机制研究[D]. 杨伟刚.陕西师范大学 2016
[2]抑郁症患者的负性认知偏向[D]. 陈玉明.湖南师范大学 2015
[3]自悯影响无望抑郁的心理机制研究[D]. 陈健.湖南师范大学 2014
[4]情绪影响决策内隐认知机制的实验研究[D]. 庄锦英.华东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神经质人格与认知加工偏向研究[D]. 宋海秀.辽宁师范大学 2018
[2]自我怜悯与自动思维对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影响[D]. 彭秀峰.湖南师范大学 2016
[3]初中生自我同情问卷编制及其与道德推脱的关系研究[D]. 韩晓楠.河北师范大学 2016
[4]抑郁个体的解释偏向特点及与自我参照的关系研究[D]. 张晋.第三军医大学 2016
[5]不同自我同情水平大学生的注意特征研究[D]. 邹璐璐.河南大学 2014
[6]高低神经质个体认知加工偏向的实验研究[D]. 郭丹.西南大学 2014
[7]情绪启动对中学生抑郁个体注意偏向的实验研究[D]. 张海霞.西北师范大学 2011
[8]抑郁患者对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的抑制特点研究[D]. 郭艳梅.河北大学 2010
[9]不同神经质水平大学生对情绪图片刺激注意偏向的实验研究[D]. 吴小琴.江西师范大学 2010
[10]大学生自我同情对消极事件的缓解作用[D]. 陈红.华中科技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0516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0516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5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