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抽象度对自闭症儿童情绪面孔加工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3-21 05:57
个体的情绪面孔加工能力对个体的社会交往十分重要。相比典型发展(Typical Development,TD)儿童,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的面孔情绪加工存在一定困难,对其社会性沟通和交往产生负面影响。但教育实践显示抽象度较高的卡通面孔对于ASD儿童似乎具有某种特别的“魅力”。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究ASD儿童和TD儿童对不同抽象度面孔情绪加工的差异及其眼动机制。实验1选取ASD儿童及与其非言语智力匹配的TD儿童各24名,以面孔抽象度(真人、低抽象度卡通、中抽象度卡通和高抽象度卡通)和情绪类型(害怕、生气、伤心、平静和开心)为被试内因素,考察两组儿童面孔情绪识别能力的差异。结果发现:(1)ASD儿童对不同抽象度情绪面孔的识别能力弱于TD儿童,且主要体现在真人面孔、低抽象度卡通面孔和中抽象度卡通面孔上;(2)ASD儿童和TD儿童均表现为对积极情绪(开心)面孔的识别能力最优,平静情绪次之,消极情绪(生气、伤心和害怕)最差。为进一步探究ASD儿童与TD儿童对不同抽象度情绪面孔加工的眼动模式差异,同时基于实验1研究结果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实验2...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面孔识别功能模型
1前言4(改自:Haxbyetal.(2000))图1.2面孔知觉的分布式神经机制1.1.3多级整合模型与面孔识别功能模型相反,有研究者发现面孔身份识别和面孔情绪识别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并非并行独立的(Brenna,Turati,Montirosso,&MacchiCassia,2015;Kaufmann&Schweinberger,2004)。汪亚珉and傅小兰(2005)通过整理和评述面孔情绪识别的相关研究结果,提出了面孔身份识别和面孔情绪识别的多级整合模型(见图1.3)。该模型支持面孔身份识别和面孔情绪识别之间的交互作用,认为二者在视觉的信息表征上既存在区分又存在重叠,这是其产生交互的基矗相较于面孔知觉的分布式神经机制,多级整合模型不仅关注面孔身份识别与面孔情绪识别信息表征的异同,还强调这二者加工的阶段性。该模型指出,面孔身份和情绪识别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知觉阶段,表征阶段和分析识别阶段。事实上,这三个阶段与面孔识别功能模型以及面孔知觉的分布式神经机制并不冲突。如早期知觉阶段对应分布式神经机制中枕下回的功能,表征阶段对应面孔识别功能模型中结构编码的形成,分析识别阶段则与面孔识别功能模型中结构编码后续的各个独立的面孔信息加工路径、分布式神经机制中的扩展系统(Extendedsystem)对应。与BruceandYoung(1986)所提面孔身份识别的过程类似,多级整合模型认为在分析识别阶段,无论是面孔身份识别还是面孔情绪识别均是个体将表征阶段所形成的表征与已有表征进行比较,进而得到识别结果。
1前言5(改自:汪亚珉and傅小兰(2005))图1.3多级整合模型1.1.4自闭症谱系障碍(ASD)个体非典型面孔加工的相关理论过往许多研究发现ASD个体在面孔加工的过程中展现出与TD个体不同的,非典型(atypical)的模式。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探究其非典型面孔加工的成因,如ASD个体采用特殊的面孔加工策略(Davies,Bishop,Manstead,&Tantam,1994)、弱中央统合(Happé,Frith,&Briskman,2001)、心理理论能力弱(Baron-Cohen,Leslie,&Frith,1985)和社会动机弱(Chevallieretal.,2012)等。这些理论大致可以被分为两类,一类强调ASD个体社会认知缺陷,一类强调ASD个体社会动机缺陷。社会认知缺陷假说认为ASD个体非典型的面孔加工主要是因为其社会认知能力受损,其中包括心理理论能力弱等。心理理论能力指的是个体理解自身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如情感、意图和信念),并根据理论来预测和解释自身和他人下一步行为的能力(Wellman,Cross,&Watson,2001)。Baron-Cohenetal.(1985)指出面孔情绪识别能力是ASD个体心理理论能力的一部分,其心理理论能力弱,难以准确判断他人的情绪和意图等,因此表现出非典型的面孔加工。近年来,研究者们除了关注ASD个体的社会认知缺陷外,对ASD个体的社会动机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认为社会动机缺陷假说才能更好的解释ASD个体非典型的面孔加工(Chevallieretal.,2012)。社会动机缺陷假说从行为学、生物学和进化学三个层面分析了ASD个体的社会动机(见图1.4)。在行为学层面上,该假说指出ASD个体在社会性刺激上存在定向困难,其社会兴趣缺失(socialanhedonia)且对社会维持较差。类似的,在生物学层面上,ASD个体的眶额-纹状体-杏仁核回路(theorbitofrontal-striatal-amygdalacircuit)在对社会性刺激的反应上也存在一定异常(尤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眼部线索的面孔表情加工及神经机制[J]. 李帅霞,李萍,王伟,何蔚祺,罗文波. 心理科学进展. 2017(02)
[2]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J]. 疏德明.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7(01)
[3]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情绪面孔识别事件相关电位研究[J]. 樊越波,曹伟,黄丹.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05)
[4]表情信息特征变化对自闭症儿童面孔视觉扫描的影响[J]. 邱天龙,杜晓新,张伟锋,蔡勇刚,张雷. 心理科学. 2014(03)
[5]6岁幼儿对卡通与真人面孔表情认知差异的研究[J]. 郑娴,张筱群,郑潇雅,王静梅,卢英俊. 幼儿教育. 2014(12)
[6]成人与幼儿面部表情注意偏好的眼动研究[J]. 谷莉,白学军. 心理科学. 2014(01)
[7]动态情境任务中自闭症儿童社交定向的眼动研究[J]. 林云强,曹漱芹. 中国特殊教育. 2013(09)
[8]卡通面孔分类与知觉加工的ERP比较研究[J]. 王军利,王静梅,任静婷,卢英俊. 心理科学. 2013(02)
[9]儿童混合表情识别的发展及与基本表情识别的关系[J]. 章吉,陈英和,李雯.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2(02)
[10]7~10岁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对情绪面孔的觉察与加工[J]. 陈顺森,白学军,沈德立,闫国利,张灵聪.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1(05)
博士论文
[1]自闭症幼儿面孔加工特点的眼动研究:社会认知缺陷指标的探索[D]. 陈顺森.天津师范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儿童卡通面孔加工影响因素的眼动研究[D]. 王一逸.浙江师范大学 2016
[2]幼儿对卡通与真人面孔表情认知的行为和ERP比较研究[D]. 王静梅.浙江师范大学 2014
[3]“情绪面孔”和“情绪肢体语言”文互认知的神经电生理研究[D]. 顾冠.上海交通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092454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面孔识别功能模型
1前言4(改自:Haxbyetal.(2000))图1.2面孔知觉的分布式神经机制1.1.3多级整合模型与面孔识别功能模型相反,有研究者发现面孔身份识别和面孔情绪识别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并非并行独立的(Brenna,Turati,Montirosso,&MacchiCassia,2015;Kaufmann&Schweinberger,2004)。汪亚珉and傅小兰(2005)通过整理和评述面孔情绪识别的相关研究结果,提出了面孔身份识别和面孔情绪识别的多级整合模型(见图1.3)。该模型支持面孔身份识别和面孔情绪识别之间的交互作用,认为二者在视觉的信息表征上既存在区分又存在重叠,这是其产生交互的基矗相较于面孔知觉的分布式神经机制,多级整合模型不仅关注面孔身份识别与面孔情绪识别信息表征的异同,还强调这二者加工的阶段性。该模型指出,面孔身份和情绪识别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知觉阶段,表征阶段和分析识别阶段。事实上,这三个阶段与面孔识别功能模型以及面孔知觉的分布式神经机制并不冲突。如早期知觉阶段对应分布式神经机制中枕下回的功能,表征阶段对应面孔识别功能模型中结构编码的形成,分析识别阶段则与面孔识别功能模型中结构编码后续的各个独立的面孔信息加工路径、分布式神经机制中的扩展系统(Extendedsystem)对应。与BruceandYoung(1986)所提面孔身份识别的过程类似,多级整合模型认为在分析识别阶段,无论是面孔身份识别还是面孔情绪识别均是个体将表征阶段所形成的表征与已有表征进行比较,进而得到识别结果。
1前言5(改自:汪亚珉and傅小兰(2005))图1.3多级整合模型1.1.4自闭症谱系障碍(ASD)个体非典型面孔加工的相关理论过往许多研究发现ASD个体在面孔加工的过程中展现出与TD个体不同的,非典型(atypical)的模式。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探究其非典型面孔加工的成因,如ASD个体采用特殊的面孔加工策略(Davies,Bishop,Manstead,&Tantam,1994)、弱中央统合(Happé,Frith,&Briskman,2001)、心理理论能力弱(Baron-Cohen,Leslie,&Frith,1985)和社会动机弱(Chevallieretal.,2012)等。这些理论大致可以被分为两类,一类强调ASD个体社会认知缺陷,一类强调ASD个体社会动机缺陷。社会认知缺陷假说认为ASD个体非典型的面孔加工主要是因为其社会认知能力受损,其中包括心理理论能力弱等。心理理论能力指的是个体理解自身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如情感、意图和信念),并根据理论来预测和解释自身和他人下一步行为的能力(Wellman,Cross,&Watson,2001)。Baron-Cohenetal.(1985)指出面孔情绪识别能力是ASD个体心理理论能力的一部分,其心理理论能力弱,难以准确判断他人的情绪和意图等,因此表现出非典型的面孔加工。近年来,研究者们除了关注ASD个体的社会认知缺陷外,对ASD个体的社会动机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认为社会动机缺陷假说才能更好的解释ASD个体非典型的面孔加工(Chevallieretal.,2012)。社会动机缺陷假说从行为学、生物学和进化学三个层面分析了ASD个体的社会动机(见图1.4)。在行为学层面上,该假说指出ASD个体在社会性刺激上存在定向困难,其社会兴趣缺失(socialanhedonia)且对社会维持较差。类似的,在生物学层面上,ASD个体的眶额-纹状体-杏仁核回路(theorbitofrontal-striatal-amygdalacircuit)在对社会性刺激的反应上也存在一定异常(尤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眼部线索的面孔表情加工及神经机制[J]. 李帅霞,李萍,王伟,何蔚祺,罗文波. 心理科学进展. 2017(02)
[2]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J]. 疏德明.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7(01)
[3]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情绪面孔识别事件相关电位研究[J]. 樊越波,曹伟,黄丹.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05)
[4]表情信息特征变化对自闭症儿童面孔视觉扫描的影响[J]. 邱天龙,杜晓新,张伟锋,蔡勇刚,张雷. 心理科学. 2014(03)
[5]6岁幼儿对卡通与真人面孔表情认知差异的研究[J]. 郑娴,张筱群,郑潇雅,王静梅,卢英俊. 幼儿教育. 2014(12)
[6]成人与幼儿面部表情注意偏好的眼动研究[J]. 谷莉,白学军. 心理科学. 2014(01)
[7]动态情境任务中自闭症儿童社交定向的眼动研究[J]. 林云强,曹漱芹. 中国特殊教育. 2013(09)
[8]卡通面孔分类与知觉加工的ERP比较研究[J]. 王军利,王静梅,任静婷,卢英俊. 心理科学. 2013(02)
[9]儿童混合表情识别的发展及与基本表情识别的关系[J]. 章吉,陈英和,李雯.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2(02)
[10]7~10岁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对情绪面孔的觉察与加工[J]. 陈顺森,白学军,沈德立,闫国利,张灵聪.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1(05)
博士论文
[1]自闭症幼儿面孔加工特点的眼动研究:社会认知缺陷指标的探索[D]. 陈顺森.天津师范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儿童卡通面孔加工影响因素的眼动研究[D]. 王一逸.浙江师范大学 2016
[2]幼儿对卡通与真人面孔表情认知的行为和ERP比较研究[D]. 王静梅.浙江师范大学 2014
[3]“情绪面孔”和“情绪肢体语言”文互认知的神经电生理研究[D]. 顾冠.上海交通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0924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092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