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外显/内隐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4 21:33
流动儿童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双重弱势群体,关注和研究他们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心理韧性的形成是个体的一系列品质通过动态交互作用而使个体在遭受重大压力和危险时能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的过程。应对方式是个体在面对应激生活事件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对流动儿童能否良好融入城市、保持身心健康以及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质性、问卷和实验对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以期为提高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水平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运用指导。研究一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探讨了优秀流动儿童和不优秀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特质并建构模型,同时比较两者的异同。质性探讨优秀流动儿童和不优秀流动儿童面临的挫折类型,探讨在具体挫折情境下的应对方式层次,并比较两者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优秀流动儿童比不优秀流动儿童拥有更多的心理韧性特质,在应对挫折时,更多地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研究二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探讨了高低韧性流动儿童外显心理韧性和外显应对水平及两者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流动儿童在个人力方面人际和谐得分显著最高,失败中成长得分最低;在社会支持方面,朋友支持得分显著最...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14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生命线图
流动儿童外显/内隐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 第二章自己身上什么品质起了作用,当时有哪些社会支持帮助自己度过那段时期,度过了转学这件事情自己有哪些成长等等;接着依次询问第二、第三、第四个低谷点。这种采用生命线图和关键事件技术访谈法的方法能有效地帮助流动儿童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针对关键事件进行访谈。
流动儿童外显/内隐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 第二章动能力和做事的能力。” V在谈到自己转学时,老师的帮助:“每个老师都非常关照和喜欢我,我跟老师的关系也很好。” M也谈到说:“当时,老师告诉我们,长大以后只能靠自己,我很有感触。这也让我更加努力学习。” 李海垒,张文新和张金宝(2008)的研究也表明老师关怀是青少年心理韧性的重要内容。3.1.4 优秀流动儿童心理韧性要素构成模型曾守锤和李其维(2003)指出如果我们想理解弹性的根源及保护性因素在减少危险中的作用,考虑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及说明其内在机制,建构理论模型是非常必要的。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及其保护性因素有哪些构成,他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本研究通过反复阅读 16 个访谈材料和分析各级主要编码与典型编码,基于流动儿童应对挫折、困难的韧性品质与保护性因素构建出下面模型,以揭示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图 2-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四毕业生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 魏雪,魏磊.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5)
[2]辛苦所得与意外所得的非理性消费偏差:基于IAT检测和ERP证据[J]. 潘孝富,王昭静,高飞,徐莹. 心理科学进展. 2014(04)
[3]流动儿童心理韧性对其抑郁、孤独的影响[J]. 王中会,Gening Jin,蔺秀云. 中国特殊教育. 2014(04)
[4]流动儿童心理韧性及其影响因素: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效应[J]. 张翔,郑雪,杜建政,杨升平. 中国特殊教育. 2014(04)
[5]流动儿童的家庭功能与文化适应: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J]. 张丽敏,田浩. 心理研究. 2014(02)
[6]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的因子分析[J]. 王端卫,张敬悬.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03)
[7]海军新兵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的特点及相关性[J]. 徐晓艳,陈友庆.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01)
[8]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 陈怡. 陇东学院学报. 2014(01)
[9]团体心理辅导对流动儿童的影响效果[J]. 张巧玲,张曼华,来源,刘婷,石扩.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09)
[10]我国流动儿童生存和发展:问题与对策——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 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郭静. 南方人口. 2013(04)
博士论文
[1]应对研究的挑战性问题与新方向[D]. 邵华.吉林大学 2013
[2]青少年情绪弹性及其对认知的影响[D]. 张敏.上海师范大学 2010
[3]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 席居哲.华东师范大学 2006
[4]内隐态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 吴明证.华东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初中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心理韧性的关系[D]. 李婷.山东师范大学 2012
[2]优秀人士心理弹性因素的个案分析及模型建构[D]. 刘礼艳.苏州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098433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14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生命线图
流动儿童外显/内隐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 第二章自己身上什么品质起了作用,当时有哪些社会支持帮助自己度过那段时期,度过了转学这件事情自己有哪些成长等等;接着依次询问第二、第三、第四个低谷点。这种采用生命线图和关键事件技术访谈法的方法能有效地帮助流动儿童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针对关键事件进行访谈。
流动儿童外显/内隐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 第二章动能力和做事的能力。” V在谈到自己转学时,老师的帮助:“每个老师都非常关照和喜欢我,我跟老师的关系也很好。” M也谈到说:“当时,老师告诉我们,长大以后只能靠自己,我很有感触。这也让我更加努力学习。” 李海垒,张文新和张金宝(2008)的研究也表明老师关怀是青少年心理韧性的重要内容。3.1.4 优秀流动儿童心理韧性要素构成模型曾守锤和李其维(2003)指出如果我们想理解弹性的根源及保护性因素在减少危险中的作用,考虑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及说明其内在机制,建构理论模型是非常必要的。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及其保护性因素有哪些构成,他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本研究通过反复阅读 16 个访谈材料和分析各级主要编码与典型编码,基于流动儿童应对挫折、困难的韧性品质与保护性因素构建出下面模型,以揭示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图 2-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四毕业生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 魏雪,魏磊.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5)
[2]辛苦所得与意外所得的非理性消费偏差:基于IAT检测和ERP证据[J]. 潘孝富,王昭静,高飞,徐莹. 心理科学进展. 2014(04)
[3]流动儿童心理韧性对其抑郁、孤独的影响[J]. 王中会,Gening Jin,蔺秀云. 中国特殊教育. 2014(04)
[4]流动儿童心理韧性及其影响因素: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效应[J]. 张翔,郑雪,杜建政,杨升平. 中国特殊教育. 2014(04)
[5]流动儿童的家庭功能与文化适应: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J]. 张丽敏,田浩. 心理研究. 2014(02)
[6]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的因子分析[J]. 王端卫,张敬悬.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03)
[7]海军新兵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的特点及相关性[J]. 徐晓艳,陈友庆.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01)
[8]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 陈怡. 陇东学院学报. 2014(01)
[9]团体心理辅导对流动儿童的影响效果[J]. 张巧玲,张曼华,来源,刘婷,石扩.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09)
[10]我国流动儿童生存和发展:问题与对策——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 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郭静. 南方人口. 2013(04)
博士论文
[1]应对研究的挑战性问题与新方向[D]. 邵华.吉林大学 2013
[2]青少年情绪弹性及其对认知的影响[D]. 张敏.上海师范大学 2010
[3]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 席居哲.华东师范大学 2006
[4]内隐态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 吴明证.华东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初中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心理韧性的关系[D]. 李婷.山东师范大学 2012
[2]优秀人士心理弹性因素的个案分析及模型建构[D]. 刘礼艳.苏州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0984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098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