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模块观: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
发布时间:2021-04-11 17:22
本文研究的理论目标是旨在建构一种作为认知心理学新范式的“心理模块观”。属于理论心理学的范畴。心理模块观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或新视野,它以心理模块或模块化的心理为研究对象,旨在解释“心理如何运作”(How Mind Work),是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神经心理学等跨学科研究的产物。心理模块观从人的心理由功能独立并相互作用的模块组成为研究假设,以探究全人类所共有的心理机制为研究目标。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对心理模块性思想的历史演变过程作了详尽的回顾。这一回顾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挖掘历史上包括官能心理学在内的模块思想的现时代意义,从而表明模块论思想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学术底蕴。第二章对当代进化心理学的心理模块理论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综述。着重提炼了其对心理模块观研究的积极意义。第三章则对历史上和近期的心理模块性理论的缺陷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为本文建构新的模块理论奠定了相应的理论基础。第四章至第六章是全文的核心部分和主体内容。是本文的创新部分。本部分从心理学研究的“范式”入手,分别从理论假设、概念框架、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建构了作为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的心理模块观,重点研究了知觉模块...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心理模块性”研究的历史沿革
1.1 柏拉图的“灵魂三分法”
1.2 笛卡尔的“知觉”与“判断力”之区分
1.3 加尔的“官能心理学”
1.3.1 官能心理学的主要思想
1.3.2 对加尔官能心理学的评价
1.4 康德的“感性”与“知性”官能学说
1.4.1 康德的“先天”概念
1.4.2 感性与知性的模块关系
1.5 皮亚杰知觉与概念的“旁系关系”学说
1.5.1 皮亚杰关于知觉与概念的研究
1.5.2 皮亚杰“旁系关系”的模块思想
1.6 乔姆斯基“语言模块”学说
1.6.1 “语言官能结构内部呈模块性(modularity)”
1.6.2 模块是一种“心理官能”(mental faculty)
1.7 平克的“语言本能”学说
1.7.1 语言是交流信息的生物“适应器”
1.7.2 语言是一种“离散的组合系统”
1.8 福多的“心理模块性”学说
1.8.1 福多对“心理功能”的三分法
1.8.2 “中心系统”是非模块性的
第2章 当代进化心理学的心理模块理论
2.1 巴斯的“心理适应器”理论
2.1.1 什么是进化心理学
2.1.2 巴斯的“心理适应器”
2.1.3 “心理适应器”的模块性
2.2 所谓“达尔文模块”
2.3 进化心理学模块理论的新发展
2.3.1 “领域一般性机制”为何不可能
2.3.2 对行为的“最终解释”
第3章 关于近期代表性模块理论的缺陷的反思
3.1 福多“心理模块性”理论的缺陷
3.1.1 关于认知机制的“功能分类”
3.1.2 福多对“功能分解”方法的不当运用
3.1.3 “中心系统”没有特化的神经结构吗?
3.2 进化心理学模块理论的缺陷
3.2.1 过于泛化的“模块”概念
3.2.2 模块之间的关系尚缺乏论证
第4章 认知心理学的新范式(一):理论假设
4.1 心理学范式
4.2 心理模块观的理论假设
4.2.1 开放性的理论工具
4.2.2 基于“具身认知的”身心统一论
4.2.3 心理模块是进化的心理机制
4.2.4 人脑是一个“可分解系统”
4.2.5 人脑实质上是许多功能上独立的单元(即模块)相互作用的产物
4.3 知觉模块的研究假设
4.3.1 知觉模块性研究的哲学起源
4.3.2 知觉模块性的科学心理学起源
4.4 语言模块的研究假设
4.4.1 乔姆斯基语言模块的研究假设
4.4.2 平克“语言本能”的研究假设
4.5 数模块的研究假设
4.5.1 “数字模块”的研究假设
4.5.2 “数字核心系统”的研究假设
4.6 推理模块的研究假设
4.7 “心理理论”模块的研究假设
第5章 认知心理学的新范式(二):概念框架
5.1 心理模块观的概念框架
5.1.1 心理模块的定义
5.1.2 模块的构成标准
5.1.3 对几种模块概念的剖析
5.2 知觉模块的概念框架
5.2.1 基于模块概念的知觉
5.2.2 知觉模块的“领域特殊性”
5.2.3 一些典型的“领域特殊的”知觉模块
5.2.4 知觉模块的“信息封闭性”
5.3 语言模块的概念框架
5.3.1 基于模块概念的语言
5.3.2 语言模块的领域特殊性和信息封闭性
5.4 数模块的概念框架
5.4.1 基于模块概念的数
5.4.2 数模块的领域特殊性和信息封闭性
5.5 推理模块的概念框架
5.5.1 基于模块概念的推理
5.5.2 推理模块的领域特殊性
5.6 “心理理论”模块的概念框架
5.6.1 基于模块概念的“心理理论”
5.6.2 作为心理理论的“假装”的模块性
5.6.3 心理理论模块的“ToMM-SP模型”
第6章 认知心理学的新范式(三):研究方法
6.1 心理模块观的研究方法
6.1.1 “功能分解”的方法
6.1.2 “层级性的组织化”方法
6.1.3 分析性方法与整体性方法相结合
6.1.4 跨学科研究法
6.2 知觉模块的研究方法
6.2.1 知觉模块研究的一般方法论
6.2.2 知觉模块研究的特殊方法
6.3 语言模块的研究方法
6.3.1 语言模块研究的一般方法论
6.3.2 语言模块研究的具体方法
6.4 数模块的研究方法
6.5 推理模块的研究方法
6.6 “心理理论”模块的研究方法
6.6.1 “错误信念”(false belief)任务
6.6.2 “错误信念”实验范式的新变体
6.6.3 心理理论模块性研究方法的未来
第7章 心理模块观对传统认知心理学的变革
7.1 变革一:对“心理的同质观”的超越
7.1.1 “心理的同质观”某些特征
7.1.2 “心理的同质观”错在哪里
7.1.3 变革“心理的同质观”的意义
7.2 变革二:超越心理的“文化决定观”
7.2.1 “文化决定观”的主要假设
7.2.2 变革“文化决定观”的理论逻辑
7.2.3 变革“文化决定观”的实验证据
7.3 变革三:对“具身认知”研究的新启示
7.3.1 “具身认知”观念的产生背景
7.3.2 具身认知与“离身”认知的分野
7.3.3 “具身认知”的概念框架
7.3.4 心理模块观与具身认知理论的互补关系
结语:本文研究的创新及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进化心理学:心理研究的一种新“范式”[J]. 朱甜蜜,孙黎明,熊哲宏. 心理研究. 2012(02)
[2]西方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研究思潮[J]. 叶浩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4)
[3]有关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心理学思考[J]. 叶浩生. 心理学报. 2011(05)
[4]论二十世纪人类心理学的八大新观念[J]. 刘永琴,熊哲宏.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3)
[5]大学教师与行政人员的关系解析:映象理论观点[J]. 刘永琴. 社会科学家. 2009(03)
[6]ToMM-SP模型:对儿童心理理论的核心机制之解读[J]. 倪伟,熊哲宏.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04)
[7]“认知革命”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J]. 李其维. 心理学报. 2008(12)
[8]四卡问题解决中的视角效应[J]. 杨群,邱江,张庆林. 心理学探新. 2007(01)
[9]普遍语法与语言范式——从哲学、心理学到生物学的历程[J]. 代天善.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7(02)
[10]反事实条件推理的认知加工机制初探[J]. 张凤华,邱江,张庆林.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5)
硕士论文
[1]学前儿童非言语大数量加工的模块性研究[D]. 晏倩.华东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131652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心理模块性”研究的历史沿革
1.1 柏拉图的“灵魂三分法”
1.2 笛卡尔的“知觉”与“判断力”之区分
1.3 加尔的“官能心理学”
1.3.1 官能心理学的主要思想
1.3.2 对加尔官能心理学的评价
1.4 康德的“感性”与“知性”官能学说
1.4.1 康德的“先天”概念
1.4.2 感性与知性的模块关系
1.5 皮亚杰知觉与概念的“旁系关系”学说
1.5.1 皮亚杰关于知觉与概念的研究
1.5.2 皮亚杰“旁系关系”的模块思想
1.6 乔姆斯基“语言模块”学说
1.6.1 “语言官能结构内部呈模块性(modularity)”
1.6.2 模块是一种“心理官能”(mental faculty)
1.7 平克的“语言本能”学说
1.7.1 语言是交流信息的生物“适应器”
1.7.2 语言是一种“离散的组合系统”
1.8 福多的“心理模块性”学说
1.8.1 福多对“心理功能”的三分法
1.8.2 “中心系统”是非模块性的
第2章 当代进化心理学的心理模块理论
2.1 巴斯的“心理适应器”理论
2.1.1 什么是进化心理学
2.1.2 巴斯的“心理适应器”
2.1.3 “心理适应器”的模块性
2.2 所谓“达尔文模块”
2.3 进化心理学模块理论的新发展
2.3.1 “领域一般性机制”为何不可能
2.3.2 对行为的“最终解释”
第3章 关于近期代表性模块理论的缺陷的反思
3.1 福多“心理模块性”理论的缺陷
3.1.1 关于认知机制的“功能分类”
3.1.2 福多对“功能分解”方法的不当运用
3.1.3 “中心系统”没有特化的神经结构吗?
3.2 进化心理学模块理论的缺陷
3.2.1 过于泛化的“模块”概念
3.2.2 模块之间的关系尚缺乏论证
第4章 认知心理学的新范式(一):理论假设
4.1 心理学范式
4.2 心理模块观的理论假设
4.2.1 开放性的理论工具
4.2.2 基于“具身认知的”身心统一论
4.2.3 心理模块是进化的心理机制
4.2.4 人脑是一个“可分解系统”
4.2.5 人脑实质上是许多功能上独立的单元(即模块)相互作用的产物
4.3 知觉模块的研究假设
4.3.1 知觉模块性研究的哲学起源
4.3.2 知觉模块性的科学心理学起源
4.4 语言模块的研究假设
4.4.1 乔姆斯基语言模块的研究假设
4.4.2 平克“语言本能”的研究假设
4.5 数模块的研究假设
4.5.1 “数字模块”的研究假设
4.5.2 “数字核心系统”的研究假设
4.6 推理模块的研究假设
4.7 “心理理论”模块的研究假设
第5章 认知心理学的新范式(二):概念框架
5.1 心理模块观的概念框架
5.1.1 心理模块的定义
5.1.2 模块的构成标准
5.1.3 对几种模块概念的剖析
5.2 知觉模块的概念框架
5.2.1 基于模块概念的知觉
5.2.2 知觉模块的“领域特殊性”
5.2.3 一些典型的“领域特殊的”知觉模块
5.2.4 知觉模块的“信息封闭性”
5.3 语言模块的概念框架
5.3.1 基于模块概念的语言
5.3.2 语言模块的领域特殊性和信息封闭性
5.4 数模块的概念框架
5.4.1 基于模块概念的数
5.4.2 数模块的领域特殊性和信息封闭性
5.5 推理模块的概念框架
5.5.1 基于模块概念的推理
5.5.2 推理模块的领域特殊性
5.6 “心理理论”模块的概念框架
5.6.1 基于模块概念的“心理理论”
5.6.2 作为心理理论的“假装”的模块性
5.6.3 心理理论模块的“ToMM-SP模型”
第6章 认知心理学的新范式(三):研究方法
6.1 心理模块观的研究方法
6.1.1 “功能分解”的方法
6.1.2 “层级性的组织化”方法
6.1.3 分析性方法与整体性方法相结合
6.1.4 跨学科研究法
6.2 知觉模块的研究方法
6.2.1 知觉模块研究的一般方法论
6.2.2 知觉模块研究的特殊方法
6.3 语言模块的研究方法
6.3.1 语言模块研究的一般方法论
6.3.2 语言模块研究的具体方法
6.4 数模块的研究方法
6.5 推理模块的研究方法
6.6 “心理理论”模块的研究方法
6.6.1 “错误信念”(false belief)任务
6.6.2 “错误信念”实验范式的新变体
6.6.3 心理理论模块性研究方法的未来
第7章 心理模块观对传统认知心理学的变革
7.1 变革一:对“心理的同质观”的超越
7.1.1 “心理的同质观”某些特征
7.1.2 “心理的同质观”错在哪里
7.1.3 变革“心理的同质观”的意义
7.2 变革二:超越心理的“文化决定观”
7.2.1 “文化决定观”的主要假设
7.2.2 变革“文化决定观”的理论逻辑
7.2.3 变革“文化决定观”的实验证据
7.3 变革三:对“具身认知”研究的新启示
7.3.1 “具身认知”观念的产生背景
7.3.2 具身认知与“离身”认知的分野
7.3.3 “具身认知”的概念框架
7.3.4 心理模块观与具身认知理论的互补关系
结语:本文研究的创新及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进化心理学:心理研究的一种新“范式”[J]. 朱甜蜜,孙黎明,熊哲宏. 心理研究. 2012(02)
[2]西方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研究思潮[J]. 叶浩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4)
[3]有关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心理学思考[J]. 叶浩生. 心理学报. 2011(05)
[4]论二十世纪人类心理学的八大新观念[J]. 刘永琴,熊哲宏.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3)
[5]大学教师与行政人员的关系解析:映象理论观点[J]. 刘永琴. 社会科学家. 2009(03)
[6]ToMM-SP模型:对儿童心理理论的核心机制之解读[J]. 倪伟,熊哲宏.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04)
[7]“认知革命”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J]. 李其维. 心理学报. 2008(12)
[8]四卡问题解决中的视角效应[J]. 杨群,邱江,张庆林. 心理学探新. 2007(01)
[9]普遍语法与语言范式——从哲学、心理学到生物学的历程[J]. 代天善.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7(02)
[10]反事实条件推理的认知加工机制初探[J]. 张凤华,邱江,张庆林.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5)
硕士论文
[1]学前儿童非言语大数量加工的模块性研究[D]. 晏倩.华东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1316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131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