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群体分类对帮助行为的影响 ——基于不同群体地位关系稳定性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2 08:17
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从最初对亲社会行为讨论至今,已经涌现了很多的研究。通过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传统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更多聚焦在个体水平上,较少探讨群体水平的亲社会行为。多数研究的角度也仅从助人者单方面出发,较少从受助者的角度上研究。此外,随着脑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我们也有必要寻找一个更能反应真实情况的指标,来解释亲社会行为。本研究选取两个群体因素——群体地位稳定性和群体分类,来研究帮助行为的特征。即在不同的群体地位关系下,从帮助关系中的助人群体与受助群体两个角度出发,采用行为实验与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研究群体分类对帮助行为特征的影响。本研究总共包含了4个实验:在不稳定群体地位关系下群体分类对受助行为特征影响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在稳定群体地位关系下群体分类对受助行为特征影响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在不稳定群体地位关系下群体分类对助人行为特征影响的研究;在稳定群体地位关系下群体分类对助人行为特征影响的研究。实验选取了大连市某中学初一年级,实验一、二为事件相关电位实验,在初一年级中发放家长知情同意书征求被试,实验一征得有效被试11人,实验二征得有效被试10人。实验三、实验四为行为实验...
【文章来源】: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问题提出
1.1 文献综述
1.1.1 亲社会行为的定义
1.1.2 个体水平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1.1.3 群体水平亲社会行为研究现状
1.1.4 初中生心理的发展及群体亲社会行为
1.1.5 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方法
1.2 以往研究的不足
1.2.1 国内对于群体助人行为的研究较缺乏
1.2.2 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需要更具有真实性的指标避免社会赞许效应
1.2.3 从受助者的角度探讨帮助行为
2 研究的总体思路与研究假设
2.1 研究的总体思路
2.2 研究假设
3 实证研究
3.1 在不稳定群体地位关系下群体分类对受助行为特征影响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假设
3.1.3 研究方法
3.1.4 研究结果
3.2 在稳定群体地位关系下群体分类对受助行为特征影响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假设
3.2.3 研究方法
3.2.4 研究结果
3.3 在不稳定群体地位关系下群体分类对助人行为特征影响的研究
3.3.1 研究目的
3.3.2 研究假设
3.3.3 研究方法
3.3.4 研究结果
3.4 在稳定群体地位关系下群体分类对助人行为特征影响的研究
3.4.1 研究目的
3.4.2 研究假设
3.4.3 研究方法
3.4.4 研究结果
4 综合讨论
4.1 不稳定群体地位关系下初中生受助行为特征的内群体偏好
4.2 稳定群体地位关系下初中生受助行为特征的外群体偏好
4.3 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对受助行为结果的解释
4.4 不稳定地位关系条件下初中生对外群体助人意愿结果分析
4.5 不同地位关系稳定性下受助行为与助人行为的综合讨论
4.6 本研究的内部逻辑关系
4.7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4.8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4.9 未来研究的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受助行为的不稳定群体地位关系材料
附录 B 受助行为的稳定群体地位关系材料
附录 C 助人行为的不稳定群体地位关系材料
附录 D 助人行为的稳定群体地位关系材料
附录 E 受助行为实验情境故事
附录 F 助人行为实验情境故事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催产素与人类社会行为[J]. 刘金婷,蔡强,王若菡,吴寅. 心理科学进展. 2011(10)
[2]低地位群体的外群体偏好[J]. 李琼,刘力. 心理科学进展. 2011(07)
[3]利他惩罚中的结果评价——ERP研究[J]. 吴燕,罗跃嘉. 心理学报. 2011(06)
[4]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新视角[J]. 曾盼盼,俞国良,林崇德. 教育科学. 2011(01)
[5]国外利他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J]. 郑显亮,顾海根.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0(09)
[6]初中生的自尊、受益者特征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 胡发稳,张智,崔松,乔粉,廖峻,倪安琪,申建朝. 社会心理科学. 2009(01)
[7]用典型相关进一步研究大学生亲社会倾向和亲社会推理的关系[J]. 洪慧芳,寇彧.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8(02)
[8]国内外关于移情的研究综述[J]. 张凯,杨立强. 社会心理科学. 2007(Z3)
[9]青少年认同的亲社会行为:一项焦点群体访谈研究[J]. 寇彧,付艳,张庆鹏. 社会学研究. 2007(03)
[10]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表征研究[J]. 寇彧,张庆鹏. 社会学研究. 2006(05)
硕士论文
[1]3—6岁儿童气质对合作行为的影响[D]. 刘金梁.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53451
【文章来源】: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问题提出
1.1 文献综述
1.1.1 亲社会行为的定义
1.1.2 个体水平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1.1.3 群体水平亲社会行为研究现状
1.1.4 初中生心理的发展及群体亲社会行为
1.1.5 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方法
1.2 以往研究的不足
1.2.1 国内对于群体助人行为的研究较缺乏
1.2.2 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需要更具有真实性的指标避免社会赞许效应
1.2.3 从受助者的角度探讨帮助行为
2 研究的总体思路与研究假设
2.1 研究的总体思路
2.2 研究假设
3 实证研究
3.1 在不稳定群体地位关系下群体分类对受助行为特征影响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假设
3.1.3 研究方法
3.1.4 研究结果
3.2 在稳定群体地位关系下群体分类对受助行为特征影响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假设
3.2.3 研究方法
3.2.4 研究结果
3.3 在不稳定群体地位关系下群体分类对助人行为特征影响的研究
3.3.1 研究目的
3.3.2 研究假设
3.3.3 研究方法
3.3.4 研究结果
3.4 在稳定群体地位关系下群体分类对助人行为特征影响的研究
3.4.1 研究目的
3.4.2 研究假设
3.4.3 研究方法
3.4.4 研究结果
4 综合讨论
4.1 不稳定群体地位关系下初中生受助行为特征的内群体偏好
4.2 稳定群体地位关系下初中生受助行为特征的外群体偏好
4.3 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对受助行为结果的解释
4.4 不稳定地位关系条件下初中生对外群体助人意愿结果分析
4.5 不同地位关系稳定性下受助行为与助人行为的综合讨论
4.6 本研究的内部逻辑关系
4.7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4.8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4.9 未来研究的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受助行为的不稳定群体地位关系材料
附录 B 受助行为的稳定群体地位关系材料
附录 C 助人行为的不稳定群体地位关系材料
附录 D 助人行为的稳定群体地位关系材料
附录 E 受助行为实验情境故事
附录 F 助人行为实验情境故事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催产素与人类社会行为[J]. 刘金婷,蔡强,王若菡,吴寅. 心理科学进展. 2011(10)
[2]低地位群体的外群体偏好[J]. 李琼,刘力. 心理科学进展. 2011(07)
[3]利他惩罚中的结果评价——ERP研究[J]. 吴燕,罗跃嘉. 心理学报. 2011(06)
[4]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新视角[J]. 曾盼盼,俞国良,林崇德. 教育科学. 2011(01)
[5]国外利他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J]. 郑显亮,顾海根.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0(09)
[6]初中生的自尊、受益者特征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 胡发稳,张智,崔松,乔粉,廖峻,倪安琪,申建朝. 社会心理科学. 2009(01)
[7]用典型相关进一步研究大学生亲社会倾向和亲社会推理的关系[J]. 洪慧芳,寇彧.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8(02)
[8]国内外关于移情的研究综述[J]. 张凯,杨立强. 社会心理科学. 2007(Z3)
[9]青少年认同的亲社会行为:一项焦点群体访谈研究[J]. 寇彧,付艳,张庆鹏. 社会学研究. 2007(03)
[10]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表征研究[J]. 寇彧,张庆鹏. 社会学研究. 2006(05)
硕士论文
[1]3—6岁儿童气质对合作行为的影响[D]. 刘金梁.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534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153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