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的阈下启动效应 ——基于孤儿身份污名的拒绝敏感性阈下启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5 17:15
研究以60名某省孤儿学校在校孤儿及60名非孤儿为被试,采用3×3(启动词类别×目标词类别)两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通过在无意识层面呈现启动刺激,对孤儿群体(实验组)和非孤儿群体(对照组)开展基于孤儿身份污名的拒绝敏感性阈下启动研究,并对二者的启动反应时结果加以对比分析,从而证明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存在的阈下启动效应,揭示其无意识心理机制。结果发现:(1)对于孤儿而言,身份污名词可以明显启动孤儿的拒绝敏感性,即身份污名词对孤儿识别各类拒绝目标词上均有显著的易化作用,表现出身份拒绝敏感性的阈下启动效应。(2)对于非孤儿而言,身份污名词不能启动非孤儿的拒绝敏感性,即身份污名词对非孤儿识别各类拒绝目标词上不存在显著的易化作用,没有出现身份拒绝敏感性的阈下启动效应。(3)与非孤儿相对比,孤儿对身份污名词启动条件更为敏感,即孤儿与非孤儿识别各类拒绝目标词的阈下反应时只在身份污名词启动条件下存在显著差异,且孤儿的阈下反应时显著短于非孤儿的阈下反应时。(4)对于孤儿而言,阈下的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认知性反应、情感性反应、行为性反应水平相当,即在基于孤儿身份污名的拒绝敏感性阈下启动条件下,孤儿对拒绝认知词、拒...
【文章来源】:沈阳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1 核心概念界定
1.1 孤儿
1.2 拒绝敏感性
1.3 污名及身份污名
1.4 启动效应、阈下启动效应、阈下启动范式
1.5 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
2 有关拒绝敏感性的实证研究
2.1 有关一般人际拒绝敏感性的研究
2.2 有关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的阈上实证研究
3 有关阈下启动范式的方法论问题
3.1 基于无意识知觉的阈下启动理论
3.2 阈下启动范式在拒绝敏感性问题研究中的应用
4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
4.1 对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问题的研究内容局限在相关分析层面,缺少本土化的因果分析
4.2 对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问题的研究方法局限在意识层面,内部效度较低
4.3 对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问题的研究对象视角局限在孤儿群体,缺少与非孤儿群体的对比
5 本研究问题的提出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设
6 研究意义
6.1 理论意义
6.2 实践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1 被试
2 实验材料与工具
2.1 启动词及其生成方法
2.2 目标词及其生成方法
2.3 启动词与目标词的搭配
2.4 其它实验工具
3 实验设计
3.1 实验设计与分组
3.2 无关变量的控制
4 实验程序
4.1 预实验
4.2 正实验
5 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分析思路
5.1 数据的整理
5.2 统计分析思路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不同实验条件下孤儿组阈下反应时的差异
2 不同实验条件下非孤儿对照组阈下反应时的差异
3 相同实验条件下孤儿组与非孤儿对照组阈下反应时的差异
第四章 讨论
1 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阈下启动效应的存在
1.1 来自孤儿自身的阈下启动实验证据
1.2 来自非孤儿的阈下启动实验证据
1.3 来自孤儿与非孤儿对比分析的阈下启动实验证据
2 阈下启动条件下的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呈现出与阈上的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不同的特点
3 本研究的创新性
3.1 从阈下的角度研究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
3.2 拓展了阈下启动范式的应用范围和应用价值
3.3 揭示了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的无意识心理机制
4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4.1 被试的选取范围可以扩大、分组可以更加精细
4.2 实验材料的选取可以更加丰富
4.3 对于孤儿阈上身份拒绝敏感性和阈下身份拒绝敏感性内涵的差别有待深入探讨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初创词表
附录 2:对经过筛选的词表的内容评定问卷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12~18岁福利院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的测量及发展特点[J]. 王江洋,杨薇,申继亮. 中国特殊教育. 2012(06)
[2]阈下启动信息加工的心理机制[J]. 马利军,张积家. 心理科学. 2011(05)
[3]大学生自尊、拒绝敏感性、人际信任与社会焦虑的关系[J]. 孙晓玲,吴明证.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1(04)
[4]社区老年人拒绝敏感性的质性研究[J]. 段莉,王艳梅. 中华护理教育. 2011(01)
[5]阈下知觉研究中实验范式的改进[J]. 霍鹏飞. 社会心理科学. 2010(Z1)
[6]不同愉悦度面孔阈下情绪启动效应:来自ERP的证据[J]. 吕勇,张伟娜,沈德立. 心理学报. 2010(09)
[7]阈下启动的恐惧和厌恶情绪对人际判断的影响[J]. 柳恒超,许燕,周仁来. 心理学探新. 2010(01)
[8]汉语单音节和双音节词汇产生中的音韵编码过程:内隐启动范式研究[J]. 张清芳. 心理学报. 2008(03)
[9]污名现象及其心理效应[J]. 张宝山,俞国良. 心理科学进展. 2007(06)
[10]污名研究: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互视角分析[J]. 管健. 江淮论坛. 2007(05)
硕士论文
[1]福利院孤儿社会适应问题研究[D]. 费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2
[2]初中二年级学生拒绝敏感性调节的心理成长训练[D]. 刘玉娇.沈阳师范大学 2012
[3]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对其心理健康问题的预测及自我污名的中介作用[D]. 来媛.沈阳师范大学 2012
[4]初中生拒绝敏感性的测量及其发展特点[D]. 秦山云.沈阳师范大学 2011
[5]拒绝敏感性的相关性研究[D]. 李霞.江西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188031
【文章来源】:沈阳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1 核心概念界定
1.1 孤儿
1.2 拒绝敏感性
1.3 污名及身份污名
1.4 启动效应、阈下启动效应、阈下启动范式
1.5 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
2 有关拒绝敏感性的实证研究
2.1 有关一般人际拒绝敏感性的研究
2.2 有关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的阈上实证研究
3 有关阈下启动范式的方法论问题
3.1 基于无意识知觉的阈下启动理论
3.2 阈下启动范式在拒绝敏感性问题研究中的应用
4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
4.1 对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问题的研究内容局限在相关分析层面,缺少本土化的因果分析
4.2 对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问题的研究方法局限在意识层面,内部效度较低
4.3 对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问题的研究对象视角局限在孤儿群体,缺少与非孤儿群体的对比
5 本研究问题的提出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设
6 研究意义
6.1 理论意义
6.2 实践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1 被试
2 实验材料与工具
2.1 启动词及其生成方法
2.2 目标词及其生成方法
2.3 启动词与目标词的搭配
2.4 其它实验工具
3 实验设计
3.1 实验设计与分组
3.2 无关变量的控制
4 实验程序
4.1 预实验
4.2 正实验
5 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分析思路
5.1 数据的整理
5.2 统计分析思路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不同实验条件下孤儿组阈下反应时的差异
2 不同实验条件下非孤儿对照组阈下反应时的差异
3 相同实验条件下孤儿组与非孤儿对照组阈下反应时的差异
第四章 讨论
1 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阈下启动效应的存在
1.1 来自孤儿自身的阈下启动实验证据
1.2 来自非孤儿的阈下启动实验证据
1.3 来自孤儿与非孤儿对比分析的阈下启动实验证据
2 阈下启动条件下的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呈现出与阈上的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不同的特点
3 本研究的创新性
3.1 从阈下的角度研究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
3.2 拓展了阈下启动范式的应用范围和应用价值
3.3 揭示了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的无意识心理机制
4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4.1 被试的选取范围可以扩大、分组可以更加精细
4.2 实验材料的选取可以更加丰富
4.3 对于孤儿阈上身份拒绝敏感性和阈下身份拒绝敏感性内涵的差别有待深入探讨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初创词表
附录 2:对经过筛选的词表的内容评定问卷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12~18岁福利院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的测量及发展特点[J]. 王江洋,杨薇,申继亮. 中国特殊教育. 2012(06)
[2]阈下启动信息加工的心理机制[J]. 马利军,张积家. 心理科学. 2011(05)
[3]大学生自尊、拒绝敏感性、人际信任与社会焦虑的关系[J]. 孙晓玲,吴明证.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1(04)
[4]社区老年人拒绝敏感性的质性研究[J]. 段莉,王艳梅. 中华护理教育. 2011(01)
[5]阈下知觉研究中实验范式的改进[J]. 霍鹏飞. 社会心理科学. 2010(Z1)
[6]不同愉悦度面孔阈下情绪启动效应:来自ERP的证据[J]. 吕勇,张伟娜,沈德立. 心理学报. 2010(09)
[7]阈下启动的恐惧和厌恶情绪对人际判断的影响[J]. 柳恒超,许燕,周仁来. 心理学探新. 2010(01)
[8]汉语单音节和双音节词汇产生中的音韵编码过程:内隐启动范式研究[J]. 张清芳. 心理学报. 2008(03)
[9]污名现象及其心理效应[J]. 张宝山,俞国良. 心理科学进展. 2007(06)
[10]污名研究: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互视角分析[J]. 管健. 江淮论坛. 2007(05)
硕士论文
[1]福利院孤儿社会适应问题研究[D]. 费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2
[2]初中二年级学生拒绝敏感性调节的心理成长训练[D]. 刘玉娇.沈阳师范大学 2012
[3]孤儿身份拒绝敏感性对其心理健康问题的预测及自我污名的中介作用[D]. 来媛.沈阳师范大学 2012
[4]初中生拒绝敏感性的测量及其发展特点[D]. 秦山云.沈阳师范大学 2011
[5]拒绝敏感性的相关性研究[D]. 李霞.江西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1880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188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