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相关线索对吸烟者评价性和渴求性内隐态度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6-03 20:35
积极推动控烟政策实施、减少吸烟者吸烟行为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控烟目标的有效途径。吸烟内隐态度是无意识自动激活的香烟概念与属性概念之间的联结,对吸烟行为(吸烟、戒断与复吸)具有预测作用。关于内隐态度稳定性与可变性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一些研究者认为内隐态度具有稳定性,一些研究者认为内隐态度具有可变性。其中联想—命题评价模型支持内隐态度具有可变性。该模型认为内隐态度的联想加工过程为模式激活,个体预存的联结受到外部线索的激活。然而,该理论未区分内隐态度的评价性成分与渴求性成分,以及未区分外部线索的动态与静态药物相关线索。因此,本研究设计三个子研究,欲探讨吸烟评价性和渴求性内隐态度的测量和特征,探讨吸烟物品线索对评价性和渴求性内隐态度的影响,探讨递烟动作线索对评价性和渴求性内隐态度的影响。本研究有助于说明吸烟内隐态度的内涵与模式激活的内在机制,最终丰富联想—命题评价理论,为我国控烟政策的制定提供新思路。研究1采用BIAT范式测量吸烟内隐态度不同成分,探讨吸烟者和非吸烟者在吸烟评价性内隐态度和渴求性内隐态度上的差异。研究1招募33名吸烟者、32名非吸烟者,测量其吸烟评价性和渴求性内隐态度。结...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框架
3.实证研究——研究1:吸烟者和非吸烟者吸烟内隐态度的特征:评价性和渴求性的分离25=11.74,p<.01,η2=0.28。评价性内隐态度效价较吸烟渴求性内隐态度更消极性。最后,为检验吸烟者和非吸烟者的两类吸烟内隐态度是中性的还是有偏向性的(艾传国,佐斌,2018),进行单样本t检验,将吸烟内隐态度指标D值与“0”进行比较。非吸烟者对吸烟的总体内隐态度为消极,t(30)=-2.41,p<.05。吸烟者对吸烟的总体内隐态度为积极,t(31)=2.67,p<.05。对非吸烟者来说,吸烟评价性内隐态度为消极,t(30)=-3.40,p<.05;吸烟渴求性内隐态度为中性,t(30)=0.20,p>.05。对吸烟者来说,吸烟评价性内隐态度为中性,t(31)=-0.85,p>.05;吸烟渴求性内隐态度为积极,t(31)=3.82,p<.01。表3.3非吸烟者与吸烟者的吸烟评价性和渴求性内隐态度的D值(n=63)D值评价性渴求性M±SDM±SD是否吸烟者否(31)-0.064±0.1050.002±0.068是(32)-0.011±0.0740.067±0.099注:柱状图误差线代表了该条件下均值的标准误,下同。图3.1吸烟评价性和渴求性内隐态度的D值描述统计图
3.实证研究——研究2:吸烟物品线索对吸烟评价性和渴求性内隐态度的影响30极。线索类型主效应不显著,F(1,30)=0.95,p>.05。交互作用不显著,F(1,30)=0.02,p>.05。随后检验吸烟者的两类吸烟内隐态度是中性的还是有偏向性的,所以进行单样本t检验。在中性线索下,吸烟评价性内隐态度为中性,t(30)=-0.12,p>.05,吸烟渴求性内隐态度为积极,t(30)=2.50,p<.05。在吸烟物品线索下,吸烟评价性内隐态度为中性,t(30)=-1.10,p>.05,吸烟渴求性内隐态度偏向于积极,t(30)=2.02,p=.052。表3.4不同线索下吸烟评价性内隐态度和渴求性内隐态度的D值D值评价性渴求性M±SDM±SD线索中性线索0.003±0.1200.044±0.098吸烟物品线索-0.017±0.0890.033±0.090图3.2线索和内隐态度成分类型的描述统计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相关线索下海洛因成瘾者的反应差异及反应抑制特征:来自ERP的证据[J]. 郑志灵,王鹏飞,苏得权,郭伟杰,孙楠,麻彦坤,曾红. 心理学报. 2020(03)
[2]肺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 方益荣,马岩,许树红,裴迎新. 预防医学. 2019(07)
[3]高校理工科男生对吸烟的内隐和外显态度研究[J]. 艾传国,佐斌. 中国学校卫生. 2018(01)
[4]吸烟与心脑血管疾病系列研究报告[J]. 杨姗姗,何耀.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7(05)
[5]中国控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 杨功焕.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16 (02)
[6]不同药物相关线索反应下感觉-运动脑区的激活及作用[J]. 曾红,苏得权,姜醒,陈骐,叶浩生. 心理学报. 2015(07)
[7]青少年性态度对青少年危险性行为的预测作用研究[J]. 郭骁,侯婵娟,姚树桥.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03)
[8]情绪、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基于APE模型[J]. 吴明证,方霞,孙晓玲,Li Qian. 心理科学. 2013(03)
[9]情境效应或自动化加工:大学生对老年人的内隐态度[J]. 任娜,佐斌,侯飞翔,汪国驹. 心理学报. 2012(06)
[10]吸烟后果期望与吸烟行为的关系:内隐社会认知的视角[J]. 吴明证,孙晓玲,刘友山.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2(02)
博士论文
[1]死亡提醒对吸烟者吸烟态度的影响研究[D]. 李璜.湖南师范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211210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框架
3.实证研究——研究1:吸烟者和非吸烟者吸烟内隐态度的特征:评价性和渴求性的分离25=11.74,p<.01,η2=0.28。评价性内隐态度效价较吸烟渴求性内隐态度更消极性。最后,为检验吸烟者和非吸烟者的两类吸烟内隐态度是中性的还是有偏向性的(艾传国,佐斌,2018),进行单样本t检验,将吸烟内隐态度指标D值与“0”进行比较。非吸烟者对吸烟的总体内隐态度为消极,t(30)=-2.41,p<.05。吸烟者对吸烟的总体内隐态度为积极,t(31)=2.67,p<.05。对非吸烟者来说,吸烟评价性内隐态度为消极,t(30)=-3.40,p<.05;吸烟渴求性内隐态度为中性,t(30)=0.20,p>.05。对吸烟者来说,吸烟评价性内隐态度为中性,t(31)=-0.85,p>.05;吸烟渴求性内隐态度为积极,t(31)=3.82,p<.01。表3.3非吸烟者与吸烟者的吸烟评价性和渴求性内隐态度的D值(n=63)D值评价性渴求性M±SDM±SD是否吸烟者否(31)-0.064±0.1050.002±0.068是(32)-0.011±0.0740.067±0.099注:柱状图误差线代表了该条件下均值的标准误,下同。图3.1吸烟评价性和渴求性内隐态度的D值描述统计图
3.实证研究——研究2:吸烟物品线索对吸烟评价性和渴求性内隐态度的影响30极。线索类型主效应不显著,F(1,30)=0.95,p>.05。交互作用不显著,F(1,30)=0.02,p>.05。随后检验吸烟者的两类吸烟内隐态度是中性的还是有偏向性的,所以进行单样本t检验。在中性线索下,吸烟评价性内隐态度为中性,t(30)=-0.12,p>.05,吸烟渴求性内隐态度为积极,t(30)=2.50,p<.05。在吸烟物品线索下,吸烟评价性内隐态度为中性,t(30)=-1.10,p>.05,吸烟渴求性内隐态度偏向于积极,t(30)=2.02,p=.052。表3.4不同线索下吸烟评价性内隐态度和渴求性内隐态度的D值D值评价性渴求性M±SDM±SD线索中性线索0.003±0.1200.044±0.098吸烟物品线索-0.017±0.0890.033±0.090图3.2线索和内隐态度成分类型的描述统计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相关线索下海洛因成瘾者的反应差异及反应抑制特征:来自ERP的证据[J]. 郑志灵,王鹏飞,苏得权,郭伟杰,孙楠,麻彦坤,曾红. 心理学报. 2020(03)
[2]肺癌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 方益荣,马岩,许树红,裴迎新. 预防医学. 2019(07)
[3]高校理工科男生对吸烟的内隐和外显态度研究[J]. 艾传国,佐斌. 中国学校卫生. 2018(01)
[4]吸烟与心脑血管疾病系列研究报告[J]. 杨姗姗,何耀.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7(05)
[5]中国控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 杨功焕.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16 (02)
[6]不同药物相关线索反应下感觉-运动脑区的激活及作用[J]. 曾红,苏得权,姜醒,陈骐,叶浩生. 心理学报. 2015(07)
[7]青少年性态度对青少年危险性行为的预测作用研究[J]. 郭骁,侯婵娟,姚树桥.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03)
[8]情绪、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基于APE模型[J]. 吴明证,方霞,孙晓玲,Li Qian. 心理科学. 2013(03)
[9]情境效应或自动化加工:大学生对老年人的内隐态度[J]. 任娜,佐斌,侯飞翔,汪国驹. 心理学报. 2012(06)
[10]吸烟后果期望与吸烟行为的关系:内隐社会认知的视角[J]. 吴明证,孙晓玲,刘友山.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2(02)
博士论文
[1]死亡提醒对吸烟者吸烟态度的影响研究[D]. 李璜.湖南师范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2112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211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