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流动儿童自我概念形成中的美术治疗介入效果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7 11:15
  文章通过量性调查和质性分析相结合的实证方式对流动儿童自我概念形成中的美术治疗介入过程及效果进行分析。量性调查以山东省青岛市135名城中村小学生为调查对象,研究自我概念各维度在不同流动儿童群体之间的差异程度,发现提升流动儿童自我概念的有效因素;质性分析以M社区1名流动儿童为介入对象,运用美术治疗的方法对其进行介入,并进行介入前后效果的分析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级的流动儿童在自我概念的不同维度中存在显著差异;美术治疗介入有助于流动儿童的情感宣泄,提升其独立性与满足感,助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文章来源】:社会福利(理论版). 2020,(06)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流动儿童自我概念形成中的美术治疗介入效果研究


介入后KHTP画

流动儿童,自我认知,长处,颜色


为帮助流动儿童自我认知与自我接纳,让流动儿童将手放在纸上,用笔描出双手的形状,将左手涂上冷色调的颜色右手涂上暖色调的颜色,并在左右手的手指上分别写上自己的不足与长处,最后将画进行分享。通过身体的一个重要部分也就是手的描绘、色彩的变化并融合自身的长处和短处,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进而有利于流动儿童更好的进行自我认知与自我接纳。图1 我的表情

表情,听音乐,长处


图2 我的双手观察与访谈:介入对象G在画中写的自己的长处有“学习好”“爱听音乐”“爱唱歌”“喜欢画画”“喜欢跑步”;短处有“喜欢打人”“很晚睡”“喜欢看电视”“和爸爸妈妈吵架”“我不爱蔬菜”。在分享的过程中笔者和G探讨了如何正视与克服自己的弱点,并一起制定了克服缺点的计划(见图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流动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李晓燕,张兴利,施建农.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6(01)
[2]美术治疗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 周红.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4(01)
[3]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与自我概念状况及其相关研究[J]. 胡韬,郭成,刘敏.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3(01)
[4]重庆市农民工子女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J]. 胡韬,郭成.  中国学校卫生. 2007(08)
[5]对独生子女自我中心问题的异质分析[J]. 顾蓓晔.  心理科学. 1997(03)



本文编号:32164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2164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d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