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不公平:直觉自动还是审慎思考?
发布时间:2021-06-07 16:29
公平一直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追求以及许多学科的研究重点。以往的研究大量采用最后通牒博弈来证实人类公平偏好的存在,近年来双系统理论提出个体在公平决策过程中需要经历直觉自动与审慎思考两个系统的加工后才会做出最终的决策。其中直觉自动系统为个体的第一反应,而审慎思考系统需要认知资源的参与才能对信息进行加工。就已有的研究结果来看,个体拒绝不公平究竟是直觉自动系统下的反应还是审慎思考后的反应,以及这两个系统中哪个系统的功能为促进自身利益最大化仍然没有定论。同时以往的研究中更多地是对劣势不公平进行研究,鲜少有人对优势不公平下的双系统功能进行探讨。劣势不公平是指个体处在不公平分配获利较少地一方,优势不公平是指个体处在不公平分配中获利较多的一方。我们以此为出发点设计了3个行为实验对优势不公平和劣势不公平条件下被试作为回应者时在最后通牒博弈决策过程中双系统下的拒绝行为进行了研究。实验1采用数字广度任务来操纵被试在决策过程中的认知负荷,在最后通牒博弈任务中,被试会面对优势不公平和劣势不公平两种分配条件。结果显示,分配条件与认知负荷的交互作用显著,在劣势不公平的分配条件下,高认知负荷下被试的拒绝率显著高于低认知负...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实验一流程图
8:20.41±0.060.40±0.059:10.45±0.070.45±0.06图2不同认知负荷下被试的拒绝率3.7讨论当被试处在劣势不公平时,高认知负荷下的被试在最后通牒博弈中更多的拒绝不公平,这说明相较于低负荷这一条件,被试在高负荷的情况下对不公平的感知更强烈。在低认知负荷被试的拒绝率低,说明在有认知资源参与到决策后,个体公平偏好被抑制,自利动机被表达。即在劣势不公平条件下被试的直觉自动系统表现为公平偏好,审慎思考系统表现为自我利益最大化。这一结果与社会启发假说的理论较为一致,同时也验证了假设1。而当被试处于优势不公平时,高低认知负荷间的拒绝率并不显著。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7:3这一分配条件下高认知负荷下的拒绝率显著低于低认知负荷下的拒绝率,也就是说在在没有认知资源参与,直觉自动思考启动下被试会去追求较大的利益,因此较少拒绝对自己来说有利但对让人不公平的分配;而当有更多的如认知资源时,审慎思考系统被启动,被试顾虑到了公平,才会对不公平的分配更多的拒绝,验证了假设2。我们在任务进行之前会告知被试是与不同的人在做博弈,这一设置可以从客观上保证了被试的拒绝行为是出于公平偏好,但是在实验过程中,每个轮次的分配比例是随机出现的,而且每种分配条件下被试会进行24次最后通牒博弈任务,所以在实验进行过程中被试可能会对自己所作决策产生内隐记忆,此时在高负荷下所作决策可能并不是单纯地直觉所为,而是掺杂了已习得经验后的结果。因此,即使高低负荷的任务难度有显著差异也不能保证被试在实验后期所作选择是否纯粹出于直觉自动系统或是审慎思考系统,不能彻底地分离双系统。15
正式实验阶段两个部分。(1)练习阶段:被试进入实验室后首先对被试进行实验流程以及指导语的讲解。练习的第一阶段为stroop任务,共24个trial,其中色词不一致的条件为12个trail,色词一致的条件为12个trail;当被试熟悉stroop任务后进入第二阶段,开始最后通牒博弈任务的练习部分,共9个trial。(2)正式实验:将被试分为高自我损耗组与低自我损耗组,第一阶段的任务为stroop,共96个trail,其中低损耗组所面对的实验内容全部为色词一致的情况,高损耗组所面对的情况全部为色词不一致的情况,stroop任务结束后进行最后通牒博弈任务,每种分配水平1个trail,共9种分配水平9个trail。第一阶段为stroop任务,首先呈现注视点250ms注视点,随后呈现色词材料,这期间被试需要对刺激材料作出反应,当被试进行按键反应后,呈现1000ms的空屏,进入下一轮stroop,具体实验流程如图3所示。当被试完成stroop后开始进行最后通牒博弈任务,首先呈现500ms注视点,随之呈现“请等待分配方案”1000ms,之后是一个呈现时间随机400-700ms的空屏,空屏之后给被试呈现1000ms本轮游戏的分配方案“你XX元他人XX元”。在一个随机400-700ms空屏后,给被试呈现“接受拒绝”字样,让被试在3000ms内按键做出反应,“F”键表示接受,“J”键表示拒绝,然后呈现被试所作决策的分配结果1000ms,最后呈现1000ms的空屏。图3stroop任务实验流程图4最后通牒博弈任务实验流程1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最后通牒博弈中的公平偏好:基于双系统理论的视角[J]. 张慧,马红宇,徐富明,刘燕君,史燕伟. 心理科学进展. 2018(02)
[2]好人可能做出坏行为的心理学解释——基于自我控制资源损耗的研究证据[J]. 任俊,李瑞雪,詹鋆,刘迪,林曼,彭年强. 心理学报. 2014(06)
[3]社会决策中的公平准则及其神经机制[J]. 罗艺,封春亮,古若雷,吴婷婷,罗跃嘉. 心理科学进展. 2013(02)
[4]公平加工的情境依赖性:来自ERP的证据[J]. 吴燕,周晓林. 心理学报. 2012(06)
本文编号:3216916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实验一流程图
8:20.41±0.060.40±0.059:10.45±0.070.45±0.06图2不同认知负荷下被试的拒绝率3.7讨论当被试处在劣势不公平时,高认知负荷下的被试在最后通牒博弈中更多的拒绝不公平,这说明相较于低负荷这一条件,被试在高负荷的情况下对不公平的感知更强烈。在低认知负荷被试的拒绝率低,说明在有认知资源参与到决策后,个体公平偏好被抑制,自利动机被表达。即在劣势不公平条件下被试的直觉自动系统表现为公平偏好,审慎思考系统表现为自我利益最大化。这一结果与社会启发假说的理论较为一致,同时也验证了假设1。而当被试处于优势不公平时,高低认知负荷间的拒绝率并不显著。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7:3这一分配条件下高认知负荷下的拒绝率显著低于低认知负荷下的拒绝率,也就是说在在没有认知资源参与,直觉自动思考启动下被试会去追求较大的利益,因此较少拒绝对自己来说有利但对让人不公平的分配;而当有更多的如认知资源时,审慎思考系统被启动,被试顾虑到了公平,才会对不公平的分配更多的拒绝,验证了假设2。我们在任务进行之前会告知被试是与不同的人在做博弈,这一设置可以从客观上保证了被试的拒绝行为是出于公平偏好,但是在实验过程中,每个轮次的分配比例是随机出现的,而且每种分配条件下被试会进行24次最后通牒博弈任务,所以在实验进行过程中被试可能会对自己所作决策产生内隐记忆,此时在高负荷下所作决策可能并不是单纯地直觉所为,而是掺杂了已习得经验后的结果。因此,即使高低负荷的任务难度有显著差异也不能保证被试在实验后期所作选择是否纯粹出于直觉自动系统或是审慎思考系统,不能彻底地分离双系统。15
正式实验阶段两个部分。(1)练习阶段:被试进入实验室后首先对被试进行实验流程以及指导语的讲解。练习的第一阶段为stroop任务,共24个trial,其中色词不一致的条件为12个trail,色词一致的条件为12个trail;当被试熟悉stroop任务后进入第二阶段,开始最后通牒博弈任务的练习部分,共9个trial。(2)正式实验:将被试分为高自我损耗组与低自我损耗组,第一阶段的任务为stroop,共96个trail,其中低损耗组所面对的实验内容全部为色词一致的情况,高损耗组所面对的情况全部为色词不一致的情况,stroop任务结束后进行最后通牒博弈任务,每种分配水平1个trail,共9种分配水平9个trail。第一阶段为stroop任务,首先呈现注视点250ms注视点,随后呈现色词材料,这期间被试需要对刺激材料作出反应,当被试进行按键反应后,呈现1000ms的空屏,进入下一轮stroop,具体实验流程如图3所示。当被试完成stroop后开始进行最后通牒博弈任务,首先呈现500ms注视点,随之呈现“请等待分配方案”1000ms,之后是一个呈现时间随机400-700ms的空屏,空屏之后给被试呈现1000ms本轮游戏的分配方案“你XX元他人XX元”。在一个随机400-700ms空屏后,给被试呈现“接受拒绝”字样,让被试在3000ms内按键做出反应,“F”键表示接受,“J”键表示拒绝,然后呈现被试所作决策的分配结果1000ms,最后呈现1000ms的空屏。图3stroop任务实验流程图4最后通牒博弈任务实验流程1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最后通牒博弈中的公平偏好:基于双系统理论的视角[J]. 张慧,马红宇,徐富明,刘燕君,史燕伟. 心理科学进展. 2018(02)
[2]好人可能做出坏行为的心理学解释——基于自我控制资源损耗的研究证据[J]. 任俊,李瑞雪,詹鋆,刘迪,林曼,彭年强. 心理学报. 2014(06)
[3]社会决策中的公平准则及其神经机制[J]. 罗艺,封春亮,古若雷,吴婷婷,罗跃嘉. 心理科学进展. 2013(02)
[4]公平加工的情境依赖性:来自ERP的证据[J]. 吴燕,周晓林. 心理学报. 2012(06)
本文编号:32169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216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