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基于客体的一致性效应的产生机制

发布时间:2021-06-09 06:53
  采用具有不同深度信息的剪影和图片刺激为材料,要求被试完成形状判断任务,探究基于客体的一致性效应的产生机制。实验1中客体刺激呈现于屏幕中央位置;实验2进一步增强了刺激空间呈现的左右位置倾向;实验3则通过交叉手的范式分离了反应位置和反应手不同的编码对一致性效应的作用。结果发现:当刺激不存在显著的左右位置信息时,剪影刺激出现了一致性效应,图片则没有;而当刺激的空间位置信息显著时,剪影和图片均出现了一致性效应,这一效应在反应位置和反应手编码分离后仍然存在。因此得出结论:空间位置编码假说对解释基于客体的一致性效应的产生有重要作用。 

【文章来源】:心理学报. 2020,52(06)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基于客体的一致性效应的产生机制


实验1刺激

流程图,流程图,刺激反应,图片


实验流程图

效应,刺激反应,反应时,图片


图2 实验流程图将每个被试的反应时数据由小到大进行排列,并等分为5组,计算每组的平均反应时;然后分别计算每组不一致条件与一致条件的均值之差,得到每组的效应量。以平均反应时为横坐标,效应量为纵坐标,作出效应量的反应时分布图(de Jong,Liang,&Lauber,1994),如图4所示。由图可知,随着反应时的延长,剪影刺激的效应量先增加后减小,而图片刺激的效应量非常小所以基本保持稳定,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本文编号:32201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2201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8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