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元认知干预技术对青少年自伤行为干预效果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1 08:55
  目的:在对国内外青少年自伤行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深入了解和总结的基础上,以6名存在自伤行为的青少年(包括初高中及大学生)被试为研究对象,运用小样本多基线的研究方法来验证元认知干预技术对青少年自伤行为干预的有效性,并从整体观的角度研究影响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心理机制,干预其中的关键因素,提高被试的情绪调节能力,为青少年自伤行为提供临床干预技术参考。方法:以6名青少年为被试,运用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对被试进行筛选和鉴定,并采用元认知干预技术对通过问卷确定的被试进行心理干预,采用小样本多基线的研究方法来比较同一被试干预前后目标行为指标的变化,以及情绪调节困难量表(DERS)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分数前后测的变化,从而达到对元认知干预技术对青少年自伤行为有效性的验证。结果:在正式干预结束后,6名被试的情绪调节困难量表(DERS)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总分均显著提升,且6名被试的目标行为指标中的主观满意度的评分发生明显变化。一个月后的回访情况显示,6名被试均未发现反复现象。结论:元认知干预技术可在较短时期内对青少年自伤行为通过干预消退自伤行为,且效果稳定。能够在准确识别潜意识... 

【文章来源】: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元认知干预技术对青少年自伤行为干预效果的研究


自伤/自杀行为中的遗传-环境交互作用(Brodsky,2016)

模型图,模型,行为,人际关系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9-图2.2体验回避模型(Chapman,Gratz&Brown,2006)Fig.2.2ExperientialAvoidanceModel,EAM(Chapman,Gratz&Brown,2006)生活负性事件:亲子关系不良、家庭教养方式不满意、升学压力、人际关系紧张、失恋等等挫折问题都有可能是影响青少年发生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李兵超(2016)的研究表明由于青少年缺乏解决问题及应付情绪的能力,自身又处于心理断乳期,在遇到生活负性事件时体验到的压力情绪状态高于平时,更容易出现自伤行为。曾有学者针对人际关系及情绪调节问题提出了二维四功能模型(Nock&Prinstein,2004)。意在强调自伤行为与人际关系问题的关系,自伤者因人际问题发生自伤行为,同时又通过自伤达到影响或控制其周围人的人,以获取他人关注,避免被孤立等目的。例如,个体正强化的自伤一般是为了“获得真实感、存在感”;个体负强化的自伤一般是为了“调节负性情绪”;为“赢得关注”发生的自伤是人际正强化,而“逃避责任”的自伤属于人际负强化。但从近几年的最新研究及功能模型的提出来看,该模型的功能分析单一,片面。并不能很好的解释自伤行为的内部机制。如图2.3所示。图2.3二维四功能模型(Nock&Prinstein,2004)Fig.2.3Twodimensionalfourfunctionmodel(Nock&Prinstein,2004)多因素相互作用:随着自伤行为问题研究的深入,目前没有研究发现自伤行为的发

功能模型图,功能模型,二维,行为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9-图2.2体验回避模型(Chapman,Gratz&Brown,2006)Fig.2.2ExperientialAvoidanceModel,EAM(Chapman,Gratz&Brown,2006)生活负性事件:亲子关系不良、家庭教养方式不满意、升学压力、人际关系紧张、失恋等等挫折问题都有可能是影响青少年发生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李兵超(2016)的研究表明由于青少年缺乏解决问题及应付情绪的能力,自身又处于心理断乳期,在遇到生活负性事件时体验到的压力情绪状态高于平时,更容易出现自伤行为。曾有学者针对人际关系及情绪调节问题提出了二维四功能模型(Nock&Prinstein,2004)。意在强调自伤行为与人际关系问题的关系,自伤者因人际问题发生自伤行为,同时又通过自伤达到影响或控制其周围人的人,以获取他人关注,避免被孤立等目的。例如,个体正强化的自伤一般是为了“获得真实感、存在感”;个体负强化的自伤一般是为了“调节负性情绪”;为“赢得关注”发生的自伤是人际正强化,而“逃避责任”的自伤属于人际负强化。但从近几年的最新研究及功能模型的提出来看,该模型的功能分析单一,片面。并不能很好的解释自伤行为的内部机制。如图2.3所示。图2.3二维四功能模型(Nock&Prinstein,2004)Fig.2.3Twodimensionalfourfunctionmodel(Nock&Prinstein,2004)多因素相互作用:随着自伤行为问题研究的深入,目前没有研究发现自伤行为的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学生自伤行为:现状、影响因素和启示[J]. 赖运成.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9(05)
[2]基因-脑-行为视角下的自伤行为产生机制[J]. 王泉泉,熊昱可,刘霞.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9(04)
[3]自伤者不同情绪调节方式的调节效果比较[J]. 鲁婷,江光荣,鲁艳桦,应梦婷.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9(03)
[4]积极行为支持干预多重障碍儿童自伤行为的个案研究[J]. 熊欢,申仁洪,黄儒军.  现代特殊教育. 2019(10)
[5]自闭症儿童自伤行为干预的个案研究[J]. 修云辉.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19(02)
[6]辩证行为治疗简介[J]. 陈珏.  心理学通讯. 2018(02)
[7]中学生亲子依恋及其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系[J]. 茹福霞,杨丽霞,傅树坚,章利明,唐寒梅,傅燕艳,陈小龙,胡旺,黄鹏.  中国学校卫生. 2018(05)
[8]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研究现状[J]. 林明婧,厉萍,卢庆华.  精神医学杂志. 2018(01)
[9]中国大陆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流行特征的Meta分析[J]. 韩阿珠,徐耿,苏普玉.  中国学校卫生. 2017(11)
[10]冲动性和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林琳,莫娟婵,王晨旭,刘扬,曲舸征,赵思博,贾绪计.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7(06)

博士论文
[1]一样自伤两样人:自伤青少年的分类研究[D]. 于丽霞.华中师范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结合舞动治疗的团体辅导在减少中学生自伤行为中的作用[D]. 林妮娜.江西师范大学 2018
[2]中学生应对方式与情绪行为问题对非自杀性自伤的影响及路径研究[D]. 傅燕艳.南昌大学 2018
[3]中学生自伤行为调查分析及其干预[D]. 李兵超.江西师范大学 2016
[4]自伤青少年情绪调节的干预研究[D]. 晁婷.华中师范大学 2015
[5]初中生情绪调节困难与自我伤害行为的关系研究[D]. 轩攀贤.河南大学 2014
[6]自杀候选基因的多态性与脑影像学的关联研究[D]. 陈小容.重庆医科大学 2014
[7]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与个体情绪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的关系[D]. 冯玉.华中师范大学 2008
[8]武汉市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流行学调查及其功能模型[D]. 郑莺.华中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403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2403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e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