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浪漫爱情对个体负性情绪认知的影响 ——基于横断研究和追踪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2 19:08
  大量研究显示,负性情绪刺激通常可以更快地吸引个体的注意力,优先得到心理加工。这种情绪加工特点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和巩固下来的,具有生存适应性。在诸多负性情绪中,悲伤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相比于其他类型的负性情绪(如愤怒、厌恶或恐惧),悲伤的唤醒度较低,不易识别,且具有一定的弥漫性,若长时间沉溺其中不益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在亲密关系中,恋爱个体是否可以及时准确地识别伴侣的各种负性情绪状态(如悲伤),对亲密关系的促进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影响。已有研究发现,浪漫爱情对个体的负性情绪认知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与单身个体相比,恋爱个体在负性情绪认知任务上的表现通常更好。有关爱情的神经成像研究也表明,浪漫爱情可能会对个体的大脑结构产生长期的特质性影响,重点表现为:恋爱个体大脑中与社会认知相关脑区的功能连接强度,会随着恋爱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是,以往有关浪漫爱情与负性情绪认知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是让个体在“爱情启动”条件下(如看伴侣的照片或名字),完成与负性情绪刺激相关的实验任务,其研究结论只能说明在爱情启动条件下浪漫爱情对个体负性情绪认知的影响,因此尚不清楚浪漫爱情能否影响个体一般...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浪漫爱情对个体负性情绪认知的影响 ——基于横断研究和追踪研究


悲伤情绪判断任务实验流程

单身,男性,反应时,单身女性


3.1.4 讨论本实验采用基本情绪判断任务,探究了恋爱个体与单身个体在基本悲伤情绪判断识别上存在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恋爱状态主效应边缘显著,恋爱组的图片反应时低于单身组;恋爱状态与性别的交互作用的简单效应分析显示,男性被试恋爱组的悲伤面孔反应时显著低于单身组,而女性被试单身组与恋爱组差异不显著;对单身组被试,女性被试的图片反应时显著低于男性被试,而恋爱组被试,女性和男性被试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以上结果,验证了实验 1 所做的主要假设,即浪漫

流程图,流程,面孔,单身


正式实验一共 160 个试次,被试完成 80 个试次之后会出现休,被试可闭眼休息 1 分钟之后再继续完成剩余 80 个试次。被试完成正式实的总时间大约需要 10~15 分钟。所有实验程序通过 E-prime2.0 软件编写和实验流程见图 3.3)。.3 数据分析与结果述性统计结果被试对四种图片的判断反应时的描述统计如表 3.3 所示。表 3.3 被试对四种图片的判断反应时的均值和标准差(M ±SD)(单位:毫秒)图片类型单身女(n=34) 单身男(n=15) 恋爱女(n=26) 恋爱男(n=21快面孔一致 616.90±15.12 682.93±22.68 622.85±17.26 600.72±19.快面孔不一致 665.29±18.73 733.73±28.09 656.51±21.37 633.23±23.伤面孔一致 654.61±16.72 722.39±25.07 655.78±19.08 642.39±21.伤面孔不一致 692.72±18.53 749.37±27.79 696.39±21.14 673.03±2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情绪加工的性别差异及神经机制[J]. 袁加锦,汪宇,鞠恩霞,李红.  心理科学进展. 2010(12)
[2]负性情绪刺激是否总是优先得到加工:ERP研究[J]. 黄宇霞,罗跃嘉.  心理学报. 2009(09)
[3]情绪冲突:一个新的研究主题[J]. 胡治国,刘宏艳,张学新.  心理科学进展. 2008(05)
[4]中国情绪图片系统的编制——在46名中国大学生中的试用[J]. 白露,马慧,黄宇霞,罗跃嘉.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5(11)

博士论文
[1]情绪效价强度效应及神经机制研究[D]. 袁加锦.西南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激情爱促进有意识认知重评的生理效应[D]. 娄熠雪.西南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2433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2433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f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