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大学生与精神疾病患者的情绪惯性

发布时间:2021-07-14 18:48
  情绪惯性反映了情绪变化的阻抗,具体表现为个体当前情绪状态能被之前情绪状态预测的程度,预测程度越大反映情绪惯性越高。目前情绪惯性的研究对象集中于抑郁症患者,很少有研究关注心理健康者和其他精神疾病患者的情绪惯性;并且多关注消极情绪惯性,而没有涉及积极情绪惯性;以往研究大多以自我报告的情绪考察情绪惯性,没有把情绪的自主神经反应作为考察情绪惯性的指标。本研究共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以101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筛选出心理健康的研究对象,要求研究对象采用经验取样法记录小时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连续五天共记录50次。在实验室中采用电影片段任务法,记录分钟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并同时采集情绪的生理指标。考察大学生在心境(小时情绪)和情绪状态(分钟情绪)下情绪惯性的特点。第二部分以163名四种精神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量表得到其抑郁和焦虑水平。采用电影任务法记录分钟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考察四种精神疾病患者的情绪惯性特点,以及他们的抑郁、焦虑症状与情绪惯性水平之间的关系。并使用方便取样法选取72名研究对象作为正常对照组,考察正常对照者与精神疾病患者的情绪惯性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发现,(1)大学生在小... 

【文章来源】: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情绪动力性
    2.2 情绪惯性的定义、测量和表达
        2.2.1 情绪惯性的定义
        2.2.2 测量不同时间尺度的情绪惯性
        2.2.3 情绪惯性的表达层次
    2.3 情绪惯性与心理健康、抑郁程度
    2.4 情绪惯性与认知因素
    2.5 情绪惯性的研究方法
3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3.1 问题提出
    3.2 研究意义
4 研究一 大学生的小时、分钟情绪惯性
    4.1 研究假设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研究工具
        4.2.3 研究程序
        4.2.4 数据处理和分析
    4.3 结果
        4.3.1 小时和分钟积极情绪、消极情绪比较
        4.3.2 小时和分钟情绪惯性结果
        4.3.3 情绪生理指标的惯性结果
        4.3.4 心理健康与情绪惯性的关系
        4.3.5 心理健康与情绪惯性的生理指标的关系
    4.4 讨论
        4.4.1 小时和分钟积极情绪、消极情绪惯性
        4.4.2 情绪惯性的生理指标分析
        4.4.3 心理健康与情绪惯性的关系分析
5 精神疾病患者的分钟情绪惯性
    5.1 研究假设
    5.2 研究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研究工具
        5.2.3 研究程序
        5.2.4 数据处理方法
    5.3 结果
        5.3.1 四种精神疾病患者的积极、消极情绪比较
        5.3.2 四种精神疾病患者间PANAS评分比较
        5.3.3 四种精神疾病患者间SDS、BAI评分比较
        5.3.4 四种精神疾病患者的情绪惯性
        5.3.5 四种精神疾病患者的情绪惯性与其焦虑/抑郁症状的关系
        5.3.6 四种精神疾病患者间的情绪惯性与其焦虑/抑郁症状的关系比较
        5.3.7 正常对照组与四种精神疾病患者间的情绪惯性与其焦虑/抑郁症状的关系比较
    5.4 讨论
        5.4.1 四种精神疾病患者间的PANAS评分比较
        5.4.2 四种精神疾病患者间的SDS、BAI评分比较
        5.4.3 四种精神疾病患者的情绪惯性分析
        5.4.4 四种精神疾病患者的情绪惯性与其焦虑/抑郁症状的关系分析
6 总讨论
    6.1 大学生和四种精神疾病患者的情绪惯性
    6.2 本研究创新及不足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心理弹性者的日常情绪特征:结合体验采样研究的证据[J]. 吕梦思,席居哲,罗一睿.  心理学报. 2017(07)
[2]日常生活中压力对愤怒情绪的动态影响:特质正念的调节作用[J]. 徐慰,符仲芳,王玉正,王晓明,安媛媛.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03)
[3]中学生学业羞愧:测量、生理唤醒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J]. 马惠霞,薛杨,刘静.  心理学报. 2016(05)
[4]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调节[J]. 朱传林,李萍,罗文波,齐正阳,何蔚祺.  心理科学进展. 2016(04)
[5]经验取样法——一种收集“真实”数据的新方法[J]. 张银普,骆南峰,石伟.  心理科学进展. 2016(02)
[6]正念训练改善情绪惰性的效果:正念特质的调节作用[J]. 徐慰,刘兴华,刘荣.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5(06)
[7]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管理能力的相关研究[J]. 郑敏婕,石川,康岚,姚树桥,徐一峰,许秀峰,师建国,张聪沛,于欣.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15 (04)
[8]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弹性、核心自我评价[J]. 曾小娟,蒋浩,李永鑫.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4(12)
[9]基于动态评估的取样法:经验取样法[J]. 段锦云,陈文平.  心理科学进展. 2012(07)
[10]大学生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结果因子分析[J]. 张丹霞,罗家洪,彭林珍,喻箴,李丽,孙睿,吴学智.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2(05)

硕士论文
[1]不同情绪状态下情绪调节方式对类比推理的影响[D]. 刘璐.天津师范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2846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2846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9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