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中国本土心理治疗的资源、理念与进程

发布时间:2021-07-15 18:05
  作为一门产生于西方科学主义背景下的助人技术,心理治疗从产生伊始就不可避免的带有种族中心主义和科学主义的特点。心理治疗的目标、技术都深受西方文化制约。追求普遍适用的心理规律,寻找适合于所有人的治疗方法成为自然科学心理治疗的目标。实际上,心理治疗并不是为了治好一种“病”,而是帮助人们生活的有效方式。现代心理治疗已不再重视寻求超越文化的单一模式,转而广泛吸收不同学派、不同学科的理论成果,心理治疗出现整合、折中的趋势。第一章从现代心理治疗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提出回归文化、扎根文化才是心理治疗发展壮大的根本途径。从文化的角度看,东方和西方的心理治疗在治疗目的和治疗手段上表现出一定的文化差异。东方心理治疗重在内心醒悟和调整,使用内省、自修等向内观照的方法;西方的心理治疗重在解除症状,使用外在的技术和培训等方法。在对治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生活意义感丧失这类心理问题时,或许中国文化显得更为适宜。在寻求心理问题解决之道的过程中,许多西方心理学家把目光转向了中国。墨菲、布雷德、荣格等西方心理学家都对中国文化倍加推崇。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本土心理治疗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决定着中国本土心理治...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中国本土心理治疗的资源、理念与进程


心理疏导疗法临床治疗程序

程序图,疗法,心理,临床治疗


在四十多年临床实践研究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中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鲁龙光教授提出了心理疏导疗法。所谓心理疏导,指医务人员对妨碍来访者健康的病理心理进行疏通疏导,使之重新畅通,恢复健康的过程。作为一种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本土心理疗法,心理疏导疗法适用范围广泛,在对强迫症、恐怖症、抑郁症、各种适应性障碍、身心疾病等的治疗中都取得了显著疗效。1988年,心理疏导疗法被评选为国家科委科技成果,这是建国以来唯一荣获国家奖励的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治疗方法。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心理治疗思想,鲁龙光教授正是在深入分析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心理疏导疗法。《灵枢·师传篇》中说: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便,开之以其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呼?人的天性都是回避死亡追求长生的,这是治疗的基础和前提。在此前提下,遵循正确的方法对来访者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诊治疾病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段话说明对来访者的心理疏导包括四个步骤: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便,开之以其苦。第一步,“告之以其败”,告诉来访者引发疾病的原因和危害,使来访者对自身疾病有理性和正确的认识;第二步,“语之以其善”,告诉来访者正确应对疾病的方法,增强来访者治愈疾病的信心;第三步,“导之以其便”,用适当的方法引导来访者、开导来访者,使其逐步走上健康的道路;第四步,“开之以其苦”,解除来访者的身体痛苦和负面心理,使来访者真正达到健康。心理疏导疗法的临床治疗遵循以下几个程序:1.来访者输出信息。来访者提供真实、详细的病情资料供医生诊断分析。;2.医生根据来访者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做出初步诊断;3.医生输出信息。医生向来访者说明疾病的原因、特点、治疗方法等,取得来访者理解和配合进行治疗;4.来访者接受医生输出的治疗信息,并写出信息反馈;5.根据反馈信息的变化,医生输出新的治疗信息;6.整个治疗过程按下图(图1)所示,循环往复由浅入深,直至完全治愈疾病,恢复健康。杨德森教授是心理治疗本土化的杰出代表,为我国精神卫生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他主持制定的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CCMD),结束了我国精神疾病诊断无标准、诊断任意性大、科学性不强的局面。在深入研究道家文化和结合自己多年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杨德森教授提出了根源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本土心理治疗模式——道家认知疗法。当今社会强调竞争,过度鼓励竞争容易使人失去平和的心态,逐步丧失对精神生活的追求。道家自然无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念无疑更为适合现代社会中的人们。道家的人生哲学对人们冷静处理成败得失、建立平和心态、重归生命本真有重要意义。杨德森根据道家思想,提出了以“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知和处下、以柔胜刚、返朴归真、顺其自然”为核心的道家认知疗法。仿照艾利斯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RET)的ABC理论,张亚林教授提出了道家认知疗法的ABCDE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各种神经症的诊治。道家认知疗法的实施可分为五个步骤:测查精神压力(辅以一般性社会支持)、调查价值系统、分析心理冲突和应对方式、道家哲学思想的导入与实践、评估与强化疗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知足者幸福,知止者睿智[J]. 杨德振.  四川党的建设. 2019(16)
[2]现代心理治疗在中国的开端——兼论心理治疗中国化问题[J]. 王东美,桑志芹.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3]心理健康与文化:一个研究视角的转换[J]. 井世洁.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2018(02)
[4]书法艺术的心理学价值探析——以书法练习对心理的积极影响为中心[J]. 李承宗.  中国书法. 2018(10)
[5]试论儒家伦理的精神性内涵及其心理健康价值[J]. 郭斯萍,柳林.  宗教心理学. 2018(00)
[6]文化与心理健康研究述评[J]. 梁挺,徐雪花,张小远.  医学与哲学(A). 2017(01)
[7]老子哲学中“无”的三重含义——一个比较哲学的考察[J]. 唐士其.  哲学研究. 2016(11)
[8]中医“治病求本”探析[J]. 包海燕,许振国.  中医学报. 2016(07)
[9]佛教与心理治疗[J]. 张海滨.  法音. 2016(05)
[10]论健康的关键要素[J]. 梁峻,郑蓉,孙灵芝.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03)

博士论文
[1]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逻辑[D]. 雷震.黑龙江大学 2011
[2]自强的心理学研究:理论与实证[D]. 郑剑虹.西南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仪式心理治疗技术理论及应用初探[D]. 张志涛.江西师范大学 2012
[2]书法爱好对个体心理健康及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D]. 辛晶.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862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2862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3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