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欺负中的旁观者行为
发布时间:2021-07-17 13:30
网络欺负中的旁观者是指"目击网络欺负事件的个体"。旁观者目击欺负后的行为反应可以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影响旁观者行为的因素有旁观者的个人特质(冲动性、外向性和开放性)、旁观者的心理因素(同理心、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和孤独感)、受欺负个体的自我表露程度和生态环境中的关系等。旁观者效应、道德脱离和旁观者干预模型可以对旁观者目击网络欺负事件后的反应进行解释。未来可以从具身认知、脑神经机制、跨文化和网络环境塑造等方面作出进一步探索。
【文章来源】:心理科学进展. 2019,27(07)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1 引言
2 网络欺负旁观者的界定
3 网络欺负旁观者行为反应
4 影响网络欺负旁观者行为的因素
4.1 旁观者的个人特质
4.2 旁观者的心理因素
4.3 受欺负个体的自我表露程度
4.4 生态环境中的关系
4.5 其他
5 关于网络欺负中旁观者行为的理论解释
5.1 旁观者效应
5.2 基于社会认知的道德脱离
5.3 旁观者干预模型
6 展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道德情绪对网络助人行为的影响——道德推理的中介作用[J]. 吴鹏,范晶,刘华山. 心理学报. 2017(12)
[2]拖延行为的干预:计划行为理论和实施意向的影响[J]. 林琳. 心理学报. 2017(07)
[3]共情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元分析[J]. 丁凤琴,陆朝晖. 心理科学进展. 2016(08)
[4]“点赞”还是“评论”?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对个人社会资本的影响——基于微信朋友圈使用行为的探索性研究[J]. 周懿瑾,魏佳纯. 新闻大学. 2016(01)
[5]大学生网络使用与网络利他行为:网络使用自我效能和性别的作用[J]. 刘勤学,陈武,周宗奎.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06)
[6]“旁观者”现象:旁观者介入公共冲突的过程分析及破解策略[J]. 原珂,齐亮. 社会主义研究. 2015(01)
[7]奖赏预期对面孔情绪加工的影响:一项事件相关电位研究[J]. 魏萍,康冠兰,丁锦红,郭春彦. 心理学报. 2014(04)
[8]共情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神经基础[J]. 肖凤秋,郑志伟,陈英和.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02)
[9]员工为什么不建言:基于中国文化视角的解析[J]. 陈文平,段锦云,田晓明. 心理科学进展. 2013(05)
[10]具身情绪:视觉图片的证据[J]. 王柳生,蔡淦,戴家隽,潘发达,张海燕.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02)
本文编号:3288268
【文章来源】:心理科学进展. 2019,27(07)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1 引言
2 网络欺负旁观者的界定
3 网络欺负旁观者行为反应
4 影响网络欺负旁观者行为的因素
4.1 旁观者的个人特质
4.2 旁观者的心理因素
4.3 受欺负个体的自我表露程度
4.4 生态环境中的关系
4.5 其他
5 关于网络欺负中旁观者行为的理论解释
5.1 旁观者效应
5.2 基于社会认知的道德脱离
5.3 旁观者干预模型
6 展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道德情绪对网络助人行为的影响——道德推理的中介作用[J]. 吴鹏,范晶,刘华山. 心理学报. 2017(12)
[2]拖延行为的干预:计划行为理论和实施意向的影响[J]. 林琳. 心理学报. 2017(07)
[3]共情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元分析[J]. 丁凤琴,陆朝晖. 心理科学进展. 2016(08)
[4]“点赞”还是“评论”?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对个人社会资本的影响——基于微信朋友圈使用行为的探索性研究[J]. 周懿瑾,魏佳纯. 新闻大学. 2016(01)
[5]大学生网络使用与网络利他行为:网络使用自我效能和性别的作用[J]. 刘勤学,陈武,周宗奎.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06)
[6]“旁观者”现象:旁观者介入公共冲突的过程分析及破解策略[J]. 原珂,齐亮. 社会主义研究. 2015(01)
[7]奖赏预期对面孔情绪加工的影响:一项事件相关电位研究[J]. 魏萍,康冠兰,丁锦红,郭春彦. 心理学报. 2014(04)
[8]共情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神经基础[J]. 肖凤秋,郑志伟,陈英和.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02)
[9]员工为什么不建言:基于中国文化视角的解析[J]. 陈文平,段锦云,田晓明. 心理科学进展. 2013(05)
[10]具身情绪:视觉图片的证据[J]. 王柳生,蔡淦,戴家隽,潘发达,张海燕.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02)
本文编号:32882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288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