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创造力与道德的关系:个体和团体的视角

发布时间:2021-08-10 07:05
  创造力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在过往研究中显示出矛盾的观点。二者究竟是无关、正向关联又或是负向关联各有其理论假设和实证研究的支持。通过对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综述,本文认为,创造力与道德的关系在个体和团体层面具有很大差异。在个体层面,创造力与道德之间可能并不存在显著的规律关系。在团体层面,团体创造力应当与道德为显著的正相关。为进一步说明正相关原因,本文分别提出了团体创造力与道德关系的模型1和模型2。模型1认为,道德能够凭借“我道德,所以我信任”以及“他人道德,所以我信任”的路径促进信任,得到激发的信任又能借此对团体创造力起到正向增进的作用。模型2则认为,信任能同时促进道德和团体创造力,这可能导致道德和团体创造力呈现正向共变的关系。基于此,本文首先确立了从个体和团体不同视角审视创造力与道德关系的研究思路,继而分别提出研究假设和理论模型,最后通过一系列研究对创造力与道德的可能关系进行验证。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在个体视角方面,首先,实验1运用多种个体创造力和道德人格测量方法进行施测,并在此基础上对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计算。结果发现,个体创造力,包括发散思维、远距离联想以及创造力行为水平都与外...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4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创造力与道德的关系:个体和团体的视角


图2-1团体创造力与道德关系模型1??

关系模型,模型,无因果关系,窘境


据此,本文构建出信任同时促进团体创造力以及道德,且团体创造力与道德之间??仅为正相关,无因果关系的假设4(H4),称之为团体创造力与道德关系的模型2。三??者关系如图2-2所不。??团体创造力??信任?A??道德??图2-2团体创造力与道德关系模型2??另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模型2中,信任作为自变量,未对其来源进行限定。??也就是说,模型2中的信任同时也能够被道德激发。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模型2实际??上变成了模型1的…种衍生和变异,或者说是在模型1中补充了道德同时作为门变量??和因变量的可能性。如果单纯从理论关系出发,这在逻辑上是贯通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将无法判定信任和道德之间的关系在什么情境中具备怎样的发生现象和发生规??律。因为,如果道德可以促进信任,信任同时促进道德,那么据此推理,道德与信任??之间循环往复。这样貌似合理,实则卷入鸡生蛋,蛋生鸡的窘境。因此,我们认为,??从理论分析的角度

个体创造力,创造力,可塑性,关系模型


和模型2之间的差异。首先,对团体创造力与道德关系模型1的创造力可塑性进行验??证(实验6);其次,对团体创造力与道德关系模型2的创造力可塑性进行验证(实验7)。??三个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总流程图见图2-3。??研究一: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个体创造力和道德的测量方法??和操作手段,探讨个体创造力和道德之间的可能关联。这一阶段主要包括两个具体实??验:??实验1:运用多种测量手段对被试的个体创造力和道德人格进行施测,在此基础??上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以探讨其中是否存在规律性的相关。该实验主要针对本??文提出的假设1。??实验2:通过实验操纵,要求被试对不道德行为进行有或无道德判断的任务,据??4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乐”于合作:感知社会善念诱导合作行为的情绪机制[J]. 窦凯,刘耀中,王玉洁,聂衍刚.  心理学报. 2018(01)
[2]创造性的社会发生:兼论“仁且智”何以可能[J]. 刘昌.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3]大脑是如何建立道德观念的:道德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进展与展望[J]. 王云强,郭本禹.  科学通报. 2017(25)
[4]高恶意创造力者的注意偏向和冲动控制特征[J]. 贡喆,彭杨,王贤,刘昌.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04)
[5]信任对创造力的影响:激发、抑制以及倒U假设[J]. 贡喆,刘昌,沈汪兵,王贤,石荣.  心理科学进展. 2017(03)
[6]跑台训练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记忆能力和突触可塑性的影响[J]. 刘涛,白石,黄悦.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6(12)
[7]“脆弱性”还是“可塑性”:差别易感性模型[J]. 周荃,肖晶,何莉,赵德懋,邢淑芬.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6(04)
[8]秩序线索对个体信任水平的影响[J]. 池丽萍,张弛.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6(04)
[9]论西方道德心理研究的新综合取向:道德基础理论[J]. 张梦圆,苑明亮,寇彧.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10]恶意创造力:概念、测量方法、影响因素以及研究展望[J]. 贡喆,刘昌.  心理科学. 2016(01)



本文编号:33337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3337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6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