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群体信息的行为预测机制
发布时间:2021-08-15 03:19
研究通过知觉线索(临近性和共同命运)来操纵社会群体信息,探究了人们能否以及如何利用社会群体信息进行行为预测。结果发现,当被预测对象的行为与组内其他成员一致时,被试对其行为(指向性或动作形式)进行辨别的速度,快于当此成员与组内其他成员行为不一致的条件;但,当被预测对象来自组外以及群体信息不存在时,上述效应消失。该结果提示,观察者基于知觉线索所形成的社会群体信息,建立了群体成员行为具有一致性的预期。
【文章来源】:应用心理学. 2019,25(03)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卡涌人物形状及实聆1流程图:c8
图2实验1a不同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M±SE)由于被试样本的反应正确率呈非正态分布,对其进行平方根反正弦转换。对转换值的两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组别关系主效应与行为指向一致性主效应均不显著(ps>0.1),仅发现交互效应边缘显著,F(1,19)=3.509,p=0.077,ηp2=0.156,BF10=0.779。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对于组内条件,行为指向一致时被试的正确率(M=1.45,SE=0.03)与不一致时的正确率(M=1.44,SE=0.03)不存在显著差异,t(19)=0.163,p=0.872,Cohen’sd=0.036,BF10=0.235;对于组外条件,行为指向一致时被试的正确率(M=1.43,SE=0.04)显著小于不一致时的正确率(M=1.50,SE=0.02),t(19)=-2.152,p=0.047,Cohen’sd=0.475,BF10=1.460,该结果说明本实验中被试的反应时与正确率间不存在权衡关系。鉴于后面的三个实验在正确率上(除了实验2a中,行为指向一致性的主效应显著,F(1,19)=6.236,p=0.022,ηp2=0.257,BF10=5.207)亦未发现任何效应,即均不存在正确率与反应时的权衡现象,且本实验向被试主要强调的是反应时间,因此之后的实验只针对反应时进行统计分析。上述结果表明,当被预测对象与前两个卡通人物属于同一群体时,若其转向后的运动方向与预测依据构建阶段中两个运动对象的方向一致,则可加快被试对其运动方向进行辨别的速度;而当被预测对象与前两个卡通人物属于不同群体时,上述效应消失。该结果揭示被试可基于知觉线索所形成的社会群体信息,建立被预测
一致性系数分别为:α群体线索=0.60,α非群体线索=0.61。两种条件下被试对卡通人物群体实体性的评价分数均值如图3所示。对其平均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群体操作下被试对群体实体性的评价分数显著高于非群体操作,t(42)=4.738,p<0.001,Cohen’sd=1.428,BF10=774.3。且进一步分析发现,群体操作下群体实体性的评价分数显著大于理论中值3.5,t(21)=8.772,p<0.001,Cohen’sd=3.828,BF10=4.230e+6,而非群体操作下的分数则与理论中值无显著差异,t(21)=0.981,p=0.338,Cohen’sd=0.428,BF10=0.582。该结果说明,同群体操作相比,非群体操作条件中,被试认为三个相同外观的卡通人物从属于同一群体的程度更低,证明实验操作有效。图3不同条件下群体实体性评分(M±SE)3.3结果与分析数据处理方法与实验1a相同(剔除的试次占实验总试次5.00%)。4种实验条件下,被试的平均反应时见图4。2(组别关系:组内vs组外)×2(行为指向一致性:一致vs不一致)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组别关系主效应不显著,F(1,19)=0.013,p=0.909,ηp2=0.001,BF10=0.209;行为指向一致性主效应显著,F(1,19)=5.560,p=0.029,ηp2=0.226,BF10=13.933;与实验1a不同,两者交互效应不显著,F(1,19)=0.267,p=0.612,ηp2=0.014,BF10=0.421。该结果说明,一旦群体信息消失或减弱,被试将难以建立被预测者的行为指向与群?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跳出传统假设检验方法的陷阱——贝叶斯因子在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应用[J]. 吴凡,顾全,施壮华,高在峰,沈模卫. 应用心理学. 2018(03)
本文编号:3343742
【文章来源】:应用心理学. 2019,25(03)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卡涌人物形状及实聆1流程图:c8
图2实验1a不同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M±SE)由于被试样本的反应正确率呈非正态分布,对其进行平方根反正弦转换。对转换值的两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组别关系主效应与行为指向一致性主效应均不显著(ps>0.1),仅发现交互效应边缘显著,F(1,19)=3.509,p=0.077,ηp2=0.156,BF10=0.779。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对于组内条件,行为指向一致时被试的正确率(M=1.45,SE=0.03)与不一致时的正确率(M=1.44,SE=0.03)不存在显著差异,t(19)=0.163,p=0.872,Cohen’sd=0.036,BF10=0.235;对于组外条件,行为指向一致时被试的正确率(M=1.43,SE=0.04)显著小于不一致时的正确率(M=1.50,SE=0.02),t(19)=-2.152,p=0.047,Cohen’sd=0.475,BF10=1.460,该结果说明本实验中被试的反应时与正确率间不存在权衡关系。鉴于后面的三个实验在正确率上(除了实验2a中,行为指向一致性的主效应显著,F(1,19)=6.236,p=0.022,ηp2=0.257,BF10=5.207)亦未发现任何效应,即均不存在正确率与反应时的权衡现象,且本实验向被试主要强调的是反应时间,因此之后的实验只针对反应时进行统计分析。上述结果表明,当被预测对象与前两个卡通人物属于同一群体时,若其转向后的运动方向与预测依据构建阶段中两个运动对象的方向一致,则可加快被试对其运动方向进行辨别的速度;而当被预测对象与前两个卡通人物属于不同群体时,上述效应消失。该结果揭示被试可基于知觉线索所形成的社会群体信息,建立被预测
一致性系数分别为:α群体线索=0.60,α非群体线索=0.61。两种条件下被试对卡通人物群体实体性的评价分数均值如图3所示。对其平均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群体操作下被试对群体实体性的评价分数显著高于非群体操作,t(42)=4.738,p<0.001,Cohen’sd=1.428,BF10=774.3。且进一步分析发现,群体操作下群体实体性的评价分数显著大于理论中值3.5,t(21)=8.772,p<0.001,Cohen’sd=3.828,BF10=4.230e+6,而非群体操作下的分数则与理论中值无显著差异,t(21)=0.981,p=0.338,Cohen’sd=0.428,BF10=0.582。该结果说明,同群体操作相比,非群体操作条件中,被试认为三个相同外观的卡通人物从属于同一群体的程度更低,证明实验操作有效。图3不同条件下群体实体性评分(M±SE)3.3结果与分析数据处理方法与实验1a相同(剔除的试次占实验总试次5.00%)。4种实验条件下,被试的平均反应时见图4。2(组别关系:组内vs组外)×2(行为指向一致性:一致vs不一致)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组别关系主效应不显著,F(1,19)=0.013,p=0.909,ηp2=0.001,BF10=0.209;行为指向一致性主效应显著,F(1,19)=5.560,p=0.029,ηp2=0.226,BF10=13.933;与实验1a不同,两者交互效应不显著,F(1,19)=0.267,p=0.612,ηp2=0.014,BF10=0.421。该结果说明,一旦群体信息消失或减弱,被试将难以建立被预测者的行为指向与群?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跳出传统假设检验方法的陷阱——贝叶斯因子在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应用[J]. 吴凡,顾全,施壮华,高在峰,沈模卫. 应用心理学. 2018(03)
本文编号:33437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343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