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人的多重互依自我:理论、挑战与整合
发布时间:2021-08-19 09:39
为了全面理解中国人的互依自我内涵,整理相关文献后,发现主要有华人本土与跨文化两种研究取向及相关的多种典型理论,如差序格局理论、华人四元自我理论、道德自我理论、三重自我理论和文化会聚自我理论。这些理论适合解释不同类型的互依自我,并面临各自的挑战。在意义维持模型下对这些理论及互依自我类型进行了整理,发现中国人的互依自我是多层次的、动态的。
【文章来源】:心理科学. 2019,42(01)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引言
2 本土心理学取向下的互依自我研究
2.1 个人中心型互依自我研究及挑战
2.2 社会取向型互依自我研究及挑战
2.3 天人合一型互依自我研究及挑战
3 跨文化心理学取向下的互依自我研究及挑战
4 对多种互依自我的系统性整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情境下的关系自我和群体自我区分研究[J]. 王艇,郑全全,韦庆旺. 心理学探新. 2017(05)
[2]中国人三重自我建构加工中的相对优先性:来自ERP的证据[J]. 王沛,陈庆伟,唐晓晨,罗俊龙,谈晨皓,高凡. 心理学报. 2017(08)
[3]儒家论做人(上)[J]. 杜维明. 人民教育. 2017(08)
[4]自我主义与社会秩序——关于“差序格局”的再思考[J]. 王建民. 社会学评论. 2016(06)
[5]儒家伦理学视域下的“人”论:由此开始甚善[J]. 安乐哲,谭延庚,刘梁剑.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3)
[6]意义维持模型:理论发展与研究挑战[J]. 左世江,黄旎雯,王芳,蔡攀. 心理科学进展. 2016(01)
[7]“差序格局”的心理学记忆视角的初步验证[J]. 马伟军,冯睿,席居哲,陈滢滢,梅凌婕. 心理学探新. 2015(06)
[8]迈向“场域”脉络下的本土“关系”理论探析[J]. 沈毅. 社会学研究. 2013 (04)
[9]内核—外围:传统乡土社会关系结构的变动——以鄂东乡村艾滋病人社会关系重构为例[J]. 徐晓军. 社会学研究. 2009(01)
[10]关系化还是类别化:中国人“我们”概念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探讨[J]. 杨宜音. 中国社会科学. 2008(04)
博士论文
[1]两面性与真诚性[D]. 徐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本文编号:3351169
【文章来源】:心理科学. 2019,42(01)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引言
2 本土心理学取向下的互依自我研究
2.1 个人中心型互依自我研究及挑战
2.2 社会取向型互依自我研究及挑战
2.3 天人合一型互依自我研究及挑战
3 跨文化心理学取向下的互依自我研究及挑战
4 对多种互依自我的系统性整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情境下的关系自我和群体自我区分研究[J]. 王艇,郑全全,韦庆旺. 心理学探新. 2017(05)
[2]中国人三重自我建构加工中的相对优先性:来自ERP的证据[J]. 王沛,陈庆伟,唐晓晨,罗俊龙,谈晨皓,高凡. 心理学报. 2017(08)
[3]儒家论做人(上)[J]. 杜维明. 人民教育. 2017(08)
[4]自我主义与社会秩序——关于“差序格局”的再思考[J]. 王建民. 社会学评论. 2016(06)
[5]儒家伦理学视域下的“人”论:由此开始甚善[J]. 安乐哲,谭延庚,刘梁剑.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3)
[6]意义维持模型:理论发展与研究挑战[J]. 左世江,黄旎雯,王芳,蔡攀. 心理科学进展. 2016(01)
[7]“差序格局”的心理学记忆视角的初步验证[J]. 马伟军,冯睿,席居哲,陈滢滢,梅凌婕. 心理学探新. 2015(06)
[8]迈向“场域”脉络下的本土“关系”理论探析[J]. 沈毅. 社会学研究. 2013 (04)
[9]内核—外围:传统乡土社会关系结构的变动——以鄂东乡村艾滋病人社会关系重构为例[J]. 徐晓军. 社会学研究. 2009(01)
[10]关系化还是类别化:中国人“我们”概念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探讨[J]. 杨宜音. 中国社会科学. 2008(04)
博士论文
[1]两面性与真诚性[D]. 徐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本文编号:33511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351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