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线索诱导的跨通道工作记忆提取的脑机制初探
发布时间:2021-08-23 23:10
延迟匹配范式(Delayed Matching-to-Sample, DMS)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工作记忆的神经机制。然而,在DMS任务的延迟阶段即包括了感觉信息的保持,也包括了对感觉信息的操纵等过程,因此经典的DMS范式将无法区分工作记忆任务中记忆信息的保持和提取过程。本研究对该范式进行了修改,在刺激阶段(Sample)和匹配阶段直接增加一个线索刺激(Cue),即线索化延迟匹配任务(Cued Delayed Matching Task)。采用事件相关功能磁共振成象技术(event-related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进行实验。具体实验任务是,听到一个声音(S1)后,要求被试在间隔一段时间后(Delay1)看到线索图片(Cue)时,立刻根据之前的声音回忆与之匹配的刺激,并在线索图片之后延迟一段时间(Delay2)出现的混合刺激(S2)进行判断,是否符合回忆的刺激。两种线索图片分别对应声音和声音匹配规则(单通道任务),声音和图片匹配规则(跨通道任务)。对跨通道工作记忆提取和单通道工作记忆提取的BOLD信号值进行比较,找到与跨通道工作记忆...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工作记忆理论
1.1.1 多成分工作记忆的模型
1.1.2 情景缓冲器
1.1.3 工作记忆提取
1.2 工作记忆研究方法
1.2.1 延迟匹配范式
1.2.2 任务切换
1.3 跨通道工作记忆
1.3.1 跨通道整合
1.3.2 跨通道工作记忆有关的脑区
1.4 问题提出
2 材料与方法
2.1 被试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设计
2.3.1 实验任务
2.3.2 实验流程
2.4 行为学数据采集
2.5 核磁共振数据采集
2.6 数据处理
2.6.1 行为学数据分析
2.6.2 数据预处理
2.6.3 全脑分析
2.6.4 感兴趣区(ROI)分析
3 结果
3.1 行为学结果
3.2 脑成像结果
3.2.1 与S1相关的脑区激活程度
3.2.2 通道线索相关的脑区激活程度
3.2.3 两线索图片引发的激活的比较
3.3 ROI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行为学
4.2 脑成像
4.2.1 额下回
4.2.2 上顶小叶
4.2.3 丘脑
4.3 本实验的局限
5 结论
6 附录
7 参考文献
8 后记
本文编号:3358772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工作记忆理论
1.1.1 多成分工作记忆的模型
1.1.2 情景缓冲器
1.1.3 工作记忆提取
1.2 工作记忆研究方法
1.2.1 延迟匹配范式
1.2.2 任务切换
1.3 跨通道工作记忆
1.3.1 跨通道整合
1.3.2 跨通道工作记忆有关的脑区
1.4 问题提出
2 材料与方法
2.1 被试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设计
2.3.1 实验任务
2.3.2 实验流程
2.4 行为学数据采集
2.5 核磁共振数据采集
2.6 数据处理
2.6.1 行为学数据分析
2.6.2 数据预处理
2.6.3 全脑分析
2.6.4 感兴趣区(ROI)分析
3 结果
3.1 行为学结果
3.2 脑成像结果
3.2.1 与S1相关的脑区激活程度
3.2.2 通道线索相关的脑区激活程度
3.2.3 两线索图片引发的激活的比较
3.3 ROI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行为学
4.2 脑成像
4.2.1 额下回
4.2.2 上顶小叶
4.2.3 丘脑
4.3 本实验的局限
5 结论
6 附录
7 参考文献
8 后记
本文编号:33587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3358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