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产素调节社会反馈对实现自我目标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催产素调节社会反馈对实现自我目标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催产素 社会信号显著理论 社会情绪 社会文化背景
【摘要】:社会性是人类的重要属性,人们的生存发展往往离不开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因此有效应对他人的社会反馈、构建并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对于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至关重要。大量临床研究同时显示,社会功能紊乱是包括自闭症、精神分裂症等多种精神疾病在内的重要临床症状。因此,通过深入研究人类处理他人社会反馈信号的心理机制,对于治疗这些精神疾病具有重要意义。许多神级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一种广泛分泌于下丘脑等若干脑区的神经肽荷尔蒙--催产素,在动物的社会繁殖行为中扮演重要的亲社会作用,例如通过抚摸等形式促进母子依恋关系的形成与维护。受此启发,过去十年间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探测催产素对人类的社会行为是否具有相似的调节功能。许多初始研究表明催产素可以显著促进人类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例如能增强被试对陌生人的信任程度;然而,最近几年陆续有研究发现催产素也能增强人类的反社会行为,例如增强对他人的暴力行为。因此,这些看似矛盾的结果促使我们通过比较催产素对被试接受社会奖赏与社会惩罚信号的调节效应,来进一步证实催产素对正性社会刺激与负性社会刺激的影响是否遵循类似的机制。另外,以往的相关研究大多使用面孔图片作为探测催产素调节社会反馈信号的刺激材料,然而鉴于社会互动情境的多样性,社会互动的反馈信号可以以多种形式呈现,因此我们首次比较催产素对于图片型社会反馈与文字型社会反馈是否具有不同程度的调节效应,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测催产素对反馈信号的调节效应受到反馈信号强度的区分。实验结果表明,催产素不仅促使个体对社会奖赏信号赋予更强的奖励属性,同时对社会惩罚信号赋予更强的惩罚属性,从而进一步证实社会信号显著理论是催产素调节社会信息处理的重要作用机制,其调节效应取决于特定的社会情境。此外,有关催产素调节被试处理带有情绪色彩的文字型负面反馈的结果表明,一方面明显的情绪是社会信号显著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一方面也显示了被试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影响其社会认知的重要潜在因素。
【关键词】:催产素 社会信号显著理论 社会情绪 社会文化背景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5.1;Q4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24
- 1.1 社会反馈信号加工的研究进展10-15
- 1.1.1 信号加工的情境10-11
- 1.1.2 信号加工的时段11-12
- 1.1.3 信号加工的效价12-13
- 1.1.4 信号加工的强度13-14
- 1.1.5 信号加工的形式14-15
- 1.2 催产素与社会反馈15-22
- 1.2.1 催产素的研究背景15-17
- 1.2.2 催产素的社会功能17-19
- 1.2.3 催产素与社会反馈19-22
- 1.3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22-24
- 1.3.1 问题提出22-23
- 1.3.2 研究意义23-24
- 第二章 实验设计与方法24-29
- 2.1 实验概述24
- 2.2 研究方法24-25
- 2.2.1 实验设计24
- 2.2.2 被试24
- 2.2.3 实验材料24-25
- 2.3 实验流程25-27
- 2.3.1 第一部分25-26
- 2.3.2 第二部分26-27
- 2.4 本章小结27-29
- 第三章 实验结果29-37
- 3.1 量表结果29
- 3.2 受鼓励程度29-32
- 3.2.1 主效应29-30
- 3.2.2 交互作用30-32
- 3.3 喜爱程度32-34
- 3.3.1 主效应32
- 3.3.2 交互作用32-34
- 3.4 自信心程度34-35
- 3.5 记忆正确率35
- 3.6 本章小结35-37
- 第四章 讨论37-43
- 4.1 催产素的作用机制37-39
- 4.1.1 一般性37-38
- 4.1.2 特殊性38-39
- 4.2 结果阐释39-43
- 4.2.1 受鼓励程度39-40
- 4.2.3 对反馈者的喜爱程度40-42
- 4.2.4 自信心改变程度42-43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43-45
- 5.1 全文总结43
- 5.2 后续展望43-45
- 致谢45-46
- 参考文献46-5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53-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涛峰,陈庆良;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研究——二值计分测验中估计被试的潜在特质水平[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2 闫凯;;我们为什么喜欢听新歌?[J];科学世界;2013年05期
3 李金;郭方方;邹枝玲;;想象抽烟对大学生烟民吸烟渴求的影响[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4 罗西;和你一样与众不同[J];科学与文化;2005年10期
5 蔡厚德;3H生物钟超日节律对图形命名测验一侧化效应的影响[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6 罗良;胡清芬;林崇德;陈桄;黄四林;;不确定监控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2008年01期
7 蒋军;陈雪飞;陈安涛;;情绪诱发方法及其新进展[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8 李付丹;孙睿杰;胡园园;简晓微;;读者情绪和主角情绪对记叙文理解的影响[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年08期
9 蔡厚德;两耳分听汉字测验中大脑机能优势加工的超日节律效应[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10 张力;中国人关于母亲的联想不同于美国人——来自范围假设的证据[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玉娟;郭孝军;梁晓;;单一被试实验在特殊儿童心理学中的应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骆方;;职业选拔情境下被试作假的识别量表开发[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戴海崎;周骏;刘声涛;;认知诊断两大基础研究及其发展述评[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测量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刘拓;曹亦薇;戴晓阳;;不拟合被试对项目参数估计的影响及对策[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裴利芳;;领域知识与自我解释策略间关系的实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6 金海洋;王哲;孙宇浩;;不同种系面孔的整体加工[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余军;周纪芗;;“一种多级评分模型及参数估计”的摘要[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8 丁秀峰;何蔚;;双手协调作业成绩与人格持征关系的研究[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9 潘开祥;;4—10岁儿童理解辨别量词的动态特征[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10 郑雯;汪玲;方平;;调节定向、道歉信息框架对宽恕的影响[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柳恒超 上海行政学院人力资源测评研究中心;人类情绪可以是无意识的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上海之通人事测评技术研究所 孙黎明;评价中心的评价形式(一)[N];组织人事报;2002年
3 王新珠 宜宾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平面广告的认知与偏爱[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毛伟宾 于睿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我们在用石器时代的大脑进行记忆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李纾 李跃然 苏寅 饶俪琳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怕浪费心理或阻碍信息共享[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6 刘爱萍 李琦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更糟糕的“心理痛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卫杰;先否定后表扬我们为何更高兴[N];北京科技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远平;基于展开反应机制的计算机化自适应人格测验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2 赵亮;客体操作场景中动作观察对客体可供性效应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卢光莉;公平启发式理论的系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青春;“多少”概念判断标准的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5 闫京江;碰撞时间估计任务中不同线索的作用比较[D];西南大学;2011年
6 陈欢;类别学习中的文化差异[D];中南大学;2010年
7 刘声涛;几何类比推理测验用于认知诊断的可行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邱琴;类比推理的转换机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黄君;莫扎特效应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蒋重清;5-7岁儿童和成人的情绪易感性:行为和脑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媛媛;内隐幸福感及其与外显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关键;情绪对自主任务转换的影响[D];河北大学;2015年
3 江宜霖;孤独感个体对社交拒绝性信息的注意偏向[D];西南大学;2015年
4 卢莉莉;生存加工优势的潜在机制:来自自我参照加工的证据[D];郑州大学;2015年
5 王亚玺;预警、视觉特征提示对短时关联性错误记忆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5年
6 杨凤娟;多层次幽默理论的论证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
7 程凯;消极情绪对走神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8 阮征;观点采择方式和采择对象规模对老年人内隐偏见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5年
9 邓艳;女性的择偶复制:吸引力的间接推断与择偶意向的直接测量[D];西南大学;2015年
10 陈郭伟;面孔知觉中整体加工与异族效应的关系[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318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531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