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宽恕对大学生内隐、外显攻击性的影响:神经质的中介作用

发布时间:2017-07-31 00:20

  本文关键词:宽恕对大学生内隐、外显攻击性的影响:神经质的中介作用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生 人格特质 外显、内隐攻击性 宽恕干预


【摘要】:宽恕是指受害者遭遇冒犯事件以后,从恐惧、愤怒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并不再渴望报复另一个人的内部心理过程。攻击性是大学生心理问题重要表现之一。国内有关宽恕与大学生攻击性的研究比较少。鲜有的研究结论显示,不同宽恕水平对大学生攻击性的影响不同。本研究主要考察宽恕与大学生外显攻击性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格特质在二者之间发挥的作用,宽恕与大学生内隐攻击性之间的关系,宽恕干预对大学生宽恕水平和外显攻击性的影响。研究包括若干问卷调查、1个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和1个为期6周的团体辅导。得出如下结论:大学生宽恕负向预测外显攻击性;神经质在宽恕与外显攻击性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大学生宽恕与内隐攻击性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宽恕干预方案可以在短期内提高大学生宽恕水平,降低外显攻击性;具体研究结果如下:研究一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当代大学生宽恕状况以及外显攻击性的总体特征。结果表明,目前大学生的情景宽恕水平总体上是偏高的,但是在假设情景中,如果大学生面临的是重度伤害事件,较少宽恕对方。另外,宽恕水平受人口学变量性别、专业、年级的影响;大学生的外显攻击行为总体趋势处于中等水平,外显攻击行为主要是以言语形式出现,身体攻击的比例相对来说较少。研究二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大学生宽恕、外显攻击性与人格特质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宽恕水平与外显攻击性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回归分析显示大学生宽恕水平越高,其外显攻击行为倾向则越低;人格特质(神经质)在宽恕与外显攻击性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4%,不同水平的宽恕通过人格特质—神经质间接影响大学生的攻击性。研究三采用实验新范式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探讨不同宽恕水平组的大学生内隐攻击性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宽恕水平组的内隐攻击性差异不显著,宽恕与内隐攻击性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研究四采用团体辅导方案,探讨宽恕干预方案在短期之内对低宽恕水平组大学生的宽恕状况以及外显攻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宽恕干预活动在短期之内取得成效,提高了实验组8名成员的宽恕水平,降低了成员的攻击性倾向。
【关键词】:大学生 人格特质 外显、内隐攻击性 宽恕干预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5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5-25
  • 1.1 宽恕的研究概述15-18
  • 1.1.1 宽恕内涵15
  • 1.1.2 宽恕类型15-16
  • 1.1.3 国内外宽恕的影响因素研究16-17
  • 1.1.4 宽恕的研究现状17-18
  • 1.2 宽恕、攻击性与人格特质的研究18-22
  • 1.2.1 攻击性、内隐攻击性的概念18-19
  • 1.2.2 攻击性的相关理论19
  • 1.2.3 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现状19-20
  • 1.2.4 人格特质的涵义20-21
  • 1.2.5 人格特质的相关理论21
  • 1.2.6 宽恕、攻击性与人格特质的关系21-22
  • 1.3 宽恕干预22-25
  • 第二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25-31
  • 2.1 问题提出25-26
  • 2.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26-27
  • 2.2.1 研究目的26
  • 2.2.2 研究意义26-27
  • 2.3 研究内容27-29
  • 2.3.1 研究方法27-28
  • 2.3.2 研究内容28
  • 2.3.3 研究假设28-29
  • 2.3.4 预期研究成果29
  • 2.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29-31
  • 2.4.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29-30
  • 2.4.2 研究重点解决的问题30-31
  • 第三章 研究一:大学生宽恕、外显攻击性的总体特征31-42
  • 3.1 研究目的31
  • 3.2 研究方法31-32
  • 3.2.1 研究工具31-32
  • 3.2.2 研究对象32
  • 3.2.3 研究程序32
  • 3.3 结果与分析32-37
  • 3.3.1 大学生宽恕的总体特征32-33
  • 3.3.2 大学生宽恕状况的人口学变量分析33-37
  • 3.3.3 大学生外显攻击性行为的总体特征37
  • 3.4 讨论37-40
  • 3.4.1 大学生宽恕的总体情况37
  • 3.4.2 大学生宽恕的人口学变量讨论37-40
  • 3.4.3 大学生攻击性分析与讨论40
  • 3.5 本章小结40-42
  • 第四章 研究二:大学生宽恕、外显攻击性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42-49
  • 4.1 研究目的42
  • 4.2 研究假设42
  • 4.3 研究方法42-43
  • 4.3.1 施测及数据处理42
  • 4.3.2 被试42
  • 4.3.3 研究工具42-43
  • 4.4 结果与分析43-47
  • 4.4.1 大学生宽恕、外显攻击性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43-44
  • 4.4.2 神经质在情景宽恕与攻击行为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44-47
  • 4.5 讨论47-48
  • 4.5.1 大学生宽恕、外显攻击性与人格特质三者之间的关系47
  • 4.5.2 人格特质对大学生宽恕、外显攻击性的部分中介效应分析47-48
  • 4.6 本章小结48-49
  • 第五章 研究三:大学生宽恕水平与内隐攻击性的关系研究49-56
  • 5.1 研究目的49
  • 5.2 研究假设49-50
  • 5.2.1 研究假设的理论基础49
  • 5.2.2 本研究假设49-50
  • 5.3 研究方法50-53
  • 5.3.1 被试51-52
  • 5.3.2 实验材料52
  • 5.3.3 研究工具52
  • 5.3.4 施测52-53
  • 5.3.5 数据处理53
  • 5.4 结果与分析53-54
  • 5.4.1 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53-54
  • 5.4.2 高低宽恕水平组大学生内隐攻击性差异不显著54
  • 5.5 讨论54
  • 5.5.1 大学生内隐攻击性的总体特征54
  • 5.5.2 大学生宽恕水平与内隐攻击性的差异性分析54
  • 5.6 本章小结54-56
  • 第六章 研究四:宽恕干预对大学生攻击性的影响研究56-64
  • 6.1 宽恕干预对大学生攻击性的影响56-59
  • 6.1.1 研究目的56
  • 6.1.2 研究假设56
  • 6.1.3 宽恕干预方案的制定56
  • 6.1.4 研究方法56-57
  • 6.1.5 被试57-59
  • 6.2 结果分析59-62
  • 6.2.1 团体辅导量性结果分析59-60
  • 6.2.2 团体辅导质性结果分析60-62
  • 6.3 本章小结62-64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64-68
  • 7.1 研究结论64
  • 7.2 研究不足64-65
  • 7.3 对策展望65-68
  • 参考文献68-74
  • 附录一 问卷调查74-79
  • 第一部分 基本资料74
  • 第二部分 情景问卷74-75
  • 第三部分 倾向问卷75-76
  • 第四部分 个性问卷76-78
  • 第五部分 行为问卷78-79
  • 附录二 部分单元干预活动材料79-80
  • 附录三 宽恕干预活动内容80-83
  • 附录四 回馈表83-84
  • (一)单元回馈表83
  • (二)团体总回馈表83-8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所获奖项84-85
  • 致谢85-8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安明;惠秋平;刘华山;;SC-IAT范式下大学生感恩的内隐性[J];心理学探新;2014年06期

2 朱婷婷;陶琳瑾;郑爱明;;整合视野下宽恕心理的概念厘定与研究展望[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3 张萍;王琛;余毅震;;攻击性青少年外显和内隐社会认知不同测试结果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8期

4 陶琳瑾;;传统文化下中国人宽恕心理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医学与社会;2011年01期

5 晋争;;内隐联系测验的修正——简式内隐联系测验[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10期

6 张红静;;大学生宽恕动机与情绪状态的关系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张珂;张大均;;内隐联想测验研究进展述评[J];心理学探新;2009年04期

8 喻丰;郭永玉;;攻击者的注意偏向与归因偏向及其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4期

9 云祥;李小平;杨建伟;;暴力犯内隐攻击性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9年02期

10 李兆良;;国外关于宽恕的心理学研究述评[J];医学与社会;2009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兆良;宽恕内涵的本土心理学反思[D];吉林大学;2011年

2 陶琳瑾;高特质愤怒青少年的宽恕干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红静;大学生宽恕心理及其教育的实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灵欣;大学生竞争偏好与攻击偏好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2 赵玉香;论大学生宽恕教育[D];中南大学;2013年

3 曾丹薇;未成年犯攻击性的注意偏向及其攻击性与人格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4 梅亮;大学生攻击行为倾向与人际宽恕的关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5 代苗苗;高中生宽恕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胡金保;体育专业大学生外显与内隐攻击性的特点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素娴;初中生宽恕的特点及其干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童碧柳;初中生宽恕状况及其心理干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萍;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湘晖;大学生宽恕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966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5966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e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