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怯大学生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特点的眼动研究
本文关键词:羞怯大学生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特点的眼动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羞怯大学生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的特点。方法:使用大学生羞怯量表筛选出羞怯组被试15名和非羞怯组被试15名,以成对的情绪面孔(愤怒—中性、高兴—中性)为实验材料进行点探测任务的眼动实验。结果:羞怯个体与非羞怯个体在首视点潜伏期偏向分数、首视点注视时间偏向分数上得分均有显著差异,在总注视时间偏向分数上,羞怯水平与呈现时间的交互作用显著。结论:在对面孔刺激的最初定向阶段,羞怯个体呈现出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而在整个注意过程中,羞怯个体更倾向于回避情绪面孔,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注意偏向假说中的警觉—回避假说。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山东东营市技师学院;
【关键词】: 羞怯 大学生 注意偏向 眼动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12YJC190009)、(12YJC190004) 山东省“十二五”强化建设重点学科经费资助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非语言行为特别是面部行为具有表达的功能,能够指示出一个人在特定场合的感受,面孔是人类表达情感、认知情感的重要工具和途径”[1],通过面孔我们能够推断出一个人的注意焦点、意图和情绪状态[2]。羞怯是指个体在社交情境中的抑制或不舒服,是一种对消极评估的恐惧并伴随有情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倩倩;王鹏;韩磊;宫瑞莹;高峰强;;大学生羞怯问题研究[J];心理科学;2009年01期
2 甘淑珍;李国瑞;;非临床社交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特征——以词语和面孔表情为刺激材料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10年03期
3 杨萌;刘丹玮;蔡安妮;周仁来;;自由观看实景图片时注意的空间偏向[J];心理科学;2012年02期
4 韩磊;马娟;焦亭;高峰强;郭永玉;王鹏;;羞怯与非羞怯大学生在早期面孔加工中的差异——来自ERP的电生理学证据[J];心理学报;2010年02期
5 王妍,罗跃嘉;大学生面孔表情材料的标准化及其评定[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年04期
6 蒋长好;赵仑;郭德俊;张钦;丁锦红;方平;;面孔加工的情绪效应和效价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03期
7 蒋瑛瑾;;名人与普通人代言品牌广告效果的眼动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05期
8 高鑫;周仁来;李思瑶;;高特质焦虑情绪大学生对威胁刺激的选择性注意抑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年03期
9 余红玉;李松蔚;钱铭怡;王小玲;杨鹏;林沐雨;姚泥沙;陈斯琪;;注意偏向假说及其在社交焦虑群体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昭;王振宏;雷榕;;词—面孔任务中的情绪效价冲突效应及性别差异[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1年03期
2 章吉;陈英和;李雯;;儿童混合表情识别的发展及与基本表情识别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年02期
3 刘阳娥;冯正直;戴琴;王凤;廖承菊;;重复呈现情绪面孔对抑郁症状大学生注意偏向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09期
4 张均;冯正直;;沉思和分心对抑郁个体分心抑制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5 段宁;张灵聪;;情绪加工的神经机制研究综述[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6 李丽;丁妮;梅磊磊;薛峰;董奇;;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方法的单相抑郁症情绪加工特点研究[J];高技术通讯;2007年12期
7 韩磊;高峰强;平凡;潘清泉;;父母教养方式对羞怯的作用机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年06期
8 贺伟婕;宁侃;;名人代言广告的内隐记忆及行为研究[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3年01期
9 陈睿;杨金林;李鹏;何顺超;陶云;;情绪性工作记忆对选择性注意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年02期
10 朱雪玲;雷潇;文旆;;阈下情绪面孔及其脑机制[J];国防科技;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雅如;徐展;;同时工作记忆负载对词-面孔Stroop效应的影响[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文海;青少年情绪调节的ERP和fMRI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钟明天;抑郁认知易感者负性情绪信息加工的杏仁核激活及脑功能连接特征[D];中南大学;2011年
3 于林洋;广告荐证的法律规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4 马宁;首发重性抑郁症患者脑功能和脑结构的磁共振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5 傅一笑;基于双生子的儿童个性、心理健康研究和不通过五种感觉通道的交流现象初探[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6 陈顺森;自闭症幼儿面孔加工特点的眼动研究:社会认知缺陷指标的探索[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7 陈英敏;初中生羞怯的结构、特点及遗传与环境的影响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孟景;疼痛表征在自我和他人间的一致性效应[D];西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晓;代言人广告的修辞学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祁冬燕;不同羞怯水平儿童注意偏向特点的实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敖天侠;初中生自恋类型及其对注意偏向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1年
4 张晓静;两类厌恶材料:厌恶敏感性相关的fMRI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张雅如;同时的工作记忆负载对词—面孔Stroop效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1年
6 王明;眼动分析用于景观视觉质量评价之初探[D];南京大学;2011年
7 李笑樱;远程学习者情感自评量表及预警模型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叶榕;情绪面孔加工受知觉负载影响的注意瞬脱范式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9 赵丽娜;阈上阈下不同情绪线索对物质焦虑大学生返回抑制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晶晶;维吾尔族大学生面孔识别异族效应的实验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学军;张钰;姚海娟;臧传丽;;平面香水广告版面设计的眼动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03期
2 彭小虎,罗跃嘉,魏景汉,王国锋;面孔内外特征对东西方面孔识别影响的ERP研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3年02期
3 彭小虎,王国锋,魏景汉,罗跃嘉;面孔识别特异性脑机制的ERP研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4年06期
4 陈宁;大学生消费群广告名人效应的心理加工机制研究[J];人类工效学;2002年02期
5 陈宁;不同年龄广告名人效应的心理加工机制研究[J];心理科学;2003年01期
6 钱铭怡;王慈欣;刘兴华;;社交焦虑个体对于不同威胁信息的注意偏向[J];心理科学;2006年06期
7 陈睿;刘潇楠;周仁来;;不同程度考试焦虑个体对威胁性刺激注意机制的差异[J];心理科学;2011年01期
8 王福兴;田宏杰;申继亮;;场景知觉及其研究范式[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9 张学民,李双双,李永娜,阎鸣;视觉注意选择性的空间位置效应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4年04期
10 钱铭怡,陈曦,钟杰;社交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差[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国利;张兰兰;郎瑞;白学军;;大学生英语阅读知觉广度的眼动研究[J];心理研究;2008年02期
2 丁锦红;李杨;胡荣荣;严艳梅;;视觉搜索中空间不对称性的眼动研究[J];心理科学;2007年01期
3 周鹏生;周爱保;;THOG推理影响因素的眼动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4 王倩倩;王鹏;韩磊;宫瑞莹;高峰强;;大学生羞怯问题研究[J];心理科学;2009年01期
5 周红燕;王伟;刘旭峰;黄志强;;大学生对社会暴力信息注意偏向的眼动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年02期
6 戴斌荣;阴国恩;俞国良;;呈现方式对小学生和大学生分类影响的眼动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04期
7 徐四华,丁玉珑,高定国;关于阅读的眼动研究[J];心理科学;2005年02期
8 闫国利;王丽红;巫金根;白学军;;不同年级学生阅读知觉广度及预视效益的眼动研究[J];心理学报;2011年03期
9 李晓娟;;学习障碍儿童阅读的眼动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09年28期
10 王穗苹;黄时华;杨锦绵;;语言理解眼动研究的争论与趋势[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希庆;;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留言分析[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2 陈其华;;性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艾滋病分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董海婧;褚宇帆;;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迟立忠;周湘文;;大中学生身体自尊的发展特点及其与整体自尊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丁秀玲;韩力争;冯玉州;;大学生的人格描述与心理健康教育[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6 江雅;黄希庭;;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和焦虑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杨心德;蔡李平;张莉;;大学生日常生活事件压力指数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闫琼;王有智;;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韩红艳;;大学生网络交往研究综述[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柳春香;;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桑红;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常用办法[N];四平日报;2006年
2 周慧虹;就业大学生别被心理不适应难倒[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3 蔡曙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与预防[N];光明日报;2006年
4 记者 苏雁邋通讯员 陆炜;专家呼吁尽快拆除心理“一米线”[N];光明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朱伟光邋通讯员 张世英;关注大学生抗挫折教育[N];光明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杨岩泽 实习生 白宇飞;众多压力困扰高校学子[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7年
7 实习生 周晨昕 记者 姜澎;两个好消息 不要一块说[N];文汇报;2005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张杭;“6·25”大学生杀人事件心理调查[N];北京科技报;2005年
9 李舒蕊;“三个和尚”为何没水喝[N];大众科技报;2006年
10 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邋执笔 柯狄祖;如何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素质[N];光明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波;分栏设计对大学生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陈顺森;自闭症幼儿面孔加工特点的眼动研究:社会认知缺陷指标的探索[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3 邵秀巧;特质焦虑者对威胁信息注意偏向的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4 朱海燕;海洛因戒除者的认知与情绪加工特性及其脑机制[D];浙江大学;2005年
5 梅松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李佳川;体育锻炼对降低大学生自卑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8 朱艳新;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特点及有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瑛;视觉表象建构及表象扫描的眼动特征[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j;身体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源泉;羞怯大学生面孔认知特点的眼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文静;大学生羞怯与教养方式、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曾成义;大学生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王彦如;山西省大学生SCL-90的常模建立[D];山西大学;2003年
5 张岩;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其教育[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6 田瑞琪;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及相关人格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7 胡凛;大学生自杀倾向的心理预防和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8 高迎浩;大学生愤怒情绪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9 李凤兰;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对改变大学生抑郁状况的作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阳柳青;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6035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603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