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中国高中生实证调查
本文关键词: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中国高中生实证调查
更多相关文章: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 主观幸福感 心理病态 高中生
【摘要】:目的:验证心理健康双因素理论在中国高中生中的适用性。方法:采用问卷法对1213名高中生消极、积极两个层面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对不同模型进行比较,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拟合指数最为理想,能够对心理健康内部结构做出最好的解释;依据该理论的四分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划分,不同心理健康状态的高中生,在学业压力感受和学业情绪上差异显著。结论: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适用于我国高中生,心理病态和主观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两个重要指标,能够从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共同描述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单位】: 青少年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湖北省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 主观幸福感 心理病态 高中生
【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学科学习心理对职业倾向影响的纵向研究”(20121707) 湖北省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2011年开放课题基金(201101)资助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对心理健康正向指标的探讨日益活跃[1]。传统的心理健康诊断被简单定义为心理障碍的有无,或者与负性结果相关联,其诊断体系存在绝对化的缺陷,有效性存在质疑[2]。近年来,国外学者提出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The Du-al-Factor Model of Mental Health,DFM)[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彦军;李美华;;西宁市区1478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报告[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10期
2 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王极盛;李焰;赫尔实;;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J];社会心理科学;1997年04期
4 邓丽群;;不同学业成绩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比较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9年06期
5 岳颂华;张卫;黄红清;李董平;;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03期
6 董妍;俞国良;;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的编制及应用[J];心理学报;2007年05期
7 邱林;郑雪;王雁飞;;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PANAS)的修订[J];应用心理学;2008年03期
8 王鑫强;张大均;;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述评及其研究展望[J];中国特殊教育;2011年10期
9 郭学东;李亚卿;王立娜;申继亮;;社会支持在初中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间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年05期
10 姜桂芳;;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春岚;周晓琴;李和林;;男女护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2 饶丛权;曹蓉;;积极心理学述评[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胡慧;;运用积极心理学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期
4 甄志平;张瑛秋;邢文华;;中国学生体质测试指标体系演进与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7期
5 高红霞;;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的探究[J];才智;2012年04期
6 何妍;杨瑞勇;;从职业倦怠走向职业幸福——积极心理学对编辑的启示[J];出版广角;2009年08期
7 张奇智;;英语专业学生学业情绪与职业认同的关系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8 罗乐;鲁朋举;余林;;学业情绪及其相关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06期
9 张彦军;李美华;;西宁市区1478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报告[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10期
10 任媛;;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占玉珍;胡德同;;野外生存锻炼对大学生积极幸福感影响的研究[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2 张毅;;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系统的研究——以南通地区为例[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建英;李义安;;高中生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海燕;综合性医院临床医生幸福感评价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淑敏;零售商业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与积极应激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雷鸣;PTSD大学生的认知情绪特征与心理复原[D];西南大学;2011年
4 蒋孝锋;服装颜色明度对人情感的影响机制[D];苏州大学;2011年
5 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甄志平;体育与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7 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赵梅;婚姻冲突及其对青春期子女的影响[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郑思明;青少年健康上网行为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登浩;基层党政干部的人格特质、成就动机与幸福感[D];北京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玲玲;英语教师课堂非语言行为对学生情绪的调节作用[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孙曜;社会支持对自考生压力源和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蓬;初中生睡眠质量、心理健康和学习成绩现状及其相互关系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青华;社会幸福感心理结构的跨群体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5 沈晔;知识型员工职业韧性及其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6 罗t,
本文编号:6056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605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