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轮廓、流派和局限

发布时间:2017-08-01 21:24

  本文关键词:社会建构论心理学:轮廓、流派和局限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 格根 哈尔 温和派 激进派


【摘要】:20世纪70年代,传统实验心理学日益遭受诟病,社会建构论心理学作为其主要批判者之一进入人们的视野。其中,温和派沿着事物是否具有意义负荷的分界线在社会世界和物质世界之间做出区分,代表人物是哈尔。哈尔的社会建构论比较中规中矩,缺乏对一些更为敏感的领域的探讨。激进派社会建构论热情拥抱后现代思想,代表人物是格根。激进派在批判传统实验心理学的同时也摧毁自己的立论根基,其话语的指涉物充满不确定性,这是其思想难以在广泛范围内长期维持的原因。
【作者单位】: 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关键词】社会建构论心理学 格根 哈尔 温和派 激进派
【基金】: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美国TRI富勒心理研究所“中国宗教文化心理学研究计划” 2013年度“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1302001C)
【分类号】:B84-06
【正文快照】: 社会建构论是活跃于当代西方社会科学领域的一场理智运动,它基于在社会学和人类学学科当中形成的基础,借着在科学哲学领域的变革性发展,又在后现代浪潮的推动下,影响了整个社会科学领域。而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则是社会建构论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在传统实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叶浩生;社会建构论与西方心理学的后现代取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1期

2 杨莉萍,叶浩生;后现代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初探[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叶浩生;;社会建构论与心理学理论的未来发展[J];心理学报;2009年06期

4 叶浩生;第二次认知革命与社会建构论的产生[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1期

5 杨莉萍;析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思想的四个层面[J];心理科学进展;2004年06期

6 麻彦坤;;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对维果茨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01期

7 曹天予,白彤东;社会建构论意味着什么?──一个批判性的评论[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4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述君;朱丹;戴凌燕;姜丹;;合作学习方式对植物学学习绩效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05期

2 姚进忠;;以人为本:社会工作的社会建构转向[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3 刘翠花;赵黎黎;;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后现代心理学思潮[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2期

4 马文颖;;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其在中国教育背景下的外语教学模式[J];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09期

5 王照婧;;格根建构主义自我观及其对自我教育的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期

6 邵君;;论叙事心理治疗与传统心理治疗之差异[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9期

7 余向洋;;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理论建构的教学实现[J];池州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8 李永梅;;基于建构主义的课程设计理念与实践[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9 白小瑜;;社会建构论的再考量[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刘立霞;郝小云;;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的合适成年人制度[J];法学杂志;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壬延锋;;因果性、魏玛文化、与量子力学——析保罗·福曼的科学社会史思想[A];全国中青年学者科技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陈艳;;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文献综述[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津;叙事方式对于人格发展的作用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蓉;论库恩科学哲学的社会学转向[D];武汉大学;2010年

3 樊亚峤;儒家课程思想的后现代转向[D];西南大学;2011年

4 郭荣茂;传统手工技艺在现代的重构[D];上海大学;2011年

5 周永博;文化遗产旅游景观意象结构性评价与信息化传播[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骆传伟;专名的涵义与指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高峰强;后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邱慧;科学知识社会学中的科学合理性问题[D];浙江大学;2004年

9 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麻彦坤;维果茨基对现代西方心理学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1期

2 叶浩生;社会建构论与西方心理学的后现代取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1期

3 赵长林;;社会建构主义视野中的科学知识观[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高文;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J];外国教育资料;1999年04期

5 王文静;社会建构主义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10期

6 麻彦坤;维果茨基社会建构论思想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外国教育研究;2004年12期

7 杨莉萍,叶浩生;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对二元世界的“僭越”[J];心理科学;2003年03期

8 叶浩生;;后经验主义时代的理论心理学[J];心理学报;2007年01期

9 杨莉萍;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反实在论”还是“实在论”?[J];心理科学进展;2004年02期

10 杨莉萍;后现代社会建构论对主客思维的超越[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莉萍;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思想与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海军;何以拒斥社会建构论?——论拉宾格尔对科学的社会建构论的回应[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10期

2 丁道群,龙梅;网络空间的自我和人格:一种社会建构论的观点[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03期

3 邵迎生;;话语与心灵的社会建构——对当下话语社会建构论演进的初步考量[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迟延萍;姚满团;;社会建构论的意识观及其积极意义[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05期

5 莫映桃;高申春;;记忆的社会建构论阐释[J];心理研究;2011年03期

6 卫才胜;;技术社会建构论的批判与论争[J];河南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7 邢怀滨,陈凡;社会建构论的技术政策观[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03期

8 叶浩生;;社会建构论视野中的心理科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1期

9 叶浩生;;社会建构论及其心理学的方法论蕴含[J];社会科学;2008年12期

10 叶浩生;;社会建构论与心理学理论的未来发展[J];心理学报;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征稿:两岸三地《社会建构论》提纲[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年

2 郭爱妹;石盈;;“积极老龄化”:一种社会建构论观点[A];江苏老年学研究论文选集(2005-2006)[C];2007年

3 安维复;;社会建构论:网络社会的人学新探——兼论马克思本体论的社会建构性[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五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张向东;宋芝业;;论诺尔-塞蒂纳的“截断式”科学研究进路[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5 柯遵科;;科学来自于生活——《达尔文》评述[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魏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社会建构论的心理学理论蕴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孟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当代科学论的存在论走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艾克斯(不自由撰稿人);“建构”科学新形象[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4 王阳;当代科学方法论的两股潮流[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关洪;科学文人和科学家的对垒[N];中华读书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莉萍;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思想与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于洪波;基于范式的STS学科演进逻辑分析[D];东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孔庆杰;情绪的社会建构论及其对嫉妒情绪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毅;社会建构论对科学教育观的影响评析[D];西南大学;2008年

3 李凯;自然·社会·人文—技术的三维建构[D];湖南大学;2006年

4 魏爽;模范形象建构的社会学解读[D];吉林大学;2007年

5 吴巨培;技术的政治建构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6 赵阵;印度核技术的社会建构[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7 李磊;论技术与伦理的张力[D];长安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062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6062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5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