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刻板印象
本文关键词:城市居民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刻板印象
更多相关文章: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内容模型 偏差地图 系列再生法
【摘要】:刻板印象对人们的社会认知和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利用刻板印象内容模型和偏差地图的外显测量、系列再生法的内隐测量,一致发现城市居民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具有高热情和高能力的良好刻板印象,却因乡村流动到城市的特殊经历,受到乡村背景、父辈身份、社会固有观念的影响,导致刻板印象引发城市居民的积极情绪被弱化,反而与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民所属的高热情-低能力群体丛一样,唤醒城市居民的同情以及排斥和帮助行为。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内容模型 偏差地图 系列再生法
【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2-029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生代女性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应对策略与认同管理路径研究”(14BSH076)
【分类号】:B842
【正文快照】: 一、引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父母流动在城市与乡村之间,不得不以外来人口的身份出生或成长于城市之中,即使他们已经基本远离乡村,却仍因诸多难以摆脱的客观因素而被城市生活所隔离。如同他们的父辈一样,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已经成为不容社会所忽视的新群体。对此,伴随他们的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慧娟;;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2 何莹;赵永乐;郑涌;;民族刻板印象的研究与反思[J];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06期
3 谢文标;;我国流动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基于CNKI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2001-2011年)的分析[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4 应湘;白景瑞;郭绵玲;方佳燕;;外来工子女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积极情绪特征[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5 汪新建;程婕婷;管健;;解析群际偏见——基于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认知神经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4年03期
6 李平;朱国军;季永宝;;转型期异质性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来自山东省流动人口调研数据的经验证据[J];东岳论丛;2015年01期
7 王云弟;吴晋峰;吴剑;吴姗姗;;旅华欧美游客的中国刻板形象调查[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年06期
8 周皓;;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队列分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赵潞;;刻板印象研究综述[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10 侯冉;余欣欣;温小珍;;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莉;刻板印象的心理表征:组织结构及其特性[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庆;特质推理中的内容效应及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包蕾萍;中国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结构、来源和后果[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春燕;公正世界信念对不同社会阶层的个体与社会功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5 张珊明;基于外显和内隐测量的权力刻板印象[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6 刘嘉秋;师范生对残疾学生的刻板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7 赵永萍;刻板印象信息沟通的特点及影响因素[D];西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琛琛;中职生自我刻板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丁慧芬;蒙汉大学生民族刻板印象的结构及差异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3 何卫;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刻板印象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裴林亮;城市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社会工作干预[D];南京大学;2012年
5 胡艳君;外来工子女自我同一性、自我控制和自我满意度的探索性研究[D];广州大学;2012年
6 柴民权;外来务工群体的认同管理与刻板印象威胁应对策略[D];南开大学;2012年
7 赵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教师交往的生命体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胡慧;武汉市流动儿童的孤独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罗可佳;农民工随迁子女思想道德教育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10 韩瀛;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安全感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杨;方晓义;蔡蓉;吴杨;张耀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及过程——一项质性研究的结果[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何莹;赵永乐;郑涌;;民族刻板印象的研究与反思[J];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06期
3 申继亮;胡心怡;刘霞;;流动儿童的家庭环境及对其自尊的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郑晓康;李新宇;;流动人口子女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环境适应性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05期
5 李玉英;应该客观评价流动人口子女[J];基础教育参考;2005年03期
6 邹泓;刘艳;李晓巍;;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教育科学研究;2008年Z1期
7 申继亮;王兴华;;流动对儿童意味着什么——对一项心理学研究的再思考[J];教育探究;2006年02期
8 郭良春,姚远,杨变云;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性研究——对北京市一所打工子弟学校的个案调查[J];青年研究;2005年03期
9 李运庆;;区隔与认同:农民工子弟的人际交往现状研究——以南京市一所民工子弟学校为例[J];青年研究;2006年05期
10 段成荣;杨舸;;我国流动儿童最新状况——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08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慧芬;蒙汉大学生民族刻板印象的结构及差异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2 朱洁琼;大学生群体的民族刻板印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钟爱萍;民工子弟学校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心理训练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4 谢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自尊发展的心理弹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正荣;进城就业农民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6 孙永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的心理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胡韬;流动少年儿童社会适应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8 何资桥;进城农民工子女初中阶段学习适应性弹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清;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10 张希;流动人口子女领悟社会支持与学业求助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翁卫军;;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和管理(上)[J];杭州通讯;2006年02期
2 翁卫军;;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和管理(下)[J];杭州通讯;2006年03期
3 ;关爱外来务工人员特别行动日[J];杭州(生活品质版);2013年Z1期
4 武雪婷;陈传锋;沈斌表;;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社区感结构探索及其中介作用检验[J];心理研究;2009年05期
5 陈贺;;老王的一天[J];就业与保障;2013年03期
6 ;回家的行囊[J];环球人物;2014年03期
7 王红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心理的健康状况[J];学园;2014年09期
8 ;关爱外来务工人员[J];杭州通讯(生活品质版);2007年S2期
9 姚燕;;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同住子女的教学策略[J];现代教学;2011年Z1期
10 柴红兵;;特别电影专场成了外来务工人员抢手的文化“年货”[J];中国电影市场;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静;王冠军;;青岛市外来务工人员心理状况、心理需求、应对方式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2 陆银辉;;融合性社会组织与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融合——基于余姚市新老居民和谐联谊会的考察[A];2011年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谢欣梅;周乐;;北京重点行业外来务工人员生活需求规划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3.城市详细规划)[C];2012年
4 黄恩;章晓春;汪跃林;余奇静;杨致蓉;卢菊园;杨淼;龚鲜红;;金华市外来务工人员心理健康素养状况调查[A];2013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5 厦门市湖里区委宣传部课题组;;湖里区外来务工人员思想现状与教育对策[A];探索·创新·实践——“福炼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汇编[C];2004年
6 谢芳;;外来务工人员接触媒体习惯调查——以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为例[A];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C];2012年
7 张军华;顾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本地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比较及相关因素分析[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陈莉;唐闻捷;陈庆健;郑飞中;;温州地区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质量与城市认同感的相关研究[A];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社会心理研究[C];2012年
9 于阳;王彦博;;社会支持视域下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犯罪预防[A];犯罪防控与平安中国建设——中国犯罪学学会年会论文集(2013年)[C];2013年
10 李琳琳;杨永利;施学忠;尹姗姗;王爱英;;郑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安全套使用干预模式的析因设计分析[A];2011年中国卫生统计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夏海微 通讯员 孙建林;为什么外来务工人员总受伤[N];杭州日报;2007年
2 张原;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现状[N];人民政协报;2007年
3 冯涛;省博物馆为外来务工人员举办历史文化讲座[N];云南政协报;2007年
4 谢卫群;上海 外来务工人员成为好学群体[N];人民日报;2007年
5 通讯员 白文祥;建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享受与本地学生同等待遇[N];红河日报;2008年
6 勾廷艳;大方开展三个“十佳”评选活动[N];毕节日报;2008年
7 人大代表 彭欣 记者 刘倩 整理;多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N];桂林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黄穗诚;广州着力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N];广东建设报;2009年
9 杜鹃;本市外来务工人员需求逾百万[N];北京日报;2004年
10 武奕君;激活外来务工人员积极性[N];中国矿业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韩靓;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视角的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和收入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龙;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博弈分析[D];宁波大学;2009年
2 黄梨煜;城市外来务工人员肺结核健康教育需求与传播策略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3 杨婷华;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体系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5年
4 刘萌;上海闵行、松江两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健康需要及健康促进对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魏欣;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中的生活体验[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
6 牛文萍;外来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7 李婧;外来务工人员住房保障法律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8 常艳丽;在京外来务工人员流动决策的家庭原因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9 李志远;郑州市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研究[D];青海民族大学;2014年
10 杜云;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犯罪成因及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083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608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