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草根青年对“富二代”的内隐外群体偏爱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3 03:15

  本文关键词:草根青年对“富二代”的内隐外群体偏爱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草根青年 富二代 内隐外群体偏爱 群体参照记忆效应 语言抽象度


【摘要】:人类社会由不同的群体构成,每个人也都隶属于这样或那样的群体。我们常将自己所属的群体称之为“内群体”,而将内群体以外的其他群体称之为“外群体”。社会认同理论认为,内群体为个体提供了现实和心理上的意义与价值,个体常在积极的群体形象中体验到积极的自我形象,因而,人们常在行为与情感上对内群体表现出更友好的态度,而对外群体则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敌意与贬损。人们对内、外群体这种不同的心理倾向性被称之为“内群体偏爱(in-group favoritism)”与“外群体贬损(out-group derogation)”。但近年来,研究者获得了一个意外的发现,群际关系不是简单地表现为内群体偏爱与外群体贬损,他们在弱势群体成员中发现了外群体偏爱(out-group favoritism),即弱势群体成员对优势外群体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与友好的行为。社会认同理论对此现象的解释是弱势群体成员对内群体的认同度较低甚至不存在认同感,因而心理上容易偏向外群体,对外群体抱持积极的态度。而制度正当化理论认为,人们具有一种维护现实世界秩序与规范的动机,表现为认同并接受社会的结构与制度。外群体偏爱是一种运用社会判断与信念来维护和支持现存不平等的方式,它反映了弱势群体成员支持并内化现存不平等的倾向性。国外研究者在不同的群体类别中证实了这种外群体偏爱现象,在选取性别、种族和年龄等群体类别为对象的研究中,发现女性更愿意支持男性的领导,黑人更倾向于找白人做自己的搭档,老年人更喜欢年轻人。这些研究选取的对象都是疆界封闭的群体,群体身份是先赋性的,个体无法在后天改变该群体身份。制度正当化理论能较好地解释在这种疆界封闭群体中出现的外群体偏爱现象。弱势群体成员深知内群体的劣势无法通过努力得到改变,为避免认知上的冲突与矛盾,他们选择接受社会的安排与规定,认同内群体的劣势地位与外群体的优势地位。而对于群体间的疆界是可渗透的、群体身份可改变的群体,暂时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成员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向上的社会流动,可以改变原有的群体身份,那么这些弱势群体成员是否仍会出现外群体偏爱,这成为本研究的核心关注点。本研究选取草根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种不同的研究方法来探究其对富二代外群体的内隐态度,验证其是否对富二代存在外群体偏爱。实验一采用内隐联想测验的方法,以反应时为指标,把富二代、草根青年与不同效价的属性词进行组合,检测被试在不同组合条件下对目标刺激词的反应时间。结果表明,相比富二代与消极词、草根青年与积极词,富二代与积极词、草根青年与消极词组合一起时,被试对刺激词的反应更快。对实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发现,群体对象与词语效价交互作用显著。当富二代与积极词组合时,被试的反应显著快于其对富二代与消极词组合时的反应。结果说明了被试对富二代存在外群体偏爱。实验二采用群体参照效应范式对实验一的结果进行验证。被试在分别完成对富二代与草根青年的特质词评级后再对特质词进行再认,分析其对两群体特质词的再认情况。结果发现,参照群体与词语效价的交互作用显著,参照富二代群体时,被试对积极词的再认率高于对消极词的再认率;而在参照草根青年群体时,对消极词的再认率显著高于对积极词的再认率。实验二验证了实验一的结果,再次表明草根青年对富二代存在外群体偏爱,此外,实验二还发现,被试同时存在内群体贬损。实验三采用研究群体间语言偏见的经典范式以语言抽象度为测量指标来反映被试对两群体的内隐态度。被试分别对两群体不同行为效价的卡通图片进行言语描述,分析其语言的抽象度。结果发现,群体对象与行为效价的交互作用显著,当行为者是草根青年时,被试使用抽象度高的词语来描述其积极行为而使用抽象度低的词语来描述其消极行为;当行为者是富二代时,被试使用抽象度高的词语来描述其消极行为而使用抽象度低的词语来描述其积极行为。实验三的结果反映出被试对内群体存在积极的态度,而对富二代外群体存在消极的态度。这与前两个实验的结果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其可能的原因是实验三的实验指导语及任务对被试的群体身份进行了更高强度的激活,在比较明确的群体情境中,被试易知觉到内群体的形象与地位,因而会表现出维护内群体利益的动机。本研究结果表明:外群体偏爱现象不仅存在于疆界封闭的群体类别中,也存在于疆界开放的群体中,说明了外群体偏爱现象的普遍性。在一般的群体情境中,草根青年对富二代存在外群体偏爱,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内群体贬损;而在明确的群体情境中,即内外群体处于对抗的关系时,草根青年不再表现出对富二代的外群体偏爱,而是会转向维护内群体的利益,表现出内群体偏爱。
【关键词】:草根青年 富二代 内隐外群体偏爱 群体参照记忆效应 语言抽象度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1 文献综述10-16
  • 1.1 外群体偏爱概述10-12
  • 1.2 外群体偏爱的理论解释12-13
  • 1.3 外群体偏爱的研究方法13-14
  • 1.4 有关富二代群体的研究概述14-16
  • 2 研究总体构想16-20
  • 2.1 问题提出16-18
  • 2.2 研究假设及设计18-20
  • 3 实验一草根青年对富二代外群体偏爱的内隐联想测验研究20-24
  • 3.1 目的20
  • 3.2 方法20-21
  • 3.3 结果21-22
  • 3.4 讨论22-24
  • 4 实验二草根青年对富二代外群体偏爱的群体参照记忆效应研究24-27
  • 4.1 目的24
  • 4.2 方法24-25
  • 4.3 结果25-26
  • 4.4 讨论26-27
  • 5 实验三草根青年对富二代外群体偏爱的语言抽象度研究27-31
  • 5.1 实验方法27-28
  • 5.2 结果28-29
  • 5.3 讨论29-31
  • 6 总讨论31-35
  • 6.1 内隐的富二代外群体偏爱31-32
  • 6.2 内隐的内群体贬损32-33
  • 6.3 富二代外群体偏爱受到群体情境的影响33
  • 6.4 不足与展望33-35
  • 7 结论35-36
  • 参考文献36-43
  • 致谢43-44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琪;;职场富二代[J];跨世纪(时文博览);2010年09期

2 金水苑;;“难以赘述”?[J];咬文嚼字;2011年06期

3 乐天;;富二代也有好孩子[J];家庭影院技术;2012年07期

4 蒋方舟;;富二代,正能量[J];文苑;2013年12期

5 常青;;我接触过的美国富二代[J];杂文选刊(下半月版);2014年05期

6 ;与其有钱 不如值钱[J];今日畜牧兽医;2013年12期

7 徐琳玲;;“富二代”接班[J];晚报文萃;2009年13期

8 孙聚成;;谁来引导“富二代”[J];中华儿女;2009年10期

9 骆瀚;;中国式“富二代”?[J];中华儿女;2009年12期

10 雷晓宇;丁伟;;精英还是纨绔子弟 “富二代”魔咒[J];章回小说(下半月);2009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丽澧;赵玉芳;;低经济地位大学生对“富二代”的消极印象[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人可;理性看富二代接班[N];金华日报;2006年

2 周游;“富二代”培训班如何应对公众质疑[N];光明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胡亮;政府培养“富二代”广受关注[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4 陈淑君 付煜;“80后”开公司专教“富二代”企业高管辞职助阵[N];经理日报;2009年

5 毛建国;“富二代”最好还是留给市场去培训[N];中国财经报;2009年

6 谭俞雄;“富二代”接班,没必要硬接[N];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

7 上海商学院教授 韩狄明;“富二代”需要关爱和信仰[N];文汇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李颖;“富二代”嫌名称负面 欲改名“新一代企业家”[N];广州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蒋锦仕;瞄准“富二代”培训,“人”“财”两得?[N];海峡财经导报;2010年

10 肖余恨;富一代何以看重政府培训富二代[N];经理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蒋燕玲;草根青年对“富二代”的内隐外群体偏爱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2 吴丽丽;“富二代”“官二代”现象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3 张永明;“富二代”群体的负面社会影响及对策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年

4 任倩;“富二代”的家庭教育问题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4年

5 黄宇;富二代犯罪的社会微环境因素及其防控[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李雪凝;论媒体的知识生产与话语力运作[D];河北大学;2012年

7 郑志强;社会转型时期“富二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彭麟;从框架分析的视角看“富二代”的媒介形象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9 孟范惠;初中生“富二代”同辈群体社会交往方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124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6124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b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