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创造力和艺术创造力:认知控制的融合与分离效应
本文关键词:科学创造力和艺术创造力:认知控制的融合与分离效应
更多相关文章: 科学创造力 艺术创造力 认知抑制 反应抑制 转换能力
【摘要】:创造力是人类个体能力的最高形式和核心。把握创造力的认知特点是提升创造力的关键前提。尽管研究者已经进行了大量有关创造力与认知控制关系的研究,但其研究结果仍然存在争议性与模糊性。究其原因,其中重要的一点在于,以往有关二者关系的探讨,缺乏对不同领域创造力的整合研究。创造力到底是领域一般性的还是领域特殊性的,一直以来是研究者争论的焦点之一(Simonton,2007; Sternberg,2005)。科学和艺术属于不同的主题层面,它们的影响因素及机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但目前少有实证研究通过考察不同创造力认知机制的异同来考察创造力的领域性。此外,以往对于创造力与认知控制的研究,大多关注抑制能力与创造力的关系,对认知控制其他方面的关注则相对较少。本研究将采用Stroop测验、停止信号任务和任务转换作业,更加全面地探讨不同科学和艺术创造力水平下个体的认知抑制、反应抑制和转换加工能力。以期探明科学创造力和艺术创造力在认知控制功能上的融合与分离效应。对西安市某初中一年级279名学生施测《初中生科学创造力测验》、粘贴画任务和外星人测验,根据被试在《科学创造力测验》的总得分,选取前后各27%的被试分别作为高、低科学创造力组;根据被试在粘贴画和外星人制作任务上的总得分,选取前后各27%的被试分别作为高、低艺术创造力组,后27%的被试。从中选出同时在高科学创造力组和高艺术创造力组中的被试作为高科高艺组,同时在高科学创造力组和低艺术创造力组中的被试作为高科低艺组,同时在低科学创造力组和高艺术创造力组中的被试作为低科高艺组,同时在低科学创造力组和低艺术创造力组中的被试作为低科低艺组。实验一对四组被试施测Stroop任务,结果发现,高科高艺组和高科低艺组的认知抑制能力要显著强于低科高艺组和低科低艺组,而高艺组与低艺组之间在认知抑制能力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科学创造力和艺术创造力在认知抑制能力上存在分离效应。实验二对四组被试施测停止信号任务,结果发现,高科高艺组和高科低艺组的反应抑制能力显著强于另外两组,而高艺组和低艺组之间则不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科学创造力与艺术创造力在反应抑制能力上也存在分离效应。实验三对四组被试施测转换加工任务,结果发现,高科高艺组、高科低艺组和低科低艺组的转换能力显著强于低科低艺组,并且这三组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科学创造力与艺术创造力在转换能力上存在融合效应,科学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均需要一定程度的转化能力。综上所述,科学创造力和艺术创造力在认知控制能力上既存在融合,也存在分离效应。科学创造力与艺术创造力都需要以认知控制能力作为基础,并保证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持久地维持稳定的认知控制水平,但是,科学创造力和艺术创造力在具体所依赖的认知控制种类和水平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科学创造力和艺术创造力在转换能力上存在融合效应,但在认知抑制能力和反应抑制能力上则存在分离效应:高科学创造力个体具有更强的认知抑制能力和反应抑制能力,而高艺术创造力个体则表现为更强的认知冲动性和较差的抗干扰能力。
【关键词】:科学创造力 艺术创造力 认知抑制 反应抑制 转换能力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2.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1
- 第1章 研究综述11-21
- 1.1 创造力的研究概况11-14
- 1.1.1 创造力的定义11
- 1.1.2 创造力的研究取向11-13
- 1.1.3 科学创造力与艺术创造力13-14
- 1.2 认知控制的研究概况14-17
- 1.2.1 认知控制的概念14
- 1.2.2 认知控制的分类14-16
- 1.2.3 认知控制的研究范式16-17
- 1.3 创造力与认知控制的研究概况17-21
- 第2章 问题提出21-23
- 第3章 研究方案与假设23-25
- 第4章 实证研究25-41
- 4.1 被试的选取和分组25-28
- 4.1.1 被试25
- 4.1.2 测验工具25-26
- 4.1.3 筛选被试及分组26-27
- 4.1.4 结果和讨论27-28
- 4.2 实验一:科学创造力和艺术创造力:认知抑制的融合与分离效应28-32
- 4.2.1 任务和程序28-29
- 4.2.2 结果29-31
- 4.2.3 讨论31-32
- 4.3 实验二:科学创造力和艺术创造力:反应抑制的融合与分离效应32-36
- 4.3.1 任务和程序33-34
- 4.3.2 结果34-35
- 4.3.3 讨论35-36
- 4.4 实验三:科学创造力和艺术创造力:转换能力的融合与分离效应36-41
- 4.4.1 任务和程序36-38
- 4.4.2 结果38-40
- 4.4.3 讨论40-41
- 第5章 总讨论41-45
- 5.1 科学创造力与艺术创造力:认知抑制的分离效应41-42
- 5.2 科学创造力与艺术创造力:反应抑制的分离效应42-43
- 5.3 科学创造力与艺术创造力:转换能力的融合效应43-44
- 5.4 研究局限性及未来展望44-45
- 第6章 结论45-47
- 参考文献47-61
- 附录61-63
- 致谢63-6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全兴;试论儿童艺术创造力[J];文艺研究;1983年06期
2 王海萍;;偶发因素与艺术创造力[J];美术大观;2009年08期
3 沈汪兵;刘昌;王永娟;;艺术创造力的脑神经生理基础[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10期
4 冯立平;;技术·艺术——重视提高舞台技术人员的艺术创造力[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1年10期
5 沈名存;论艺术创造力[J];南方文坛;1995年02期
6 胡悌麟;历史使命感与艺术创造力[J];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05期
7 曾黎军;;发挥青年演员的艺术创造力[J];剧影月报;2009年03期
8 宋耀良;;艺术创造力探秘之三[J];山花;1988年07期
9 刘小花;;声乐辅导应强化对艺术创造力的开发[J];戏文;2005年06期
10 李晓;高度的政治热情激发出丰富的艺术创造力——谈谈《艰难时事》成功的审美经验[J];当代戏剧;199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衣新发;;创造力及其文化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霞;在美术教学中培养艺术创造力[N];光明日报;2013年
2 田崇雪;批评,,源自对艺术创造力的深刻同情[N];光明日报;2001年
3 文化部副部长 董伟;设计大展引领中国设计创新发展[N];深圳特区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沈峥嵘 本报实习生 王睿;莫让应试教育挤干孩子的想象力[N];新华日报;2002年
5 钱晓鸣 整理;不能把艺术创造力不足简单地归咎于“主题性束缚”[N];美术报;2011年
6 牛均富;陪读人群的酸甜苦辣[N];湖北日报;2005年
7 张业民 许谱槐;美术教育三和谐[N];美术报;2002年
8 记者 高云;展示书法艺术 弘扬廉政文化[N];延边日报;2006年
9 河水;来自北欧灵感和意向[N];中国医药报;2000年
10 杨矗;脊梁[N];山西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邱正伦;艺术创造力的主体性建构[D];西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程丽芳;科学创造力和艺术创造力:认知控制的融合与分离效应[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予阳;情结与艺术创造力[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3 熊胜蓝;苗、汉初中生艺术创造力、师生内隐刻板印象及对他人作品评价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142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614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