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自我差异对抑郁的影响:人际途径、沉思与人格易感性的调节作用

发布时间:2017-08-05 07:30

  本文关键词:自我差异对抑郁的影响:人际途径、沉思与人格易感性的调节作用


  更多相关文章: 自我差异 沉思 抑郁 抑郁易感性


【摘要】:抑郁产生机制的研究一直是情绪、认知等诸多研究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人们从压力事件、自我,人际关系、认知和抑郁易感性等方面分别或综合对其机制进行解释。自我与抑郁情绪的关系是社会认知心理领域关注的重要方面,研究发现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的感知会使个体感到痛苦、不安,从而导致沮丧、抑郁类情绪。个体通常会选择两种方式去减缓自我差异带来的痛苦,一种是人际途径,一种是内部路径。人际途径指个体倾向于从他人寻求反馈,内部途径指的是沉思,其中沉思的两个部分强迫思考和反省在抑郁情绪的缓解上作用具有完全不同的影响。上述因素对抑郁产生的影响又是通过抑郁的人格易感性决定其作用的程度。研究发现抑郁人格易感性主要体现为自我批评与社会性依赖这两个维度。自我批评水平高的个体表现为对自己要求过分严格、自罪、无价值感。社会依赖水平高的个体表现为无助、需求、依赖。各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抑郁的水平,以往的研究的最大问题在于大多关注影响其中的一个、两个方面,在探究因素间相互作用上缺乏整合性。本研究在整合抑郁的易感模型与抑郁的人格易感性动机交互模型的理论基础之上,从不同层次上考察自我、人际、认知与抑郁人格易感性之间复杂协同作用,从更系统、整体的角度探究抑郁产生的内在机制。以112名大一学生为被试,测查不同自我差异和抑郁人格易感性水平的个体在积极与消极的人际反馈条件下与抑郁的关系。回归分析与路径分析发现:自我差异既能直接导致抑郁,也存在着调节变量。自我批评为自我差异对抑郁的影响过程的调节变量。沉思和人际途径并未在自我差异对抑郁的影响中起到调节作用。沉思和人际依赖会各自单独影响抑郁。其中,沉思水平高的个体,自我批评水平也高。而沉思的子模型反省水平高的个体,抑郁水平低。结论:自我差异既可以直接影响抑郁,也通过调节变量影响抑郁。其中,调节变量为自我批评。沉思和人际关系在其中未起到调节作用。沉思和人际依赖各自影响抑郁。反省是沉思中相对而言适应良好的成分。
【关键词】:自我差异 沉思 抑郁 抑郁易感性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1
  • 1 理论综述与问题提出11-21
  • 1.1 自我差异内涵11-12
  • 1.2 抑郁的易感模型及其内部途径沉思12-15
  • 1.2.1 内部途径——沉思的内涵13-14
  • 1.2.2 沉思的理论模型14-15
  • 1.3 抑郁人格易感性的动机交互模型15-16
  • 1.4 相关研究16-19
  • 1.4.1 自我差异与情绪的关系16
  • 1.4.2 沉思与抑郁的关系16-17
  • 1.4.3 自我差异和沉思的关系17-18
  • 1.4.4 抑郁人格易感因素与抑郁的关系18
  • 1.4.5 自我差异、沉思、抑郁情绪的关系18-19
  • 1.5 问题提出19-21
  • 2 研究过程21-27
  • 2.1 自我差异对于抑郁的影响作用——人际反馈、沉思、抑郁人格易感性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21-27
  • 2.1.1 研究方法21-22
  • 2.1.2 数据处理和研究结果22-27
  • 3 讨论27-34
  • 3.1 自我差异对抑郁情绪的作用27
  • 3.2 沉思对抑郁情绪的作用27-28
  • 3.3 人格易感性对抑郁的作用28-29
  • 3.4 理论的整合与提升29-31
  • 3.4.1 与抑郁易感模型的比较29-30
  • 3.4.2 与抑郁人格易感性动机交互模型的比较30
  • 3.4.3 理论的整合与提升30-31
  • 3.5 研究不足31-32
  • 3.6 未来研究展望32-34
  • 3.6.1 改进测量工具32
  • 3.6.2 深化理论研究32-33
  • 3.6.3 充实干预研究33-34
  • 4 结论34-35
  • 参考文献35-39
  • 附录39-43
  • 后记4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兆辉;杨碧漪;;自我概念对消费者品牌形象一致性影响述评[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王垒,郑英烨,,高凡;青年自我差异与情绪关系的实验研究──自我认知对情绪的启动效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年01期

3 高华;彭新波;;抑郁认知易感性的新解释——双重加工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1期

4 郭素然;伍新春;;反刍思维:理论解释、产生机制与测量工具[J];中国特殊教育;2011年03期

5 杨波,黄希庭;两种抑郁倾向人格:社会依赖性和自律自责性的概念及测量[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华春;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莉爱;初中生自我差异影响自我认知信息加工的实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2 白雪;自传体记忆过度概括化在抑郁沉思对抑郁情绪影响中的调节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236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6236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9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