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影响:自恋与移情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7-08-07 21:24

  本文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影响:自恋与移情的作用


  更多相关文章: 父母教养方式 自恋 移情 网络欺负


【摘要】:尽管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但也应为一系列新生的负面行为买单。近年来,网络欺负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攻击行为得到我国学者和公众的广泛关注。目前,关于网络欺负的研究大多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且已有研究大多是两两之间的相关研究,而网络欺负行为的发生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将从家庭环境因素视角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网络欺负的作用机制,并对自恋、移情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网络欺负之间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以武汉市两所中学的初高中生为被试,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自恋人格问卷、基本移情量表和网络欺负问卷进行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900份,收回有效问卷773份。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青少年群体中,网络欺负行为的发生率高达56.3%,超过一半的学生均至少一次实施过网络欺负行为。(2)青少年的网络欺负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网络欺负行为显著高于女生的网络欺负行为。(3)中学生的网络欺负行为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年级越高,网络欺负行为越多,高中生的网络欺负行为显著多于初中生的网络欺负行为,但初一与初二、高一与高二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4)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拒绝、父母过度保护)与青少年的网络欺负行为显著正相关,对网络欺负行为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情感温暖)与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显著负相关,对网络欺负行为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5)青少年的隐性、显性自恋均与网络欺负显著正相关,隐性自恋显著正向预测网络欺负。(6)青少年的认知、情感移情均与网络欺负显著负相关,认知移情显著负向预测网络欺负。(7)父母教养方式各个维度与青少年的隐性自恋显著相关,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拒绝、父母过度保护)与青少年的隐性自恋显著正相关,并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的隐性自恋;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情感温暖)与青少年的隐性自恋显著负相关,并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的隐性自恋。(8)父母拒绝与青少年的认知移情显著负相关,并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的认知移情;父母过度保护与青少年的认知移情的相关不显著;父母情感温暖与青少年的认知移情显著正相关,并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的认知移情。(9)青少年的隐性自恋与认知移情显著负相关,并显著负向预测认知移情。(10)青少年的隐性自恋在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父母拒绝、情感温暖、过度保护)与网络欺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青少年的认知移情在父母拒绝、父母情感温暖与网络欺负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青少年的隐性自恋与认知移情在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父母拒绝、情感温暖、过度保护)与青少年网络欺负之间起链式中介的作用。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 自恋 移情 网络欺负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2.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1 前言12-14
  • 1.1 研究背景12-13
  • 1.2 研究意义13-14
  • 1.2.1 理论意义13
  • 1.2.2 实践意义13-14
  • 2 文献综述14-31
  • 2.1 网络欺负14-19
  • 2.1.1 网络欺负的界定14
  • 2.1.2 网络欺负与传统欺负的比较14-15
  • 2.1.3 网络欺负的普遍性15-16
  • 2.1.4 网络欺负的影响因素16-18
  • 2.1.5 网络欺负的理论研究18-19
  • 2.2 父母教养方式19-22
  • 2.2.1 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19
  • 2.2.2 父母教养方式的分类19-21
  • 2.2.3 教养方式与网络欺负21-22
  • 2.3 自恋(Narcissism)22-25
  • 2.3.1 自恋的界定23
  • 2.3.2 自恋的分类23-24
  • 2.3.3 教养方式与自恋24-25
  • 2.3.4 自恋与网络欺负25
  • 2.4 移情(Empathy)25-29
  • 2.4.1 移情的定义25-26
  • 2.4.2 移情的分类26
  • 2.4.3 教养方式与移情26-27
  • 2.4.4 自恋与移情27
  • 2.4.5 移情与网络欺负27-29
  • 2.5 问题提出29-31
  • 3 研究设计及方法31-34
  • 3.1 研究目的31
  • 3.2 研究假设31
  • 3.3 研究方法31-34
  • 3.3.1 研究被试31-32
  • 3.3.2 研究工具32
  • 3.3.3 研究程序32-33
  • 3.3.4 方法与统计33-34
  • 4 研究结果34-46
  • 4.1 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与检验34
  • 4.2 网络欺负的基本特点34-35
  • 4.2.1 网络欺负行为的发生率34
  • 4.2.2 网络欺负行为的性别差异34
  • 4.2.3 网络欺负行为的年级差异34-35
  • 4.3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关系研究35-36
  • 4.3.1 相关分析35
  • 4.3.2 回归分析35-36
  • 4.4 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恋的关系研究36-37
  • 4.4.1 相关分析36
  • 4.4.2 回归分析36-37
  • 4.5 父母教养方式与移情的关系研究37-38
  • 4.5.1 相关分析37
  • 4.5.2 回归分析37-38
  • 4.6 自恋与移情的关系研究38-39
  • 4.6.1 相关分析38
  • 4.6.2 回归分析38-39
  • 4.7 自恋与网络欺负的关系研究39
  • 4.7.1 相关分析39
  • 4.7.2 回归分析39
  • 4.8 移情与网络欺负的关系研究39-40
  • 4.8.1 相关分析39-40
  • 4.8.2 回归分析40
  • 4.9 隐性自恋、认知移情在父母教养方式与网络欺负之间的中介作用检验40-46
  • 4.9.1 父母拒绝、隐性自恋、认知移情与网络欺负40-42
  • 4.9.2 父母情感温暖、隐性自恋、认知移情与网络欺负42-43
  • 4.9.3 父母过度保护、隐性自恋、认知移情与网络欺负43-46
  • 5 讨论46-54
  • 5.1 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的基本特点46-48
  • 5.1.1 网络欺负的普遍性46
  • 5.1.2 网络欺负的性别差异46-47
  • 5.1.3 网络欺负的年级差异47-48
  • 5.2 父母教养方式、隐性自恋、认知移情与网络欺负的关系48-52
  • 5.2.1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关系48-49
  • 5.2.2 隐性自恋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网络欺负之间的中介作用49-50
  • 5.2.3 认知移情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网络欺负之间的中介作用50-51
  • 5.2.4 隐性自恋与认知移情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网络欺负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51-52
  • 5.3 研究意义及启示52-53
  • 5.4 研究局限与展望53-54
  • 6 结论54-55
  • 参考文献55-65
  • 附录65-70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70-71
  • 后记71-7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蒋奖;鲁峥嵘;蒋傼菁;许燕;;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年01期

2 李冬梅;雷雳;邹泓;;青少年网上偏差行为的特点与研究展望[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01期

3 尚修芹;洪何露;张燕;;大学生自恋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6年05期

4 蒋奖;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年01期



本文编号:6367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6367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b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