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戴心理干预对初中生利他行为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7-08-08 13:38
本文关键词:感戴心理干预对初中生利他行为的作用
【摘要】:目的:通过对初中生感戴、利他行为及相关因素的调查探讨感戴心理对利他行为的作用路径;通过感戴心理干预探讨感戴心理干预对感戴、利他行为及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调查研究采用《初中生感戴问卷》、《利他行为自陈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对太原市某中学初中部1-3年级15个班级共74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探讨感戴心理对利他行为的作用路径;干预研究是从以上所抽取的班级中随机选取同一年级的两个班作为干预研究的对象,进行对照研究,对干预组进行感戴心理干预课程,对照组不参与任何干预,探讨感戴心理干预对感戴心理、利他行为及相关因素的影响,比较干预前后感戴问卷、利他行为问卷及相关量表评分差的异。结果:1.调查研究结果(1)初中生总体感戴平均得分为77.605±13.280,感戴在性别、年级、是否学生干部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15,p0.001;F=3.445,p0.05;t=4.236,p0.001),在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中生的利他行为平均得分为58.699±16.636,利他行为在年级、是否学生干部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156,p0.001;t=4.084,p0.001),在家庭所在地、是否独生子女以及性别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感戴总分及各维度与利他行为呈显著正相关;感戴总分及各维度、利他行为总分分别与领悟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感戴总分及各维度、利他行为总分分别与主观幸福感量表中生活满意度总分及正性情绪总分呈显著正相关,感戴总分及各维度、利他行为总分分别与主观幸福感量表中负性情绪总分呈显著负相关。逐步回归结果显示,利他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领悟社会支持总分、感戴的道德取向、正性情绪、感戴总分,这些因素可以解释利他行为变异的28.2%。(3)结构方程模型(SEM)的构建表明,感戴对利他行为有直接效应,领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中的正性情绪对利他行为也有直接效应;感戴水平不但对利他行为有直接影响,而且还可通过影响领悟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中的正性情绪对利他行为发挥间接影响作用。2.干预研究结果对前测、即时后测、延时后测各个指标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感戴总分(F=8.683,p0.05)、利他行为得分(F=4.976,p0.05)、领悟社会支持总分(F=17.687,p0.05)、生活满意度得分(F=14.605,p0.05)、正性情绪得分(F=4.762,p0.05)、负性情绪得分(F=3.652,p0.05)在处理间差异显著,感戴总分(F=3.949,p0.05)、生活满意度得分(F=3.837,p0.05)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感戴总分(F=3.949,p0.05)、领悟社会支持总分(F=3.780,p0.05)、正性情绪得分(F=3.713,p0.05)的时间因素的作用会随着分组的不同而不同。同时,对干预组和对照组在不同时点的比较发现,干预组的感戴、利他行为、领悟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正性情绪的即时后测和延时后测的得分显著高于前测,并显著高于对照组,负性情绪的即时后测得分显著低于前测,并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1.初中生的总体感戴水平良好,利他行为处于中等水平。2.感戴可以直接作用于利他行为,也可以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中的正性情绪间接作用于利他行为。3.干预研究结果表明感戴心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初中生感戴水平,进而影响利他行为、领悟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水平。
【关键词】:初中生 感戴 利他行为 感戴心理干预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4.2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1
- 1 引言11-26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11-13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3-24
- 1.3 研究方法24-25
-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25
- 1.5 论文框架25
- 1.6 论文的创新点25-26
- 2 调查研究26-42
- 2.1 研究目的26
- 2.2 研究对象26
- 2.3 施测方法26
- 2.4 研究工具26-27
- 2.5 研究结果27-37
- 2.6 讨论37-42
- 3 干预研究42-65
- 3.1 研究目的42
- 3.2 研究对象42
- 3.3 研究设计42
- 3.4 干预方案42-45
- 3.5 研究结果45-62
- 3.6 讨论62-65
- 4 结论与讨论65-67
- 4.1 研究结论65
- 4.2 对策(建议)65-66
- 4.3 研究不足与展望66-67
- 参考文献67-72
- 附录72-73
- 致谢73-74
-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74-75
- 个人简历7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幼穗;吉楠;;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新进展[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岑国桢,王丽,李胜男;6~12岁儿童道德移情、助人行为倾向及其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年04期
3 张兴贵,何立国,郑雪;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的结构和量表编制[J];心理科学;2004年05期
4 赵国祥;陈欣;;初中生感戴维度研究[J];心理科学;2006年06期
5 卞冉;车宏生;阳辉;;项目组合在结构方程模型中的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葛高飞;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家族影响因素的探究与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田园;研究生人际信任、领悟社会支持与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关系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402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640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