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新生代农民工歧视知觉、归因倾向及其内隐、外显群体偏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0 11:32

  本文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歧视知觉、归因倾向及其内隐、外显群体偏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新生代农民工 歧视知觉 群体偏好 归因倾向 内隐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第一梯队,其城市融入与心理适应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旨在考察新生代农民工的内隐群体偏好和外显群体偏好现状及其关系,并探讨歧视知觉和归因倾向两者是如何影响群体偏好的。本研究共包括两个部分,研究一以124名新生代农民工为样本,使用语义分化量表测量外显群体偏好,采用内隐联想测验考察内隐群体偏好,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二则以118名新生代农民工为正式样本,采用研究一所用的工具(语义分化量表和内隐联想测验)以及歧视知觉问卷和归因倾向问卷,探讨归因倾向在歧视知觉和外显/内隐群体偏好之间的调节作用。通过上述两部分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新生代农民工存在显著的外显外群体偏好和内隐外群体偏好(即偏好“市民”),但外显外群体偏好和内隐外群体偏好存在分离。(2)歧视知觉对内隐外群体偏好有正向预测作用。歧视知觉越高,农民工在内隐层面越偏好市民群体。(3)歧视知觉对外显外群体偏好有负向预测作用。歧视知觉越高,农民工在外显层面越偏好自身群体。(4)归因倾向在歧视知觉和内隐外群体偏好之间具有调节作用:自责归因倾向的农民工,歧视知觉越高,其内隐外群体偏好越强;外惩归因倾向的农民工,歧视知觉越高,其内隐外群体偏好越弱。(5)归因倾向在歧视知觉和外显外群体偏好之间也具有调节作用:自责归因倾向的农民工,歧视知觉越高,其外显外群体偏好越弱;而外惩归因倾向的农民工,其歧视知觉对群体偏好的影响则不显著。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歧视知觉 群体偏好 归因倾向 内隐
【学位授予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2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引言10-11
  • 2 文献综述11-22
  • 2.1 群体偏好11-15
  • 2.1.1 双重态度模型11-12
  • 2.1.2 群体偏好12-15
  • 2.2 歧视知觉15-16
  • 2.2.1 歧视知觉的概念15
  • 2.2.2 歧视知觉的相关研究15-16
  • 2.3 归因16-18
  • 2.3.1 归因理论17
  • 2.3.2 归因倾向17-18
  • 2.3.3 归因对行为的影响18
  • 2.4 歧视知觉、群体偏好、归因的关系18-20
  • 2.5 总结及评价20-22
  • 3 研究设计22-25
  • 3.1 研究目的22
  • 3.2 研究内容22
  • 3.3 研究意义22-23
  • 3.4 研究流程23-25
  • 4 研究一 新生代农民工外显和内隐群体偏好的关系研究25-32
  • 4.1 研究目的25
  • 4.2 研究假设25
  • 4.3 研究方法25-28
  • 4.3.1 研究材料及程序25-27
  • 4.3.2 取样及样本构成27-28
  • 4.4 研究结果28-30
  • 4.4.1 新生代农民工外显群体偏好分析28-29
  • 4.4.2 新生代农民工内隐群体偏好分析29-30
  • 4.4.3 新生代农民工外显、内隐群体偏好的关系30
  • 4.5 讨论30-31
  • 4.6 小结31-32
  • 5 研究二 歧视知觉对新生代农民工内隐和外显群体偏好的影响:归因倾向的调节作用32-42
  • 5.1 研究目的32
  • 5.2 研究假设32
  • 5.3 研究方法32-35
  • 5.3.1 研究工具及程序32-35
  • 5.3.2 取样及样本构成35
  • 5.3.3 数据处理35
  • 5.4 研究结果35-38
  • 5.4.1 新生代农民工的歧视知觉状况及其差异分析35-36
  • 5.4.2 新生代农民工歧视知觉对外群体偏好的影响36-37
  • 5.4.3 归因倾向对歧视知觉和外群体偏好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分析37-38
  • 5.5 讨论38-40
  • 5.6 小结40-42
  • 6 总讨论42-46
  • 6.1 本研究创新之处43
  • 6.2 实践启示43-44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44
  • 6.4 结论44-46
  • 参考文献46-50
  • 附录50-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进;;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探析[J];道德与文明;2010年03期

2 刘闻佳;;由富士康事件透视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特征及对策[J];学理论;2010年24期

3 沙占华;赵颖霞;;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农业考古;2010年06期

4 李辉;倪磊;;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问题与应对策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杨培培;;新生代农民工的知识能力需求分析[J];农业考古;2011年06期

6 吕卫民;;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心理诉求探析[J];农业考古;2011年06期

7 高福海;李平;江雯;;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状况的调查分析——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部分企业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01期

8 熊易寒;;新生代农民工的权利意识[J];文化纵横;2012年01期

9 符平;唐有财;;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图景[J];文化纵横;2012年01期

10 刘艳;李辉;;对新生代农民工从业心理的若干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绍辉;;“为承认而斗争”: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问题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9)[C];2009年

2 张锦华;;经济转型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分析——基于长三角的田野调查和实证分析[A];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C];2009年

3 谭云霞;;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入党问题的探讨[A];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暨贺州市创新党建工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冯丹;;浅论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王全迪;;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与就业[A];“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徐祖荣;;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会资本视角[A];社会管理创新与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七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1)[C];2011年

7 崔铁吉;;新生代农民工价值取向及引导对策研究[A];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2年

8 赵丽欣;;新生代农民工精神需求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A];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2年

9 刘震;;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与服务[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2)[C];2012年

10 冯丹;张庆武;;北京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预估指标框架构建研究[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2)[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莉;新生代农民工调查出炉 七成农民工感觉孤独[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王庆环;新生代农民工:值得关注的社会群体[N];光明日报;2007年

3 本报评论员 张刃;破解新生代农民工困扰要“对症下药”[N];工人日报;2007年

4 邓琳;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能力不容小觑[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5 李亚杰邋刘娟 葛素表;新生代农民工新“望子成龙”:盼子女当博士[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6 李亚杰邋刘娟;新生代农民工能顺利融入城市生活[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7 本报记者 车辉;谁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买单”?[N];工人日报;2008年

8 长子中;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念透视[N];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王鹏权;城市化:新生代农民工的重要诉求[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1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志忠;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念透视[N];浙江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传慧;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2 唐茂林;为承认而斗争: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离职心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3 陈云川;新生代农民工组织嵌入、职业嵌入与工作绩效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4年

4 史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距离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5 曾思康;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经济学考察[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6 徐卫;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7 黄庆玲;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4年

8 秦伟平;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嵌入:双重身份的作用机制[D];南京大学;2010年

9 肖红梅;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10 闫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供需分析及提升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原艳娜;新生代农民工的需要心理及教育引导[D];中南大学;2009年

2 黄小亮;社会资本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过程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3 李小红;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4 张锐;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及演变趋势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学进;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思想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马婧;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资本存量和构建[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郑德宝;新生代农民工角色困境探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瑞;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曾丽;珠三角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1年

10 徐方坤;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社会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6504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6504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a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