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民国时期心理学课程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7 03:05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心理学课程发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民国时期 心理学 课程


【摘要】:中国的心理学课程发展是伴随着西方科学心理学的传入而不断成熟完善的,它经历了1920年前的初创期,直到1920后,各高校相继建立心理学系(组),心理学课程才走向成熟的道路,活跃在国际舞台之上。然而现有研究,却鲜少对这一新兴学科的课程设置进行研究。对民国时期高校心理学课程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民国时期的心理学发展情况,也扩充了教育史以及心理学史的研究领域,更加有助于我们反思现今高校心理学课程设置的褒贬。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西方心理学的传入有其历史、社会及文化背景,其传播途径主要是传教士的介绍、创办新式学堂、翻译西书等手段,留学生在心理学的传入方面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教会大学对心理学课程的引入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心理学课程的开设与民国时期的学制与法规、师范教育以及“教育救国”思想息息相关,梳理并比较分析了民国时期各高校的心理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组织,总结特点,并对心理学的开设院校进行了统计,分析设置心理学课程的院校特点。考察分析了各高校心理学课程的师资队伍、教材及图书、教学方法、心理学实验测验课程开展情况以及学术研究情况,全面总结分析了心理学课程的特点。综合以上内容,民国时期高校的心理学课程目标定位略有不同,主要分两类,一类注重心理学基础研究,一类注重心理学应用研究;课程内容丰富而全面,兼顾前沿科研与基础理论研究,但又过于繁杂;课程设置美国化倾向,通识教育的做法为培养心理学优秀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注重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注重学术交流;在师资方面,具备优秀的师资队伍,但又师资匮乏;注重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学术研究成果显著。反观现今的心理学课程设置,我们应当制定明确的课程目标,充实并完善课程结构,重视通识教育,合理设置课时安排与学分分配,注重课程与教材的匹配,注重实践类课程,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增加对心理学课程的设备投入等。心理学的课程体系构建、创新还需要不断求索,充满期待。
【关键词】:民国时期 心理学 课程
【学位授予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4;G642.3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第一章 前言9-19
  • 一、研究缘起9-10
  • (一)民国时期心理学课程的研究缺乏深入9
  • (二)民国时期心理学课程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史过程9
  • (三)对当今心理学课程的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9-10
  • (四)从自身的心理学专业到对心理学课程的历史关注10
  • 二、文献综述10-16
  • (一)心理学的引入与传播11-12
  • (二)民国时期心理学课程建立的原因与特点12
  • (三)民国时期心理学课程的课程设置研究12-13
  • (四)民国时期心理学课程的教材、图书研究13-14
  • (五)民国时期心理学课程的教法研究14
  • (六)民国时期心理学实验课程研究14-15
  • (七)对现有文献的总体评价15-16
  • 三、核心概念界定16-17
  • (一)心理学课程16-17
  • (二)民国时期17
  • 四、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7
  • (一)理论意义17
  • (二)实践意义17
  •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17-19
  • (一)研究思路17
  • (二)研究方法17-19
  • 第二章 清末民初心理学的引入与传播19-27
  • 一、心理学传播的背景19-22
  • (一)历史背景19-20
  • (二)社会背景20-21
  • (三)文化背景21-22
  • 二、心理学传播的途径22-23
  • (一)西方传教士对心理学的介绍与传播22
  • (二)创办新式学堂和开展留学教育,培养具有心理学思想的人才22-23
  • (三)翻译西书,创办报刊,广泛地传播心理学23
  • 三、留学生与心理学的传入23-25
  • 四、教会大学与心理学的传入25-27
  • 第三章 心理学课程设置27-50
  • 一、心理学课程开设的背景27-30
  • (一)学制与法规的保障27-28
  • (二)师范教育发展的需要28-29
  • (三)“教育救国”思想的推动29-30
  • 二、心理学课程的目标30-33
  • (一)心理学课程目标31
  • (二)心理学课程分科目标31-33
  • 三、心理学课程内容33-39
  • (一)课程门类33-35
  • (二)课程内容35-39
  • 四、心理学课程组织39-47
  • (一)学时分配39-42
  • (二)学分分配42
  • (三)必修与选修42-45
  • (四)高校心理学课程标准——以中央大学为例45-47
  • 五、心理学课程开设院校47-50
  • 第四章 心理学课程实施50-65
  • 一、心理学课程的师资队伍50-56
  • (一)心理学教师队伍建设50-55
  • (二)优秀的心理学课程师资举隅55-56
  • 二、心理学课程教材与心理学类图书56-58
  • (一)引入教材与图书56-57
  • (二)国内教材及图书57-58
  • 三、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58-59
  • 四、心理学实验及测验课程59-61
  • (一)心理学实验室与研究所的建立59-60
  • (二)心理测验活动与研究60-61
  • 五、心理学课程发展的学术成果61-65
  • (一)学术研究61-62
  • (二)专业期刊62-65
  • 第五章 民国时期心理学课程发展的评价与反思65-70
  • 一、评价65-66
  • 二、反思66-70
  • (一)制定培养“通才”的心理学培养目标66-67
  • (二)坚持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67
  • (三)合理设置课时安排与学分分配67
  • (四)打造具有本土化特征的心理学课程67-68
  • (五)重视实践课程,,加大设备投入68
  • (六)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同时注重学术交流68-70
  • 结束语70-71
  • 参考文献71-75
  • 致谢75-78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星期;管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心理科学;2001年01期

2 姚静娴;;心理学课程表现性目标的设计与实施[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03期

3 曹国棠;高师院校公共课心理学课程建设的探索[J];教育导刊;1998年06期

4 ;和计划心理学院 国内著名心理学课程超市,最值得信赖的专业成长伙伴[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年02期

5 格茸拉姆;熊继松;王玉兰;;学生本位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探索——我们喜欢这样的教育心理学课程[J];地理教学;2010年24期

6 胡志海,梁宁建;师范类心理学课程改革之我见[J];心理科学;2000年02期

7 桂守才;面向21世纪,优化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J];心理科学;2000年03期

8 付建中;高师专科心理学课程现状分析与建设[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9 郭子贤;公安院校心理学课程改革探析[J];政法学刊;2001年01期

10 唐松林;教师心育能力目标与高师心理学课程体系重建[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玉;;心理学课程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本报实习记者 李丽颖;高等教育不该重理轻文[N];中国妇女报;2002年

2 杨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健康人格心理学课程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王涛;技术人才怎样成为管理者[N];市场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谢思真;职技高师心理学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及策略建构[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2 王洁;民国时期心理学课程发展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6年

3 袁海燕;高职心理学课程设置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867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6867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f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