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
【摘要】:本研究主要目的是考察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近况,深入探讨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关系,为有效的预防和缓解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建立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采用教师工作倦怠量表、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源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湖南省的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深入访谈法作为补充。研究结果表明:(1)教师职业倦怠总体及其中情绪衰竭、成就感低落两个维度超过中值;工作压力的学生问题、学校管理、工作特征、职业发展四项维度分高于中值,其中职业发展维度分数最高;中小学教师的主观支持与利用度高于各维度理论中值;(2)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在性别、婚姻状况、教龄、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男性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总体显著高于女性教师;在人格解体维度上,男性教师得分极显著高于女性教师的得分;未婚的中小学教师已婚的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更高,其成就感低落水平也比已婚教师更高;初中的中小学教师比小学的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更高,初中教师的人格解体水平极显著高于小学教师;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以及在其维度成就感低落上,随教龄的增加而提高,刚开始工作的教师的成就感低落水平相对最高;而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在其年收入上没有显著差异;(3)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两两相关显著,具体表现为:工作压力的教学改革、学生问题、学校管理、工作特征、职业发展、身心特征与职业倦怠各维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维度与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呈极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三项维度与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成就感低落、人格解体三维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4)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成就感低落和人格解体维度产生直接的影响,还能通过社会支持在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论:(1)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基本保持在中值水平;(2)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受到人口学变量的影响;(3)中小学教师承受的工作压力越大,其职业倦怠感越高,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程度越严重;(4)中小学教师的社会支持越强,其职业倦怠感越低,反之职业倦怠越高;(5)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不仅直接影响其职业倦怠,还能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影响职业倦怠。社会支持是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关系的中介变量。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职业倦怠 工作压力 社会支持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4.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2
- 引言12-13
- 1 文献综述13-24
- 1.1 职业倦怠的概述13-14
- 1.2 职业倦怠有关理论14-16
- 1.3 职业倦怠的测量工具16-17
- 1.4 职业倦怠关系密切的相关概念17-24
- 1.4.1 工作压力17-20
- 1.4.2 社会支持20-22
- 1.4.3 三者的关系22-24
- 2 问题提出24-26
- 2.1 研究背景24
- 2.2 研究目的24-25
- 2.3 研究意义25
- 2.3.1 理论意义25
- 2.3.2 实践意义25
- 2.4 研究假设25-26
- 3 研究方法26-30
- 3.1 研究对象26-27
- 3.2 研究工具27-28
- 3.2.1 教师工作倦怠量表27
- 3.2.2 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源问卷27-28
- 3.2.3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28
- 3.3 数据处理28-29
- 3.3.1 描述统计28
- 3.3.2 差异性分析28
- 3.3.3 相关分析28
- 3.3.4 路径分析28-29
- 3.4 个案访谈法29-30
- 4 结果30-38
- 4.1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工作压力、社会支持的基本情况30
- 4.2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差异性分析30-34
- 4.2.1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性别差异分析30-31
- 4.2.2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婚姻状况差异分析31-32
- 4.2.3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年级差异分析32
- 4.2.4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年收入差异分析32-33
- 4.2.5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教龄差异分析33-34
- 4.3 工作压力、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相关分析34-35
- 4.4 社会支持在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的中介作用35-38
- 5 个案访谈38-58
- 5.1 受访对象38
- 5.2 访谈案例与分析38-57
- 5.2.1 个案一39-41
- 5.2.1.1 访谈内容摘要39-41
- 5.2.1.2 访谈分析41
- 5.2.2 个案二41-43
- 5.2.2.1 访谈内容摘要41-43
- 5.2.2.2 访谈分析43
- 5.2.3 个案三43-45
- 5.2.3.1 访谈内容摘要43-45
- 5.2.3.2 访谈分析45
- 5.2.4 个案四45-47
- 5.2.4.1 访谈内容摘要45-47
- 5.2.4.2 访谈分析47
- 5.2.5 个案五47-49
- 5.2.5.1 访谈内容摘要47-49
- 5.2.5.2 访谈分析49
- 5.2.6 个案六49-51
- 5.2.6.1 访谈内容摘要49-50
- 5.2.6.2 访谈分析50-51
- 5.2.7 个案七51-53
- 5.2.7.1 访谈内容摘要51-52
- 5.2.7.2 访谈分析52-53
- 5.2.8 个案八53-55
- 5.2.8.1 访谈内容摘要53-54
- 5.2.8.2 访谈分析54-55
- 5.2.9 个案九55-57
- 5.2.9.1 访谈内容摘要55-56
- 5.2.9.2 访谈分析56-57
- 5.3 个案分析总结57-58
- 6 讨论58-67
- 6.1 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基本情况分析58-59
- 6.2 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差异分析59-63
- 6.3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63-65
- 6.4 社会支持作为中介变量的路径分析65-67
- 7 结论67-68
- 8 总结68-69
- 8.1 研究创新68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68-69
- 参考文献69-75
- 附录75-76
- 致谢76-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雁飞;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年05期
2 韦耀阳;高中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关系的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3 游洁;价值观与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5年03期
4 吴文峰;卢永彪;;家庭环境、人格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年02期
5 严标宾;郑雪;;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03期
6 张艳萍;徐晓暖;;改善贫困文化 强化社会支持的对策研究[J];大连干部学刊;2006年08期
7 陈新;李凤华;何爱桃;赵英;龙理良;奉水东;蔡练功;;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上网动机影响的前瞻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3期
8 李娜;张晓明;;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压力关系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7年09期
9 张羽;邢占军;;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7年06期
10 甘雄;金鑫;;自尊与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J];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林园;方晓义;程虹娟;高晶;;不同来源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及其满意度差异[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郑雯;胡竹菁;;不同层次学生的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比较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张芙蓉;;心理护理与社会支持[A];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4 赵晶晶;孔风;;大学生害羞、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胡春梅;王蕾;;殡葬职工孤独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徐晟;吴捷;周雪梅;;老年人死亡态度、社会支持和抑郁的关系[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邱慧燕;戴斌荣;;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8 刘春雷;;大学生就业压力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韩笑;姚本先;;大学生自我表露、社会支持及其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林玲;;连江、长乐海外留守儿童孤独感、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 郭虹;社会支持是民生重建的重要力量[N];四川日报;2010年
2 记者 陈丽霞;社会支持切乳患者提升术后信心[N];联合时报;2014年
3 于阳 天津社会科学院犯罪学研究中心;弱势群体的犯罪防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李季玲;“学生豆奶计划”还需社会支持[N];吉林日报;2000年
5 天津中天职业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 李军;社会支持可以帮助“老知青”减压[N];健康报;2009年
6 ;对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的思考[N];工人日报;2004年
7 ;甘肃鼓励社会支持文化建设[N];中国文化报;2003年
8 华东师范大学 吴薇;引入社会支持 助力高校帮困育人工作[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曹爱生;博物馆培育社会支持力市场的困难与对策[N];中国文物报;2006年
10 记者 高浩荣;朝媒体说国际社会支持中国和平统一[N];人民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梁晓燕;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乐;农村社区矫正人口社会支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3 王大胜;基于社会支持的职业倦怠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4 刘小群;初中生欺负行为及其与抑郁、焦虑和社会支持的关系[D];中南大学;2013年
5 吴捷;城市低龄老年人的需要、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曹维明;老年健康的社会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7 雷俊;肾移植患者社会支持、生活质量及相关炎性介质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海燕;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求助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刘淼;私营企业主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对应对方式的影响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3 张博;高中生失败恐惧、自尊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4 李艳春;大学生感悟社会支持和感戴的现状调查及其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杨晓晖;高中生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严标宾;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徐琳琳;长春市高校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自尊的现状及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景永f;师范类高校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杨玉妍;不同人格类型的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周慧媛;城市失独家庭社会支持体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943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694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