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纳税人逃税心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纳税人逃税心理研究
【摘要】:从经济学角度,学科的快速发展为解释逃税行为和预测纳税人行为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包括建立有关逃税的数学模型,分析对税收收入的影响等等,但是结合经济心理学观点的研究比较少。这类的研究在西方,主要在美国开展,但研究的关注点很少关于文化差异在逃税心理方面的影响,因此,针对我国纳税人特点的逃税心理研究相对更少,本文旨在将税收遵从理论与经济心理学理论相结合,将国民性纳入参考因素中,来分析我国纳税人的逃税心理。本文为研究逃税心理建立了一个新的测量指标:逃税接纳度。对逃税行为的接纳度与税收遵从度相反,但是却更容易被测量出来,因此也更加便于分析。影响逃税接纳度的因素,除了人口统计学变量、纳税水平等与逃税有关的心理变量以外,考虑到不同文化间的差异而各国的心理基础不同,笔者将国民诚信度作为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除此之外,结合可能会影响逃税心理的其他变量,比如收入水平、纳税水平等,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纸质版与电子版同时发放,收回1356份有效数据,运用统计和计量的原理,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分析,找到整体逃税接纳度情况、差异所在和影响因素,并对实证分析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同时,与其他国家的类似研究结果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以期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笔者研究发现:被调查者的整体逃税接纳度水平偏高,国民诚信度对税收遵从有着显著的影响,我国纳税人的逃税心理特征与其他国家的不尽相同。针对我国纳税人的逃税心理特点,笔者建议不能一味地学习西方税收制度而忽视对我国国情的适用性,对症抓药才能事半功倍。
【关键词】:逃税心理 逃税接纳度 国民诚信度 税收遵从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4.3;F812.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导论8-17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8
- 1.2 基础理论与国内外研究现状8-16
- 1.2.1 税收遵从理论9-11
- 1.2.2 行为经济学理论11-12
- 1.2.3 税收的社会表征理论12-13
- 1.2.4 态度与行为理论13-16
- 1.2.5 理论综述16
- 1.3 研究构思16-17
- 1.4 特色与创新17
- 2 实证研究设计17-24
- 2.1 研究内容17-20
- 2.1.1 逃税接纳度18
- 2.1.2 国民诚信度18-19
- 2.1.3 与逃税有关的心理变量19
- 2.1.4 与他国逃税心理特征的差异19-20
- 2.2 国民诚信度变量设计20-22
- 2.2.1 初始设计20
- 2.2.2 设计修改20-22
- 2.3 逃税心理变量设计22
- 2.4 问卷设计22-24
- 3 我国纳税人逃税心理实证分析24-41
- 3.1 调查样本的总体分布情况24-25
- 3.2 逃税接纳度的描述统计分析25-27
- 3.2.1 逃税接纳度的总体描述统计分析26
- 3.2.2 逃税接纳度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26-27
- 3.3 国民诚信度的描述统计分析27-33
- 3.3.1 国民诚信度的总体描述统计分析27-28
- 3.3.2 国民诚信度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28-33
- 3.4 逃税心理变量的描述统计分析33-41
- 3.4.1 逃税心理的总体描述统计分析33-35
- 3.4.2 逃税心理变量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35-41
- 4 对高低收入者逃税接纳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41-59
- 4.1 对高低收入者逃税接纳度差异比较41-42
- 4.1.1 高低收入者逃税接纳度的描述统计分析41-42
- 4.1.2 高低收入者逃税接纳度的配对样本T检验42
- 4.2 不同人群对高低收入者逃税接纳度的差异分析42-45
- 4.2.1 逃税接纳度的性别差异分析42-43
- 4.2.2 逃税接纳度的年龄差异分析43
- 4.2.3 逃税接纳度的学历差异分析43
- 4.2.4 逃税接纳度的职业差异分析43-44
- 4.2.5 逃税接纳度的来源地差异分析44
- 4.2.6 逃税接纳度的税收知识差异分析44
- 4.2.7 逃税接纳度的月收入差异分析44-45
- 4.3 影响对高收入者逃税接纳度的回归分析45-50
- 4.3.1 影响对高收入者逃税接纳度的线性回归分析45-46
- 4.3.2 收入水平对高收入者逃税接纳度的曲线回归分析46-48
- 4.3.3 纳税水平对高收入者逃税接纳度的曲线回归分析48-49
- 4.3.4 年龄在高收入者逃税接纳度上的影响分析49-50
- 4.4 影响对低收入者逃税接纳度的回归分析50-55
- 4.4.1 影响对低收入者逃税接纳度的线性回归分析50-51
- 4.4.2 收入水平对低收入者逃税接纳度的曲线回归分析51-52
- 4.4.3 纳税水平对低收入者逃税接纳度的曲线回归分析52-54
- 4.4.4 年龄在低收入者逃税接纳度上的影响分析54-55
- 4.5 对高低收入者逃税态度的差异分析55-59
- 4.5.1 不同人群的态度差异分析55-56
- 4.5.2 态度差异在不同人群上的回归分析56-57
- 4.5.3 影响态度差异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57-58
- 4.5.4 同一收入水平下对高低收入者逃税接纳度的影响分析58-59
- 5 结果讨论及建议59-75
- 5.1 研究结果与讨论60-68
- 5.2 研究结果的比较68-70
- 5.2.1 研究间的相同点69-70
- 5.2.2 研究间的不同点70
- 5.3 政策建议70-73
- 5.4 研究前景与不足之处73-75
- 5.4.1 研究前景与展望73-74
- 5.4.2 研究局限与不足74-75
- 6 结论75-76
- 主要参考文献76-80
- 附录80-89
- 致谢89-91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91-9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泓,张庆林;近二十年国内写作心理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3年04期
2 ;应用心理研究 第46期 2010夏[J];教育学报;2010年05期
3 艺原;极富创造性的文化探源研究——评《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1993年02期
4 ;研究法制心理 全国唯一理论刊物 欢迎订阅1996年《法制心理研究》季刊[J];法制心理研究;1995年03期
5 沙毓英;读“黎族跨文化心理研究”系列文章[J];海南师院学报;1996年02期
6 嵇旭东;老年心理研究发现:智力不会必然衰退[J];老年人;1999年12期
7 崔康寅;管振龙;白文忠;高志国;;河北省大学生的意向择偶心理研究[J];中国性科学;2000年01期
8 于志涛;给自尊心一个平台:青少年自卑心理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06期
9 李先锋;自我改变的心理研究及启示[J];人才开发;2004年01期
10 黄淑婷;;浅谈当前高校贫困生心理研究的缺陷与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俊;刘海燕;赵青;;研究生称呼导师为“老板”的心理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尤娜;杨广学;;现象学的心理研究方法[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张莉渺;;大学生内隐与外显竞争心理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毕重增;;自信心理研究中的七种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杨继本;;汉字认知心理研究在《汉字教学字典》研编中的应用[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6 周泓;张庆林;;近二十年国内外作文心理研究述评[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7 张敏;;3—12岁住院患儿心理障碍调查与护理对策[A];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第十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姚树桥;蚁金瑶;;我国高中生不安全性行为现状及相关心理社会心理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阎书昌;;中国智谋文化心理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10 张雅明;;媒介心理学的兴起与媒介心理研究之思考[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岩 秦裕林 上海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行为一心理研究范式从“黑箱”移至“灰箱”[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郑州轻院附中 刘俊校;“差生”心理研究及转化初探[N];今日信息报;2003年
3 王松苗 王丽丽;反沉迷:技术开发与心理研究同等重要[N];检察日报;2006年
4 魏运亨;现场心理研究“勾勒”出嫌疑人八大“特征”[N];人民公安报;2006年
5 健康时报记者 戴志悦;闹情绪,戴个“抱怨手环”[N];健康时报;2009年
6 邱善添 作者单位:福建总队二支队;加强反恐心理研究[N];人民武警;2004年
7 姚本先 全莉娟;人才心理研究的一项新成果[N];安徽日报;2001年
8 ;我国首次发布IT从业人员心理研究报告[N];计算机世界;2007年
9 肖宏;厘清概念 完善理论 有利文献集邮的健康发展[N];中国集邮报;2013年
10 李成;大学生网瘾成高校心理研究热点[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宋傲雪;我国纳税人逃税心理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2 钱春霞;儿童损人后的失调心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艳;研究生婚恋心理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4 徐薇;中国当代青年个体着装心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涂红星;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多层文化心理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5年
6 蒙家宏;大学生自卑心理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陶玉芳;当前我国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研究与对策[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8 刘美姿;女大学生失恋应对方式的心理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9 宋萍;译者心理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074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707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