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故意损害下的过度补偿效应
本文关键词:非故意损害下的过度补偿效应
【摘要】:个体的补偿和报复行为是人际损害领域的研究重点。本研究通过将损害者和受害者置于同一情境,揭示了非故意损害中的过度补偿效应。实验包括虚拟和真实两种非故意损害情境,损害方式包括经济损失和肉体伤害。组间变量是损害者、受害者和中立者三种角色,因变量是被试在分配任务中留给搭档或自己的分数或金钱。结果表明,在阅读或经历了相同的非故意损害事件后,损害者补偿给受害者的分数和金钱会显著高于受害者留给自己的数量,即过度补偿效应。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关键词】: 补偿 报复 非故意损害 公平 过度补偿效应
【分类号】:B848
【正文快照】: 1引言社交联系对于个体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维系与他人的关系,害怕被人伤害和拒绝,早已根植于人类的本性之中(BaumeisterLeary,1995)。但在现实生活中,人际损害在所难免。当一方因为意外或粗心对他人的人身利益造成了负面影响,虽属无意,但它依旧会打破了原有关系的平衡(Worth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Jacob M Vigil;Chance Strenth;;No pain, no social gains:A social-signaling perspective of human pain behaviors[J];World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2014年01期
2 周春燕;郭永玉;;家庭社会阶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年04期
3 罗小漫;何浩;刘衍玲;;宽恕对高职生攻击行为的影响:特质愤怒的调节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22期
4 吴佩君;李晔;;公正世界信念的文化差异[J];心理科学进展;2014年11期
5 吴海艳;王玲;喻承甫;梁勤;杨曹芬;刘欣;;道歉:对冒犯事件的关系补救行为[J];心理科学进展;2015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春燕;公正世界信念对不同社会阶层的个体与社会功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晓鹏;威胁性信息对CPT疼痛的影响及其ERP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杨奕;中小学生情绪管理、人际归因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3 李俊成;人际自立对社会排斥后攻击行为的调节作用及其脑机制[D];西南大学;2014年
4 王小予;经济补偿对信任修复效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4年
5 徐希宁;经济状况对公正世界信念激活状态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6 陈U,
本文编号:7412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741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