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心理论文 >

杏仁核与额下回在正性情绪上调时表现出正耦合

发布时间:2017-08-31 12:23

  本文关键词:杏仁核与额下回在正性情绪上调时表现出正耦合


  更多相关文章: 正性情绪调节 主观情绪唤醒度 颧肌肌电 杏仁核 额下回 心理生理交互作用


【摘要】:我们每个人都有丰富多彩的情绪,并且每种情绪都会对我们产生不同的影响。情绪会带给我们勇气、信心和力量,也会使我们冲动、懦弱、忧郁,甚至做出一些违背道德和法律规范的事情。所以,情绪需要调节和控制,也就是情绪调节。情绪调节指的是个体对情绪的发生、体验与表达进行调控的能力和过程。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有利于个体保持愉快的心情、改善不利的心境。现有的情绪调节研究大多都局限于负性情绪调节,而正性情绪调节的研究一直很少。然而正性情绪调节跟负性情绪调节一样重要,也需要得到研究者的研究和了解。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研究者开始关注正性情绪的研究。以往对负性情绪的研究中发现,负性情绪的行为、生理和神经指标随下调调节而降低,随上调调节而升高,然而这一结果是否也会出现在正性情绪调节中还未可知。认知重评是一种适应性的情绪调节策略,个体通过运用认知重评策略,改变原有认知,使个体对所发生的情绪事件做出新的理解和评价,从而改变个体的情绪体验与反应。认知重评发生在情绪真正产生之前,属于先行关注情绪调节策略。它的实质是对当前情绪性事件进行合理化解释的过程,相比其他情绪调节策略,是一种有利于健康的情绪调节策略。当前研究综合行为、电生理和神经影像方法系统地对正性情绪调节进行研究。本研究有三个研究组成,通过研究一对被试情绪调节时的主观情绪唤醒度变化进行探究,研究二通过考察正性情绪调节时的颧肌肌电(zygomatic electromyography,简称zEMG)变化对之进行研究,研究三通过功能核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实验对被试进行正性情绪调节时的脑区激活和脑区之间的连接对正性情绪调节进行研究。研究一分析结果发现当被试进行上调调节时,主观唤醒度相比维持条件有显著的增大,但是下调试唤醒度虽然小于维持条件,但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因此研究一结果证明正性情绪调节上调效应显著,下调效应不显著。研究二通过对zEMG分析发现,上调较维持时有显著增强,但在下调调节中zEMG虽然较维持时有所降低,但是双样本检验统计结果不显著,这个结果与研究一结果一致。研究三中,首先以双侧杏仁核为种子点做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分析,结果发现上调时的信号变化率显著高于维持时,但下调时的信号变化率却大于上调时,这个结果与研究一、研究二一致;上调与下调时脑区激活差异分析显示,上调比下调激活了更多的前部扣带回和额下回脑区,而下调时没有比上调激活更多的脑区。进一步的心理生理交互作用(Psychophysiological Interaction,PPI)分析显示,较之维持条件,正性情绪上调时双侧杏仁核与左侧额下回表现出正耦合,而在下调过程中没有发现杏仁核与其他脑区的耦合关系。综合以上三个研究结果不难发现,在进行正性情绪上调调节时,主观情绪唤醒度、颧肌肌电和杏仁核信号变化率相比维持调节时都有显著的增强,而下调时这几项指标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低于维持时,因此正性情绪调节上调效应显著而下调效应不显著。PPI分析显示上调时双侧杏仁核与左侧额下回有一个正耦合,而下调时没有,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上调效应显著的原因,由于额下回对杏仁核起到自上而下的调节作用,认知控制脑区对情绪表征脑区进行有效的调控,上调时负责情绪调节的脑区之间相互配合,但是这种良好的配合并没有出现在下调时。三个实验一致的显示被试的正性情绪上调能力显著而下调能力不足,从进化学的角度推测,这可能跟人们趋利避害的本能有关,人们总是追求更好而不是更坏,具体到本实验当中,这表现为相对于减弱正性情绪,人们可能更倾向和习惯于增强自身的正性情绪;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还有可能跟上调调节相对容易,但是下调调节较难有关。
【关键词】:正性情绪调节 主观情绪唤醒度 颧肌肌电 杏仁核 额下回 心理生理交互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842.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1 文献综述9-15
  • 1.1 背景9
  • 1.2 情绪调节的定义9-10
  • 1.3 情绪调节策略10-12
  • 1.3.1 情景选择11
  • 1.3.2 情境修正11
  • 1.3.3 注意分配11
  • 1.3.4 认知改变11-12
  • 1.3.5 反应调整12
  • 1.4 问题提出12-14
  • 1.5 研究框架和研究假设14
  • 1.6 认知重评策略的操作14-15
  • 2 研究一15-18
  • 2.1 实验目的15
  • 2.2 方法15-16
  • 2.2.1 被试15
  • 2.2.2 实验仪器和刺激材料15
  • 2.2.3 实验设计与程序15-16
  • 2.3 数据处理与结果16-17
  • 2.4 讨论17-18
  • 3 研究二18-22
  • 3.1 实验目的18
  • 3.2 方法18-19
  • 3.2.1 被试18
  • 3.2.2 实验仪器与刺激材料18
  • 3.2.3 实验设计与程序18-19
  • 3.2.4 数据收集与处理19
  • 3.3 结果19-21
  • 3.3.1 图片刺激有效性分析19-20
  • 3.3.2 正性情绪调节效应显著性分析20-21
  • 3.4 讨论21-22
  • 4 研究三22-31
  • 4.1 实验目的22
  • 4.2 方法22-24
  • 4.2.1 被试22
  • 4.2.2 刺激材料22
  • 4.2.3 实验设计与程序22-23
  • 4.2.4 fMRI数据采集与预处理23
  • 4.2.5 fMRI数据分析23-24
  • 4.3 结果24-29
  • 4.4 讨论29-31
  • 5 总讨论31-32
  • 6 不足之处与未来的研究展望32-33
  • 7 结论33-34
  • 参考文献34-41
  • 附录41-42
  • 致谢42-43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英丽;金真;郭春彦;;正性情绪状态对工作记忆刷新功能的影响[J];自然科学进展;2009年09期

2 张旭;陈劲;桑标;;正性情绪词与内隐情绪启动效应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9年01期

3 杨宏宇,林文娟;国际情感图片系统在中国诱发正性和负性情绪反应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年11期

4 王为实,万国斌,武丽杰;婴儿测试行为与智力发展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年04期

5 范宜波;甄霜菊;张卫;;决策后悔的影响因素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钟毅平;范伟;蔡荣华;谭千保;肖丽辉;占友龙;罗西;秦敏辉;;正性情绪诱导下的自我参照加工:来自ERPs的证据[J];心理学报;2014年03期

7 赵晋枝;;试论人类的情绪管理[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8 禹正平;;天天都有好心情[J];思维与智慧;2013年17期

9 徐景波,孟昭兰,,王丽华;正负性情绪的自主生理反应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5年03期

10 王帅科;张树伟;;杠杆作为趋避的操作定义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喻婧;李娟;马振玲;牛亚南;;老年人的正性情绪效应发生在晚期时间窗口[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范伟;钟毅平;;正性情绪对自我参照程度效应的影响[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3 佟晶;郭明珠;甘怡群;;意义取向应对在重大丧失中的作用[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程巍;梅杭强;;空手道运动员赛前成就动机对正性情绪与努力取向的影响——基于运动成就目标动机理论[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邢强;周雪雯;;顿悟问题解决的时间结构效应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 林红;你的孩子“合群”吗?[N];光明日报;2011年

2 江西省电影课专家指导小组;电影课在江西遍地开花[N];中国教育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梁丹;中文版临床正性情绪量表在糖尿病患者中的信效度评定及应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李峰华;杏仁核与额下回在正性情绪上调时表现出正耦合[D];西南大学;2016年

3 汤玉琴;正、负性情绪对压力事件的结果推想及健康水平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晶;在宁六所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655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7655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8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