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与决策中的规划谬误
本文关键词:判断与决策中的规划谬误
【摘要】:规划谬误是指人们在估计未来任务的完成时间时,倾向于过度乐观,低估任务完成时间的一种现象。规划谬误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规划谬误理论和记忆偏差理论。规划谬误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认知因素、动机因素、个体的经验水平、目标任务的性质等。规划谬误的应对策略主要有与过去的经验相联系、从第三人称视角进行估计、任务分解及时间分配。未来的研究主要从规划谬误与策略性误解、乐观偏差、过分自信的关系,规划谬误的产生根源、规划谬误的跨文化研究、规划谬误的研究范围及应用领域等方面进一步探讨。
【作者单位】: 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暨湖北省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规划谬误 记忆偏差 乐观偏差 应对策略
【分类号】:B842
【正文快照】: 1引言规划谬误(planning fallacy)是指人们在估计未来任务的完成时间时,倾向于过度乐观,低估任务完成时间的一种现象。Kahneman和Tversky(1979)首次提出了规划谬误这一概念,基于他们的观察,科学家和作家在拥有相当多的过去经验和教训的前提下,仍然总是倾向于低估一项任务所必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毕研玲;刘钊;李纾;;群体决策与个体决策过分自信的比较研究[J];人类工效学;2008年04期
2 陈瑞君;秦启文;;乐观偏差研究概况[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晋松;吴美来;;合议制决策功能的实现模式及其完善——兼对合议庭独立审判权的现实解读[J];法律适用;2011年01期
2 黄希庭;杨雨焯;;过度自信研究的发展历程[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3 吴思;廖俊云;;产品伤害信息来源可信度对感知风险的影响[J];商业研究;2013年12期
4 高志强;方文弘;杨志新;;决策与判断中的过度自信研究述评[J];科学经济社会;2012年03期
5 张月;谭利;;师范院校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乐观/悲观偏差[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年02期
6 齐冀;;乐观偏差的研究综述[J];神州;2013年33期
7 李海垒;张文新;;创业认知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8 姜涛;;偏好结构、信念特征与个体决策模型——基于行为经济学范式的研究综述[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9 陈瑞君;秦启文;王晓刚;傅于玲;杨帅;;乐观偏差的内隐效应[J];心理科学;2013年02期
10 张姝明;蒋钦;谢丹菊;;大学生对一般生活事件和意外事故的乐观和悲观偏差估计:直接和间接测量的比较[J];心理科学;201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永;行为公司金融视角下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2 陈瑞君;不同情境中乐观偏差及其影响因素[D];西南大学;2012年
3 陈海贤;心理距离对跨期选择和风险选择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2年
4 黄鹂强;消费者对于产品评论评价机制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5 张珊明;基于外显和内隐测量的权力刻板印象[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楚烨;框架效应下群体投资决策的极化现象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王晓翠;我国药品安全管理要素及其体系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3 潘君宇;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网络政治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杨雨焯;正负性信息对过度自信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5 刘畅;依恋类型对现在和未来自我表征差异性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3年
6 李琪;汉语和英语的不同形式心理距离差异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7 李保亮;自信心指标对群体决策过程和结果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8 陈佳梅;时间距离对环保政策支持度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3年
9 华生旭;情绪效价对解释水平的影响及其与心理距离的交互作用[D];西南大学;2013年
10 王珍;解释水平对道德判断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毕鹏程,席酉民;群体决策过程中的群体思维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2年01期
2 昝玉林;许文贤;;网络政治参与中的“群体极化”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5年19期
3 于窈;李纾;;“过分自信”的研究及其跨文化差异[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京生;21世纪高等体育教育形式的“网络化”变革及应对策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2 胡巧云;浅析新时期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应对策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3 廖正康,郑友军;警察心理应激探讨[J];天府新论;2005年06期
4 侯曙光;;市场经济地位与中国的应对策略[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陈虹霖;;大学生压力、心理健康与应对策略的相关性研究——上海大学生群体经验性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07期
6 吴全会;;压力应对与人格特征[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7 王祺;;试论网络语言与传统书面语言的冲突与对策[J];世纪桥;2008年16期
8 牛秀丽;;浅谈异义归化及其应对策略[J];社科纵横;2009年01期
9 李亚林;;高职英语自主学习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杨阿丽;方晓义;;婚姻冲突、应对策略及其与婚姻满意度的关系[J];心理学探新;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静;;新时期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与应对策略[A];北京市第十一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编[C];2001年
2 孙学建;;试探心理问题对人的可靠性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A];第六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杨阿丽;方晓义;;夫妻冲突、应对策略及其与婚姻满意度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陈少珍;张旭东;李志玲;姚少贤;;大学生生命智慧现状及其与应对策略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任t,
本文编号:7964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796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