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族内隐理论:回顾与展望
本文关键词:种族内隐理论:回顾与展望
更多相关文章: 内隐理论 种族本质论 社会建构论 群际关系 多元文化观
【摘要】:在种族方面普通民众有两种相反的观点:种族本质论和社会建构论。研究表明,个体持有的种族内隐理论不仅会影响人们对种族信息的组织和编码、对种族差异的知觉;而且,少数种族个体持有的种族内隐理论还会影响他们对主流文化的适应和文化框架转换。未来研究应该扩展内隐理论的成分、创新内隐理论的启动方法、探索内隐理论的改变途径、具体化内隐理论对行为的影响。中国研究者还需要关注民族内隐理论是否存在独特性的问题。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
【关键词】: 内隐理论 种族本质论 社会建构论 群际关系 多元文化观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项目(ACA10000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09YJCXLX020)、(10YJC88009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XJEDU020312C01)的资助
【分类号】:B842
【正文快照】: 1引言内隐理论(implicit theory)通常指一般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且以某种形式保留在个体头脑中的关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观点和看法,因此,又称“lay theory”(Levy,Stroessner,Dweck,1998)。之所以称为内隐理论,是因为普通民众相信通过亲自观察和亲身经历所获得的信念和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张艳红;佐斌;;民族认同的概念、测量及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菅志翔;;“族群”:社会群体研究的基础性概念工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唐小丽;;少数民族政治认同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02期
3 赵春丽;李捷;;从民族国家到公民国家——构建和谐民主的民族关系的新思路[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3期
4 卢阳凌冰;;浅析当前我国民族政策的导向之争[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20期
5 杨晓萍;;印度东北部民族问题的政府治理及其启示[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1年04期
6 杜亮;马力克·阿不力孜;;中国(维吾尔族)人:维吾尔族初中学生的民族认同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年03期
7 韩轶;;从“民族认同”到“宪法认同”——立宪主义视角下民族与国家关系之反思与重构[J];法学评论;2011年03期
8 邓美;;政治合法性与公民积极政治心理——西部民族地区公民积极政治心理的政治环境优化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彭江华;;弘扬法治文化,建设和谐新疆[J];改革与开放;2011年14期
10 何生海;;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认同研究——以“政治文化”为视角[J];甘肃理论学刊;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曹兴;;国内族际关系问题两种解决理念的分析——多民族关系问题能用“去政治化”解决吗?[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2 陈建樾;;以制度、法治和优惠政策保护少数人权利——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路径与经验[A];民族法学评论(第6卷·2008年)[C];2008年
3 郝维民;;漫议中国西部大开发与蒙古族的发展——兼评少数族群“去政治化”和民族“共治”[A];蒙古史研究(第八辑)[C];2005年
4 周大鸣;;关于中国族群研究的若干问题[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5 褚金勇;;国家与民族:政治传播中的少数民族身份认同[A];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C];2012年
6 李辽宁;;多学科视角下的“去政治化”话语评析——兼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A];海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2013年)论文集(下)[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常倩;商周至魏晋南北朝羌人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怀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绩效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郑炜;北宋民族关系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吴亮;中国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及治理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伊利贵;民国时期西南“夷苗”的政治承认诉求[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白永利;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唐卫青;“灵”与“人”[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次富;少数民族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2 贾靖;利益协调视野下的中央治疆新方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鲁能;奥斯曼帝国治下的基督教少数族群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王静峰;哈萨克斯坦民族关系对社会稳定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张婷;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内蒙古民族关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6 赵磊;包头市城市化进程中民族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7 史莎莎;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意识[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刘江荣;东乡族经济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李金兰;湖南维吾尔族民族认同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罗丹;当代苦聪人的政治认同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秦向荣;佐斌;;民族认同的心理学实证研究——11~20岁青少年民族认同的结构和状况[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邸永君;“民族”一词见于《南齐书》[J];民族研究;2004年03期
4 高永久;朱军;;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民族研究;2010年02期
5 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道群,叶浩生;人格:从本质论到社会建构论[J];心理科学;2002年05期
2 霍涌泉;;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理论张力[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叶浩生;后现代心理学概观[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刘儒德;;建构主义:是耶?非耶?[J];中国电化教育;2004年01期
5 李倩;;后现代主义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影响[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高军;罗婷婷;;积极心理治疗的策略[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年08期
7 高军;罗婷婷;;积极心理治疗的策略与展望[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年09期
8 邵迎生;;话语与心灵的社会建构——对当下话语社会建构论演进的初步考量[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邓美娅;杨莉萍;;SFBC/SFBT中的社会建构论思想探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年01期
10 丁道群,龙梅;网络空间的自我和人格:一种社会建构论的观点[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肖凌;李焰;;叙事治疗的哲学渊源[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2 高军;曹娟娟;;积极心理治疗:一种新的治疗范式[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宋晓辉;施建农;;创造力的测量手段——同感评估技术(CAT)介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袁存凤;段春燕;;青少年创造力内隐观的跨文化比较[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黄四林;林崇德;李会杰;;教师识别创造性学生内隐理论的调查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王加好;;论创造力的结构[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7 吴荣先;RonaldF.Levant;;性别和社会发展对中国大学生男性观念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霍涌泉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学理论研究在新时代复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朱婷婷;青少年早期宽恕:特质观干预与宽恕干预比较[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2 于小涵;认知系统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王佳宁;网络谣言对态度改变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2年
4 于淼;现象学创造力研究的方法论解析[D];东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翠;内隐情绪理论对情绪调节动机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2 申娟;高创造性管理者特征模型的建立及测查问卷的研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箫;内隐人格观与人格、心理健康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4 徐曼;基于东北人的内隐地域刻板印象稳定性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志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结构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3年
6 韩雪;大学生焦虑内隐认知与内隐心理健康观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7 张国锋;中学生创造力的结构、发展特点研究及其教育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白福宝;后现代视域下心理治疗观的反思与展望[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丽丽;大学生对农民工刻板印象的实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罗钧恒;叙事心理治疗方法论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070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807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