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歧义图知觉中的瞳孔反射和眼动扫视行为
本文关键词:动态歧义图知觉中的瞳孔反射和眼动扫视行为
更多相关文章: 双稳态知觉 歧义图 运动产生的结构 眼动扫视 瞳孔反射
【摘要】:歧义图的双稳态知觉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视觉现象,但对其机制还不十分清楚.采用"运动产生的结构"(structurefrom-motion)的歧义图和无歧义的对照图,我们研究了这一问题.被试者在报告对歧义图和无歧义图的知觉发生翻转时,其瞳孔都扩张,而且在翻转之后都达到峰值;与无歧义图条件下不同,在报告知觉翻转前,歧义图条件下的瞳孔要明显小于均值,而在瞳孔扩张达到峰值之后,瞳孔仍然明显大于均值.这些结果说明知觉翻转后的瞳孔扩张是一个表达被试知觉状态已改变的指标.而对歧义图和无歧义图刺激的瞳孔反射的差异,可能反映了由歧义图所产生知觉翻转的神经信号和知觉状态的内源性.另外,被试眼动扫视的方向会随着运动轴的变化呈现不同的扫视分布模式,但在歧义图与无歧义图之间分布模式是一致的,这不仅表明被试从歧义图中感知到了与无歧义图同样的信息,也表明瞳孔反射变化与双稳态知觉变化相关的结论具有可靠性.本文对歧义图双稳态知觉的视觉机制提供了新的认识.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双稳态知觉 歧义图 运动产生的结构 眼动扫视 瞳孔反射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23004,30870831)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2007AA02Z313)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KSCX1-YW-R-32)资助项目~~
【分类号】:B842
【正文快照】: 歧义图是一种非常奇妙的视觉图像,它指的是一个图像可以产生两个不同,甚至截然不同,且有意义的知觉图形,知觉到的图像可以在两个稳态图形间转换(如:Necker cube,Rubin vase).因此双稳态图像成为视知觉研究中非常有用的刺激模式.许多研究都试图揭开这种知觉现象的本质,即相关的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雅林;陈绍彬;;知觉系统初探[J];心理学探新;1987年01期
2 何艳茹;“无意识推论”的评说[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5期
3 金一波;王鹏;;表象建构中的眼动机制[J];心理科学;2006年04期
4 康廷虎;白学军;;真实情景知觉中注视控制的研究进展[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陶云;图画知觉过程的眼动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01年02期
6 M·斯梯尔史;何广扬;;从行为管理学的角度看知觉过程[J];心理科学进展;1986年01期
7 王金娥;;人知觉与人际吸引的要素[J];心理学探新;1991年01期
8 李林,郭秀艳;错觉研究:从狭义到广义的演进[J];心理学探新;2005年02期
9 周燕;;“理论渗透观察”论题的认知解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01期
10 崔晋豫,张泓,李承来,丁峰;环境心理学的几个问题[J];城市问题;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玮;佐斌;;“旁观者清”还是“旁观者不清”?——对自我-他人偏向知觉的非对称性研究进展[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陈霖;;知觉组织:把颠倒的特征捆绑问题再颠倒回来[A];第一届全国脑与认知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朱琪;;知觉过程中的无意识调整与时间知觉的恒常性[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4 林仲贤;张增慧;;视觉和触觉在长度知觉中的相互作用[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下)[C];1981年
5 ;普通心理与实验心理分组报告[A];第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严艳梅;丁锦红;;关于图片重复扫描路径的眼动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杨碧漪;李红柳;;中和效应研究(会议论文摘要)[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葛列众;李宏汀;;视知觉初期客体知觉特征加工特点的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9 李迪斯;方平;郑雯;;心境对整体与局部知觉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范思陆;韩世辉;陈霖;;拓扑性质知觉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陈瑜邋唐婷;人的左右大脑在认知上有何不同?[N];科技日报;2008年
2 记者 李大庆;陈霖院士当选为国际认知科学联合会主席[N];科技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周吉帆;社会线索在物理事件因果知觉中的作用[D];浙江大学;2012年
2 宋娟;任务对掩蔽启动影响的ERPs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3 梁君英;认知风格对认知加工过程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2年
4 段海军;面孔认知加工中的注意瞬脱效应:基于表情和熟悉性的考察[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闫京江;碰撞时间估计任务中不同线索的作用比较[D];西南大学;2011年
6 陈红;短时关联性错误记忆的认知和神经机制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7 万群;基于心理旋转的启动效应[D];浙江大学;2010年
8 杨宇然;学习障碍初中生视觉搜索过程中的返回抑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素素;社会认知的直接知觉阐释[D];吉林大学;2013年
2 张洁尉;知觉干扰对汉字和英文单词记忆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王晓倩;词汇加工过程中命题符号和知觉符号表征的产生[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崔杨;因果关系的可知觉性[D];浙江大学;2013年
5 龚敏;知觉负载与工作记忆负载对干扰效应的不同影响[D];西南大学;2010年
6 李倩;掩蔽启动范式中负相容效应的产生位置[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谷禹;儿童视觉空间表象重建的眼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8 胡小岗;视觉感受器结构特性和视觉刺激特征对视知觉和表象加工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郭俊汝;关于Ebbinghaus错觉认知方式的眼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10 顾海荣;图形认知任务中的视知觉加工层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258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825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