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重评和分离重评对消极情绪的调节作用
本文关键词:积极重评和分离重评对消极情绪的调节作用
【摘要】:目的:比较两种认知重评方式(积极重评和分离重评)对调节个体情绪体验和生理反应的影响。方法:以65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生理心理实验法测量被试在自然观看和重评观看阶段,对诱发不同情绪(悲伤和恐惧)的视频片段的情绪体验和生理反应变化。结果:1两种认知重评都能显著地提高情绪效价和皮肤电水平,降低总体情绪强度、目标情绪强度和心率;2积极重评比分离重评能更显著地提高悲伤情绪的效价,但这种效果只在男性身上起作用;3分离重评比积极重评能更显著地降低恐惧情绪强度和心率。结论:积极重评和分离重评都能有效地调节消极情绪,但两者之间存在调节效果的差异。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学习与认知"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认知重评 积极重评 分离重评 悲伤 恐惧
【基金】: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面上项目(KM201310028018)
【分类号】:B842.6
【正文快照】: 情绪调节指“个体对具有什么样的情绪、什么时候产生这些情绪、如何体验和表达这些情绪产生影响的过程”,而认知重评被认为是一种健康、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1]。实验研究发现,认知重评可以降低消极情绪体验和自主神经活动[2-4];在现实生活中,认知重评与低消极情感、低抑郁风险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谢晶;姜媛;方平;;认知重评的神经影像学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原琳;彭明;刘丹玮;周仁来;;认知评价对主观情绪感受和生理活动的作用[J];心理学报;2011年08期
3 谢莉;陶嵘;江光荣;;情绪抑制和认知重评对BPD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04期
4 王援朝,高姝贤;皮电及其应用[J];中国康复;1992年01期
5 赵鑫;史娜;付丽;蔡越乐;周仁来;;情绪识别与认知重评对社会适应不良的预测研究(英文)[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年06期
6 陈琴;王振宏;;认知重评策略与生活满意度:情绪和心理韧性的多重中介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波;迟立忠;;情绪调节与自控能力对足球运动员决策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年08期
2 谭先明;陈琦;;岭南休闲体育文化心理(三)——运动认知与心理获益[J];当代体育科技;2015年18期
3 任晓敏;;电话追踪对干燥综合征患者自我效能感的影响[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年03期
4 庞强;李炜;徐萍;石磊;;人体皮肤摩擦感知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的量化评定[J];机械工程学报;2014年03期
5 罗扬眉;李宝林;刘杰;毕重增;黄希庭;;幸福感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低频振幅[J];科学通报;2015年02期
6 祁玉龙;;工作家庭冲突与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员工心理韧性的调节作用[J];理论与改革;2015年01期
7 王敬欣;王春梅;;抑郁症患者情绪失调探析及其对治疗的启示[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8 苏盼;李树雯;张静平;;本科男护生心理弹性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年08期
9 潘明军;;反刍思维的应用研究及其问题[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03期
10 王耀世;吕瑞萍;;犯罪嫌疑人虚假供述识别的心理分析①——以贪污贿赂犯罪为例[J];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雪华;个体分析性心理治疗的过程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潘黎;基于人体生理参数的清醒和睡眠状态的热舒适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3 田学英;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结构、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4 崔茜;欺骗的神经机制和测谎新指标初探[D];西南大学;2013年
5 肖茜;青少年双相障碍的脑结构和功能磁共振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6 王利锋;儿童期创伤相关抑郁症的静息态脑功能网络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7 于丽霞;一样自伤两样人:自伤青少年的分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8 岳鹏飞;客观情绪标注对正负性情绪的作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9 齐森青;特质焦虑影响抑制控制的认知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14年
10 邓欣媚;青少年情绪调节增强调节与减弱调节的发展及其神经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峥峥;错误记忆情绪一致性效应的实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丁磊;用户移动信息终端的产品形态特征量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3 王俊晖;分布式学习心理生理反应信息测试分析系统开发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徐洁;认知重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干预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5 曹蜜;分心和认知重评对中学生负性情绪调节作用的比较[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6 王春梅;抑郁症患者负性情绪调节的认知重评策略:ERP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7 王婷婷;情绪、情绪调节策略对元记忆监测的影响[D];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
8 林燕;混合情绪调节对再认记忆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9 庞强;人体皮肤摩擦感知及其量化评定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10 崔彦婷;社会拒绝增强社会痛苦:不同自我反思方式的调节作用[D];郑州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娣;张月娟;阎克乐;;不同干预方式、不同应激源对血压、心率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年03期
2 戴云飞;肖泽萍;王振;张海音;陈珏;邹政;何燕玲;赵介城;张明园;;人格障碍诊断问卷(SCID-Ⅱ)第2版的信度和效度[J];上海精神医学;2006年01期
3 张卫东,刁静,Constance J.Schick;正、负性情绪的跨文化心理测量:PANAS维度结构检验[J];心理科学;2004年01期
4 杨宏宇;林文娟;;负性情绪对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的影响及其神经内分泌机制[J];心理科学;2006年03期
5 柳士顺;凌文辁;;多重中介模型及其应用[J];心理科学;2009年02期
6 陈仲庚,张伯源,石恒耀,苏恩涛,陈增来,胡淑凤;妄想型与非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唤醒水平(皮肤电反应)的初步探讨[J];心理学报;1980年01期
7 张伯源,陈仲庚,刘京,陈可冀;心血管病人的心身反应特点的研究 Ⅰ.对冠心病人的唤醒水平和习惯化倾向的探讨[J];心理学报;1983年02期
8 黄敏儿,郭德俊;原因调节与反应调节的情绪变化过程[J];心理学报;2002年04期
9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年05期
10 王振宏,郭德俊;Gross情绪调节过程与策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6期
,本文编号:8503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850327.html